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西南有很多回族?一句話概括:元朝時,朝廷安排大量由回回人構成的探馬赤軍駐紮山東,挖掘疏浚黃河和運河(濟州河和會通河),任務完成後軍隊就地落戶,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他們形成回回人聚居區後,不斷吸引周邊回族聚集,由此奠定了今天山東回族的分佈格局。即主要分佈於黃河與運河兩岸,包括魯西南、魯中、魯西北地區。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山東回族的大體分佈及形成來源。
山東回族共53萬人(第六次人口普查),與河南(103萬),河北(68萬)構成東部地區回族的主體,是回族人口較多的省份。山東回族呈現出典型的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全省各地都有分佈,但主要集中在:濟南(86200)、泰安(68600)、德州(62500)、菏澤(56100)、聊城(46800),濟寧(42100)。六地市回族人口占全省回族人口總數的78.56%。
早在唐宋時期,山東就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穆斯林聚居區,當時的穆斯林主要聚集在山東青州和濟南地區,他們是今天山東回族的先民。當時的青州是東西交通要衝,大量來自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商人取道青州去貿易,官府設定“青州押兩蕃使司”,專門管理透過東都、汴州到達青州和海上取道青州深入內陸的蕃客。
宋代重視海運,商貿有一定發展,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 年),在青州所轄的密州板橋鎮設定市舶司管理貿易。史料記載“正居大海之濱,其人煙市井交易繁夥,商賈所聚,東則二廣、福建、淮、浙之人,西則京東、河北三路之眾,絡繹往來。然海商至者,類不過數月即謀還歸” 由此可以推斷當時在青州存在不少穆斯林,形成了一定聚居區。但是,青州只是蕃客中轉站,留居當地的蕃客不會很多。此外,濟南也有小型穆斯林聚居區,主要分佈在歷山頂街一帶,聚居形成烏滿拉巷,建有清真寺。而且,一些山東回族的族譜也記載祖上自唐代來到山東。
回回大規模來到山東是蒙元時期。蒙古人從鄂嫩河畔稱汗起兵,統一漠北後,向西征伐,滅國四十,在中亞、西亞俘虜了大批迴回工匠隨軍前行,同時擄掠了大批迴回青壯年組成親軍、探馬赤軍(蒙古語,意思是先鋒)補充軍隊。公元1234年,蒙古大軍滅亡宋朝,建立大元,回回人由此來到中原。
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元世祖下令;“河洛、山東居天下腹心,則以蒙古、探馬赤軍列大府以屯之”。建立山東河北蒙古軍都萬戶府,置司於濮州(今山東鄆城北),專門管理探馬赤軍。包含大量穆斯林的探馬赤軍由此在山東駐紮居住,他們“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下令探馬赤軍開挖濟州河、會通河,它們與運河南段連線形成著名的京杭大運河。大批迴回人奉令挖河,工程完成後,朝廷“令探馬赤隨地入社,與編民等”。回回在運河附近落戶,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不斷壯大,形成濟寧、臨清、聊城、德州等沿運河城市,基本奠定了今天回族的分佈格局。據1990年全國清真寺調查,山東、河南、安徽、浙江四省共有現存的清真寺1212坊,這些清真寺60%以上修建在運河兩岸。至於沿大運河兩岸的其他城市,如天津、滄州、德州、臨清、聊城、濟寧、臺兒莊、淮安、揚州等地,歷來也都是回族人從事商業活動的重要商埠。
經歷了元末農民起義及燕王掃北兩次大規模戰亂後,山東人口大減,洪武皇帝及明成祖遷移各地人民補充山東。其中主要,山西洪洞縣、河北滄州、南京地區等地的回族被遷移到了山東。他們的遷入,進一步壯大了山東回族的隊伍。
自山西洪洞縣遷入的回族家族如:臨清的洪氏家族、陽穀範海鄉陳莊陳氏家族、莘縣張魯集回民等;自南京遷入的回族家族如:德州寧津長官鎮張氏、德州東南各縣的丁姓、濟南商河白姓、青州金嶺鎮王姓等;自河北滄州遷入的回族家族如:青州劉氏、濟南濟陽張氏、菏澤曹州郭氏等。
今天,山東仍有許多回族聚居的村鎮,保持著編民屯墾的稱呼。如無棣縣的五營;陽信縣的六營、大營、小營;濟陽縣的劉家營、馬家營;泰安市的前營;鄄城縣的軍屯;禹城縣的韓家寨;齊河縣的老寨子、小寨子;陵縣的亞虎寨、柳福寨以及冠縣的七甲、八甲等。
洪武皇帝建立大明後,禁胡服、胡語、胡姓名,並且下詔“蒙古、色目現居中國、許與中國人結婚,不許本類自相嫁娶”推動回回人中國化,使回族進一步壯大。
同時也有大量漢人入教隨回,成為回族的一部分。回漢雜居,互相往來,部分回族漢化為漢,部分漢人回化為回。不同於基督教強烈的傳教激情,回族普遍缺乏傳教熱情,基本不主動傳教(除一些蘇菲外)。回族更多是族內宣教,漢人主要透過與回族通婚及受回族鄰里朋友影響入教而成為回族的一部分。
如淄博回族中的郭、陳、孟、曲等姓,及青州回族中的謝姓都是入教隨回的後裔。青州回族中的謝氏原系漢人,其始祖謝秉正遷居心寺街,因宅基是衡王府花園,有四株古松,故號其堂曰“四松堂”。謝氏與回族鄰里和睦相處,感情篤厚,對清真寺和回族公墓捐獻土地,後因信奉伊斯蘭教而轉為回族。益都城裡的馬氏一支,原為住於臨淄譚家店子的馬姓漢族望戶,其中一支先迂往金嶺鎮(今淄博市臨淄區轄)居住,逐漸信仰斯蘭教成為回族,後又遷到益都城居住。又如金嶺鎮孟氏,原張店洪溝人.後因經商與回民結交,成為穆斯林,其後人與當地回族女子通婚,遂成為回回家族。
值得一提的是,德州回族的形成還與東南亞穆斯林入華有關。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國(東南亞穆斯林國家)東王訪華入京,歸國途中在德州歸真,東王的長子回國繼承王位,而次子溫嗒刺、三子安都魯及其侍從留下為東王守墓。官府賜祭田兩頃三十畝,並且遷徙附近回族為其守靈。由此不斷聚集發展,形成山東德州溫、安兩姓回族聚居區。
至此,山東回族的分佈格局已經形成。清末,山東開埠,魯東得到發展,一些回族遷往青島等地,使回族分佈更加分散,呈現出星羅棋佈的分佈格局。
參考文獻:
[1]楊志娟.選擇與嬗變:運河回商與伊斯蘭文化中國化[J].西北民族研究,2016(02):179-189.
[2]陰慧文. 山東回族聚居區的發展變遷[D].青海師範大學,2016.
[3]張訸.回族家譜研究文獻概況[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4(02):107-110.
[4]王孟. 山東回回穆斯林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D].上海師範大學,2012.
[5]楊曉純. 散雜居回族經濟與回漢民族關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
[6]楊珍.山東回族人口今昔[J].回族研究,1993(03):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