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的相聲界沒了“郭德綱”好像就熱鬧不起來了。這不,為了新年熱鬧一下,趙津生在某研討會上宣稱郭德綱偷了很多天津相聲的包袱。此言一出,立即得到當場的相聲演員的熱烈鼓掌;此訊息一到網上,又引起“迷郭派”與“砸郭派”的論戰。好不熱鬧。
從這件事出發,我想到了三件事:首先得感謝郭德綱,不論你喜不喜歡他,因為他的存在,相聲界不再是一潭死水,總會出現一些波瀾讓我們關注,這對娛樂行業的一個分支來說是很必要的一件事:提高“相聲”的曝光率。第二,趙津生突出了“天津相聲”這個名詞,可見相聲中的“天津派”還是比較在乎這個的,還有點自居“自成一派的”的意思,北京派沒什麼發言人了,好像他們也不太在乎這派那派的;第三,趙津生為了踩咕郭德綱,用了相聲中的大忌-捋葉子(剽竊)來給郭德綱“定罪”,但可惜如今的相聲江湖跟以前的相江湖好像規矩不太一樣了,這個捋葉子的罪名不太好定義了。
在過去,因為相聲藝人們文化水平有限,相聲這門“生意”又屬於下九流。所以相聲作品不多,主要得靠偶爾冒出的“大師級前輩”創作一些留給後世子孫使用。所以那時候相聲界是十分講究師承和“正統性”。
所謂師承和正統性,就是你得有師父。有個師父不但可以學藝,還能為你會的段子找到正經的出處。也就是可以放心大膽大的在舞臺上表演一些段子,因為這些段子是我師父教我的。正是因為相聲界可用的段子不多,而大家都得靠這些段子吃飯,所以大家很在乎相聲的“智慧財產權”。不但你說的這個段子得有個說得出來的出處,連你在段子里加的一個“包袱”也得有正經的出處。反正你不能“偷”!因為你偷了別人的段子或包袱,其實就是在搶別人的飯碗!
正經的“出處”有哪些呢,我覺得一是你自己創作的,這個誰也說不出什麼,而且都得讚揚你,因為你為相聲添置“產業”了;二是你師傅教你的。這個是天經地義的事,因為過去拜師不是嘴上說說就完了,有一大套流程和規矩的,師徒雙方都得遵守。經歷了幾年的艱苦學藝,做牛做馬,徒弟學會師父會的段子是天經地義的;第三,你的段子或者包袱是正大光明的求作者或者大家認同的人“過”給你的。所謂“過”包含了“教”與“傳承”。
如果有同行問你,你說的某個段子或者某個包袱是哪來的,你說不出以上的三個出處,或者說你這段是自學的(聽來的),說難聽點就是“偷”來的,你會被同行鄙視,傳出去壞了名聲,你會被大家排擠的。這樣的話,你吃飯就難了。
孫少林
說到這想起兩個人,一個是孫少林,一個是常寶堃。這二位在相聲界也是赫赫有名的角色。
當年馬三立在濟南的晨光茶舍演出,為了省錢養家每天只吃鍋餅加花生米。茶舍主人孫少林是馬三立的晚輩,有時候拿馬三爺開玩笑,說他只吃“秤砣”,又便宜又搪時候。
爺倆玩笑歸玩笑,業務上還是嚴肅的。孫少林找馬三爺,提出想跟他學《豆腐席》(後來的《找堂會》)。馬三立有些納悶,問他:你嘛意思,你不是使過這活嗎?幹嘛還要跟我學?
孫少林趕緊解釋:我使的那個就是從您那偷學來的,這回你得親自“過”給我。到哪也沒人挑理了。我就說跟您馬三爺學的。咱們這叫互惠互利。
所謂互惠互利就是馬三爺把活“過”給孫少林,然後孫少林請三爺吃飯,換換口味別整天鍋餅加花生米了。
馬三立一聽也挺高興,就把自己如何使這個活給孫少林詳細說了一遍。特別交代要注意每道菜的色香味,把觀眾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色香味上,讓觀眾都忘了每道菜的材料,當捧哏演員流著哈喇子說出幻想中的菜名時,再抖出“豆腐”這個材料,這包袱才響。
孫少林聽完抱拳作揖,約定好了明天請客。
第二天散場後,爺倆直奔馬家館。
進門後夥計熱情招待。孫少林說:三爺,今天都是你愛吃的!
