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經過多年的文化發展和歷史傳承,我們的古人留給我們很多文化瑰寶。
在中國古代社會,無時無刻都透露著文明,處處都有講究,這是我們古人文化智慧的結晶。古人云:"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是我國古人對人的一生各個階段的總結。
在中國的古代,男子只有到了二十歲才算成年,對於男子來說成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節點。
男子到了二十歲以後,按照古人的規矩需要行"冠禮",以此來代表男子已然成年。那麼何為冠禮呢?
就是古代男子到了20歲以後,要舉行加冠禮代表已經成年。古人非常重視這個結髮加冠的禮節。雖然古人重視等級觀念,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開始的時候加冠禮只是在貴族子弟中才進行,後來普通百姓也爭相效仿,以至於流傳後世。
冠禮一般分為三個步驟,一是占卜,就是由族長在宗祠裡祈福祈求祖先庇佑家族繁榮昌盛,子孫繁茂。二是挽髻,族長祭祀占卜之後將受冠者的頭髮挽成髮髻,束於頭頂。
從而代表受冠者告別孩童時代。三是加冠禮,挽髻束髮之後族裡在來賓中選擇威望較高的人為受冠者加冠。以此來表示對受冠者最好的祝福和期許。
“冕”的由來在中國古代社會,“冕”就是冠飾的一種,具有很長的歷史淵源。它是冠但是卻又不同於冠。“冕”是天子、諸侯、卿、大夫等王公貴族才有資格佩戴的禮冠,是中國古代人身份的象徵。
“冕”這個冠飾是由黃帝發明的,在虞舜時期稱為"皇",夏朝時期稱為"收",商朝時期稱為"冔",傳至周朝後稱為"冕"。
冕的意義冕的價值非常昂貴,無論是從設計再從製作工藝上都非常的考究。製作冕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不用說當時國家對佩戴冕有嚴格的規定,就是所有的人都開放,允許他們佩戴冕,以當時的社會條件普通百姓也支付不起其昂貴的費用。所以,在當時冕是隻有王公貴族才有資格享用的高檔奢侈品。
冕的設計有很多講究,冕板前低後高向前傾斜,大有俯視世間萬物的感覺,同時也代表王公貴族謙恭和勤勞的體現。
還有更令人驚歎的就是懸掛在臉前腦後的那一串串冕旒。最高等級的就是帝王冕,前後各有12旒,每旒有12顆彩珠。其他大臣貴族按照爵位身份依次遞減。這種設計確實與治理天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
由於先秦時期,我國實行的禪讓制和分封制,各部落和各鎮諸侯在自己的轄區內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可以說各部落的族長以及各鎮諸侯的國君在本國內他們就是王者,所以他們都有資格戴冕。
在那個時期,雖然冕只有身份尊貴的人可以佩戴,但是並不是唯一的。
秦始皇廢除冕、發展冠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紛紛變法圖強,而周天子的王羈之地少之又少。
經過幾百年的戰亂紛爭,秦朝不斷的變法圖存。經過幾代君主的勵精圖治,選賢任能使得國力逐漸提高,不斷變得強大,在諸侯紛爭中大浪淘沙成為一枝獨秀。
到了秦王嬴政時期,冕在當時的社會中非常流行。逐漸的冕失去了原有身份的象徵。後來,秦始皇蕩平六國統一天下建立起了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後來,他卻選擇廢除了冕發展冠。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冕失去了原有的身份象徵經過春秋幾百年的諸侯戰亂,全國處於禮崩樂壞。過去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秩序已經崩潰。之前只有王公貴族才有資格佩戴的冕,如今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全社會爭相效仿的普通配飾。
冕失去了原有身份的象徵,更沒有了黃帝設計冕時治理天下的寓意。有違當初發明冕的初衷,為了正本清源重新賦予它原來的寓意,所以秦始皇決定廢除廢除冕、發展冠。
統一思想定尊卑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君,身為天下之主的秦始皇又怎麼允許有人的服飾和自己比肩呢?他廢除冕行冠禮,就是為了禁止除了他以外的其他任何人佩戴冕。規定只有皇帝才有資格佩戴冕其他人只能佩戴冠。
從而重新賦予冕王者的身份,後世所稱的加冕之禮不就是為國王佩戴王冠嗎?以及後世所稱的無冕之王中的"冕"也寓意尊貴的帝王身份。而其他貴族及平民百姓只能佩戴冠行的是加冠禮。
從而真正的區分冕與冠,讓冕真正成為帝王身份的象徵。重新賦予它治理天下的寓意。這也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所致,天下諸侯經過了幾百年的紛爭,如今天下初定急需要統一思想文化以定尊卑之位。
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需要眾所周知,秦朝廢分封行縣制建立的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封建王朝。它打破了原有高度自治的分封制,急需要將各種思想統一到中央,更不允許有任何人觸犯君主的天威。哪怕是服飾配飾都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衝撞,從而更好的維護秦朝的統治秩序。
結語中國的古代文化與現代審美文化是截然不同的,當代社會更多的是自由開放與包容,只要衣服首飾我們喜歡,我們就完全可以盡情的去買去穿戴。不會對任何人有意義,更不會惹來什麼禍事。
但是在中國的古代則是不同,無論是思想文化還是服裝配飾都是要服從於政治。都有嚴格的等級觀念和政治意義。各種服裝配飾都有嚴格規定,一旦突破了等級的限制,那就是僭越,不僅自己會有殺身之禍甚至還有可能會株連九族!
參考資料:《說文》《史記》《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