首頁>文化>

很多人都心有所想,都有屬於自己對於生活的期望,但是很少有人會為了心中的期望去堅持下去,除了自己從表面上看沒有毅力之外,從核心來看就是心中沒有主宰,在自己心裡沒有立一個“志”。

當自己沒有了核心點的時候,就很難有強勁的執行力去執行下去。

所以我們要讓自己存在“心之所想”,告訴自己想要什麼並且為之奮鬥,為之去努力,只有保持這種主宰的存在,才能徹底的踏平使它實現的障礙。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說過:十年不得真理,十年無志,終身不得真理,終身無志。

所以說給自己確立一個志向,也就是存在一個意識的主宰,這樣才能更好的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沒有志氣沒有主宰的人,實際上精神狀態是低階的,因為他的精神沒有一個核心方向。

王陽明作為“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經常強調個人的主體意識以及主宰精神,王陽明表示,只要心中存在天理,這就是立志,以立志為核心,不忘記這一點,久而久之就能凝聚在天理上,心有立志萬事才能順隨。

王陽明說過一句話: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聖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於美大聖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王陽明說的念念存天理,讓天理像“聖胎”一樣凝聚一心,而這個天理為核心的“聖胎”就是人的良心。

在王陽明看來,心中有一個主宰,就像大家所說的把凡胎修煉成聖胎,這樣能夠把天理時刻銘記於心,當自身達到了宏大神聖的境界之後,這是從內心最初的意念不斷的堅持並發展下去的。

“心之所想”,如果只是停留在自己的腦海,也就是自己的意識之中,這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狀態,必須讓它落地,當它落地之後才有著不可小覷的力量。

而王陽明所言的念念存天理,就是用我們的意識影響我們的思維,完成從意念到落地的一個過程,這樣才能夠心無旁騖,專心致志追逐自己的心中所想,這樣也能排除雜念,避免自己陷入胡思亂想之中。

有一次,年僅12歲的王陽明在私塾讀書的時候,他問老師說:“何為第一等事?”老師對他說:“唯讀書登第耳。”意思就是說:讀書考取功名就是人生的第一等事,而王陽明卻說:“讀書登第恐未為第一。”老師反問他:“什麼才是人生頭等大事?”王陽明說:“讀書學聖賢耳。”意思就是說讀書就是要做聖賢的。

讀書做聖賢,這樣的遠大志向正是出自於少年王陽明之口,他認為讀書登第是外在的成功,而讀書做聖賢才是追求內在的修養。

這個口氣雖然對當時的王陽明來說有些張狂,甚至有些滑稽可笑,但是在以後的生活裡,這崇高的志向對王陽明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這也成了他未來路上的重要指導思想,而王陽明最終也完成了人生的這第一個夙願,而根源都是取決於立志帶來的結果。

明朝後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是最燦爛最輝煌的一段時間,其中出現了這樣一個人物叫徐霞客。

徐霞客是一個偉大的地理學家,也是中國古代少有的探險家,徐霞客自幼就聰明好學,也喜歡讀歷史,特別喜歡研究地理遊記之類的東西,他立志長大成人之後就要遍遊國家。

後來父親去世之後,由於母親無人照料,徐霞客的遊覽計劃也被打斷了,母親看出了徐霞客的心思之後,就對他說:“男兒志在四方,你怎麼能為我留在家裡呢?”

有了母親的支援之後,徐霞客堅定了遠遊他方的決心,當他辭別母親遊歷他鄉,就開始踏上了遊歷他鄉的路程。

幾年之後他的母親去世,徐霞客辦理了母親的後事之後,就將所有的經歷都撲在了遊歷考察事業上,最終寫下了聞名世界的《徐霞客遊記》。

心之所想,雖然是看似飄渺的一個狀態,但是當你內心有主宰的時候,心中所想也最終會落地為現實,正所謂說久念不忘,必有迴響,用我們的意識影響我們的思維,最終影響我們的行為,當心存念想時,才能真正的做到心無旁騖,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1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給大家講一個曾國藩識人用人的案例,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