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

善用心機者恰恰為心機所困,順其自然處世才有福分機緣。

智巧之術所針對的只是片面單一的事物,而這個世界卻是萬物繁雜、紛紜的狀態,所以單一的視角解決不了廣泛的問題,最終甚至還會被自身智巧所困,所以用術之人通常會為術所困,這個時候智巧反而成了笨拙。

古人常說大智若愚,意思就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不讓自己處在智巧之中,以善心仁德處事,反而能順應自然之道。

《小窗幽記》之中說:打諢隨時之妙法,休嫌終日昏昏;精明當事之禍機,卻恨一生了了。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遊戲人生是順應時事的高妙之法,所以不要嫌棄整日渾渾噩噩;精明是面對事情時的禍根,最終只能悔恨一生毫無收穫。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完全而且長期的佔據有利位置。

如果這個世上真的存在造物主的角色,而你就是那個造物主,在你生成天地,塑造萬物,設定人類、動物等一系列角色之後,在設定規則時,你會讓某一種人能夠持續站在高峰位置嗎?顯然是不會的,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物極必反,想要達到平衡,就必須有高低互補。

而這個世間的精明人,就是企圖持續站在高峰位置的人,所以精明人通常能在一時佔據上風,但最後還是會吃天道的虧。

就像在生活中,每一個人身上都會有優點和缺點,而每一種生活背後,也都會有舒適和痛苦共同存在。

而聰明和愚笨正是如此,聰明人在某一件事情上佔據上風時,最後因為智巧佔到的便宜也會在其他方面再輸回去,有的是在他意識不到的層面,有的則是物極必反之後的結果。

所以說主觀意識的智巧並不會真的給自己帶來什麼,如果真的帶來什麼的話,也只是表面上你看得到的暫時利益而已。

正所謂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個人面對問題的時候,以大智若愚的狀態去對待,未必是真的吃虧,退了一步看似吃虧,實則受益,而有的人以過分計較的態度毫不謙讓的爭搶時,未必真的佔盡了便宜。

所以,過於精明的面對問題也是禍害的根源,或許一生費盡心機,但最終卻會悔恨終生。

二、

《道德經》之中說: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這句話所描述的就是大智若愚的狀態,意思就是說:我有一個愚人的心腸啊,混沌無知,所有人都光耀自炫,我卻昏昏昧昧。眾人都精明審查,我獨自懵懂。悠遠呀,似大海無所止。眾人都有作為,而我獨自愚頑且鄙俗,唯獨我期望和別人相異,而貴養根本。

老子透過自身與眾人思想狀態的對比,闡述了大智若愚的思想境界,他認為這種境界是和眾人不同的,也是眾人無法企及的,因為眾人都在追求著智巧、得到、光耀自炫的狀態,而自己所注重的,則是洞察事物存在的根源,而這個根源就是大道。

而大道卻不會有所偏愛,只會厚待淳樸、厚道的人。正如老子說:“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自然的法則是不分親疏的,沒有自我偏私,更不會狹隘的偏袒某一方,但是他時常會伴隨著有德行的人,而這個德行就是謙居人下,愚昧混沌的處世狀態。

如果世間真的存在著造物主,那麼對於這個莫大的世界來說,造物主怎麼可能會偏袒一個處處耍詐的“精明人”呢。

在三家分晉的春秋時期,晉國的輔政大臣智伯,公然向韓、魏、趙三家索要土地,引起了一系列糾紛。

當時智伯挾持國君號令臣民,使得晉國的政局變成了智氏獨霸的局面,而韓、趙、魏三家相形見拙。

此時,智伯便打算吞掉這三家勢力,就向這三家索要地盤,韓、魏兩家各自劃了一片上萬人口的地區給智伯,而趙襄子則拒絕智伯的要求。

後來趙襄子退居晉陽,智伯提出水淹晉陽,這個時候韓、魏兩家卻有所顧慮,因為他們兩家的城池附近也有兩條河,他們擔心有一天智伯也會同樣水灌城池的方式來侵害自己,於是韓、趙、魏三家聯手,裡應外合,最後共同滅了智伯。

貪利者必然會為利所困,用術者必然會為術所傷,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業、行為都要以仁德為基礎,才會有一個好的結果,否則,不管你有多高深的套路,有多巧妙的計策,最終都會自食惡果,這叫做因果,更是天道。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12
最新評論
  • 1 #
    精明人通常能在一時佔據上風,但最後還是會吃天道的虧。
  • 2 #
    智巧之術所針對的只是片面單一的事物,而這個世界卻是萬物繁雜、紛紜的狀態,所以單一的視角解決不了廣泛的問題,最終甚至還會被自身智巧所困,所以用術之人通常會為術所困,這個時候智巧反而成了笨拙。 古人常說大智若愚,意思就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不讓自己處在智巧之中,以善心仁德處事,反而能順應自然之道。
  • 3 #
    貪利者因利所困,用術者為術所傷
  • 4 #
    《小窗幽記》之中說:打諢隨時之妙法,休嫌終日昏昏;精明當事之禍機,卻恨一生了了。
  • 5 #
    精明不如厚道,太會算計費盡心思想去佔別人便宜的人,往往會失去更多東西
  • 6 #
    體道者逸而不窮 任數者勞而無功 ,巧詐不如拙誠
  • 7 #
    先修道 再修術 先修術容易走火入魔!
  • 8 #
    可以以這種先解釋文字意思,再結合故事的方式對道德經的每一章進行解讀嗎
  • 9 #
    而大道卻不會有所偏愛,只會厚待淳樸、厚道的人。正如老子說:“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當年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不似地球產物,專家無法給出解釋,後來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