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從生下來就失明的人想知道什麼是太陽,就嚮明眼的人請教,有的人對他說:“太陽的形狀就向一個銅盤。”說完就敲擊銅盤讓瞎子聽聲音。
過了幾天,盲人來到一個地方,聽到了鐘聲響,以為那就是太陽了,結果遭到了嘲笑。
又有人對瞎子說:“太陽的光亮就像蠟燭。”還讓盲人摸了蠟燭,盲人於是知道了形狀。
有一天,盲人摸到了一個管樂器--龠,又以為是太陽,結果又遭到了嘲笑。太陽與鍾、龠相差太遠了,而瞎子卻搞不清這三者的區別,這是因為瞎子從來沒有見過太陽而只是聽人說說而已。
懂得道的人要讓別人知道什麼是道,就算用巧妙的比喻進行很好的開導,也比不了以銅盤和蠟燭做的比喻更形象。
從銅盤到鍾,從蠟燭到龠,一個比喻接著一個比喻地形容變化,哪裡還有盡頭?因此世上講道的人,有的是根據他的見聞的來解釋,有的是自己沒有見聞而用主觀臆測來代替,這兩者全都是求道的弊端。
盲人想知道“什麼是太陽”,然而別人告訴他的以及他自己感受到的都只是太陽的特徵,這些特徵都是片面的和經過扭曲的。當盲人遇到類似特徵的物體時就以為是遇到太陽了,這就是沒有搞清楚“本質”和“現象”的分別。“可道”之“道”、“可名”之“名”,都不能完全說明事物的本質與屬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