一會,夥計端上來一盤子鍋餅!馬三爺一看,心裡有點不高興。孫少林趕緊說:您要是餓了就先墊墊。
馬三立聽說這是墊墊的,心裡亮堂了許多。
一會功夫,夥計端上來四個大盤子。那刀工也真是絕了,切絲的、切片的、切丁的、切塊的,而且都用黃瓜鑲著邊。馬三立拿起筷子夾起來往嘴裡放,一嚼,懵了,這味道太熟悉了。看著花裡胡哨的四道菜全是鍋餅做的!
馬三立掛臉了:大萊子(孫少林小名)你行啊!介四一嘬子鍋餅席啊!
孫少林不急不慌,一本正經的說:這是按照您教我的豆腐席程式上的。
馬三立一瞪眼:少來這套,大萊子!你要再上鍋餅我跟你沒完。
孫少林趕緊說:絕對沒鍋餅了。夥計上大菜!
夥計風風火火跑過來,手裡託著盤子,盤子上還罩著蓋。孫少林一本正經的說:這回絕沒有鍋餅了!
馬三立伸手拿開蓋子,鼻子都氣歪了。盤子裡放著倆花生米!
馬三立一轉念,看了孫少林一眼,倆人會心的哈哈大笑起來。這就是《豆腐席》的活學活用啊。
撤去鍋餅席,端上牛羊肉,兩人痛痛快快地吃上了。
撇開爺倆的玩笑不提,雖然孫少林會使“豆腐堂會”,但還得找個大家都認可的人給自己“過”一次,這才叫有了光明正大的出處,誰問也不怕了。當然這裡面還有個前提,就是馬三立這段“豆腐堂會”是正大光明學來的,如果他也是偷來的那可不能過給別人,因為自己還心虛呢。
再說一個常寶堃的故事。
常寶堃犧牲的早,但從相聲同行的嘴裡或者歷史記錄裡看他當時應該算是個“大角兒”了。他曾經跟二弟常寶霖創作過一個段子《牙粉袋兒》:
。。。。。。。
甲:咱最多買上一袋洋白麵
乙:嚯!真敢買袋洋白麵?得花兩塊大洋!
甲:兩塊?你再打聽打聽!
乙:又漲到多少錢了?
甲:漲到5塊,7塊了!
乙:嗬!
甲:現在是“第四次強化治安”,昨天漲到8塊錢一袋了!
乙:嚯!還活得了嗎?
甲:他慢慢“強化”,咱慢慢熬著吧!別看“第四次強化治安”8塊錢一袋面,聽說到“第五次強化治安”的時候白麵就落到四塊錢一袋了。
乙:嘿!落了一半的價?
甲:就是袋兒小點兒。
乙:洋麵袋兒?
甲:不!牙粉袋兒。
乙:啊?!
。。。。。。
於俊波
這裡有個包袱就是牙粉袋。這個包袱並不是常寶堃的原創,它的作者是於俊波和周德山。他們在天橋撂地的時候,於俊波看到了不遠處有個賣火車頭牌牙粉的,聯想到當時物價飛漲,於俊波臨時“現掛”,也是說麵粉降價但袋子只有牙粉袋這麼大,但這個包袱在當時確實很響。後來常寶堃知道了這個包袱,想自己創作一個段子來使用這個包袱。於是,常寶堃親自去見了於俊波,當面要了這個包袱。在得到於俊波的允許後,他才編寫了上面個段子。
從上面的兩個小故事可以看出,過去的藝人們很講究藝德,很顧及自己的口碑,對於別人的創作或者“家當”也非常尊敬,都非常願意讓自己的能耐都有明確的、正大光明的出處,這樣就可以放心大膽的演出、教徒弟了。
時代發展到今天,這個“捋葉子”的事好像不太嚴重了,相聲段子成了“公共財富”,誰愛說誰說,更別說某段相聲裡的某個包袱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覺得首先,如今是個網路社會,各種作品傳播的非常廣,非常快,已經不是原來的那種口傳心授了。在這種情況下,誰也把控不了自己的作品不被別人使用。
再有,如今的生活好了,起碼不用為吃不上飯而發愁了。所以相聲演員們“偷”別人點包袱,甚至上臺整段的使別人的活,好像也沒那麼大反響了。因為被“偷”者不會因為這個就吃不上飯了,所以“憤怒”的心態幾乎沒有了。而且如今的相聲圈子幾乎沒有了過去那種內部自發的“制約”了,江湖規矩也改變了。也就是說現在的圈子不會因為你“偷”了個包袱就一起排擠你了,所以“作案成本”極低了。
另外,如今的相聲師徒也失去原來“學藝”的意義,更多的是放大了“拉關係”那一層。所以很多相聲演員基本上都是曲藝學校學的藝,甚至自己下功夫自學的,師父並沒有在“藝”上有什麼具體的指導與傳授。所以很多相聲作品的傳承早就忽略了作者或者“所有者”了。現在就是誰有本事誰來,你能會說就不錯了,誰還問你這段是哪學的?
更重要的是,如今流量為王!你只要粉絲多,你就有話語權,你說什麼迷弟迷妹們都信,所以別說用幾個別人的包袱,就是看誰不順眼都可以掀起一場網路暴力。
如今,“捋葉子”已經被埋葬了。
-
1 #我不懂。相聲不是傳統嗎?老段子不讓說怎麼傳下來啊?這東西還有地域歸屬權嗎?
-
2 #大多數天津人都喜歡郭德剛的相聲
-
3 #趙津生在相聲界一直很尷尬,臨了一來一尷尬。
-
4 #網路如此發達,資信如此暢通,郭德綱小園子裡都讓觀眾錄影,國家一直鼓勵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觀眾的認可才是王道!還抱著天津相聲北京相聲觀念的人,自己不擅長學習沒有長進,跟不上時代步伐,恨不能一個作品吃一輩子的人,難怪觀眾拋棄你,思想太落伍了。
-
5 #這老小子貴姓啊,他說捋葉子就是捋葉子嗎
-
6 #您是天津人嗎?您知道,郭德綱火之前,天津的茶館相聲,就火起來了,那裡坐的才是會聽相聲的,你說的德雲社,哈哈,那些粉絲,是,是人不少,那些姑娘們,姑且尊稱姑娘吧,舉著閃光棒,喊著,小嶽嶽,我愛你!這些人,會聽相聲嗎?這種玩流量的模式,是相聲之幸嗎?
-
7 #郭德綱的相聲觀眾可以錄影片 錄音 天津相聲茶館可以嗎 捋葉子現在都什麼年代了還用捋葉子嗎 說一段相聲演員還沒有到家了網路上已經播完了……不是不創作累死他們也趕不上現在的生活節奏
-
8 #那麼多人用德雲社的段子,也沒見被告啊
-
9 #郭德綱早期已經說過,他們做過拯救挖掘傳統相聲的工作。不希望傳統相聲失傳。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怎麼可能不學習借鑑,傳統老藝人的技巧,風格呢。 這是繼承,不是剽竊。
-
10 #老作品除了一些流傳不廣,無人知曉的,一兩百年下來,還談得上誰擁有版權嗎?所以所謂的捋葉子先天上就站不住腳了,硬是要拿來上綱上線,也就勉強而已,再說還有曲校教材之類的,包括姜昆最大的功績不也是編輯整理了一些專業書籍嗎,人家硬說透過學習這些書籍,參考各錄音錄影資料自學,又能怎麼樣?都成物質文化遺產了,有人學就不錯了,能學有所成就更好了。說到底,還是專業上幹不過人家,就從道德層面打擊人家的一個藉口。
-
11 #德雲社的相聲演員還沒下臺,網上可能就有了,也沒急眼。
-
12 #不知道唱京劇傳統段子算不算捋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