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幾年的徳國表現主義繪畫,已經逐漸地關心起當代人的心理狀態,表現主義繪畫源於一種反抗的姿態,它支援某種新的內在世界的自發性與強度。第一個德國表現派組織“橋社”於1905年在德累斯頓成立,在莫德松·貝克的作品中可以發現“表現主義”繪畫所反映的“內在世界的自發性”的力量,可惜貝克的才華未及表現主義中開花結果就去世了。
在女藝術家貝克的所有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那幅《母與子》,整幅畫作充滿強烈的官能、世俗性、豪放的母性作風。我們現在就簡單談談《母與子》這幅畫:畫中有2個裸體,一個是裸體女性,還一個是裸體嬰孩,這二人看起來就像是雕像人體,而不是油畫人體,無論我們如何仔細去看,都覺得像是雕像,這足夠說明女畫家精湛的藝術技法,不過這的確是一幅人體油畫,並不是人體雕像,
值得注意的是,整幅畫作只有“黑白灰”這三種色調,看起來就像是素描一樣,而且人物的肌膚紋理顯的很粗糙,女性顯的很肥胖,或許這是她剛生完孩子的緣故,她的右手當成嬰孩的“枕頭”,左手則輕輕保護著嬰孩的頭,哪裡可以證明女性的左手是輕輕用力呢?她將五指收攏進來形成拳頭的姿勢,就是有意識的減輕自己的手觸碰嬰孩頭部的力氣,嬰孩在女性懷裡,也許睡著了,也許在吃母乳,而作為母親的女性肯定是沒有睡著,雖然她閉著眼,
奇怪的是女性的手掌顯的很黑,手臂則顯的白,為何畫家要這樣描繪呢?難道說這母親的手是被燙傷的?還是說這是畫家純粹突顯“明暗效果”?還有就是,女性的左腿與右腿的膚色也不一樣,所以說這女性一點都不美觀,當然了,表現主義畫風不追求人物的外在特徵,而是借“外在”體現“內在”,比如,內在的情緒、內在的精神,所以嬰孩的屁股以下部位也一片黑,如果從女性的形體角度來看黑手黑腿,
貝克作品《母與子》
我們就能理解,這是畫家有意突顯畫作的“明暗對比效果”,女性身體的左側就顯的比較白,因為這是光線可以照射到的地方,而女性頭部的光線被左手遮擋,所以頭部臉龐的膚色也顯的較暗。畫作的背景處也是一片漆黑,這樣顯的母子與床這些整體看起來更亮,單一色調的背景總是能讓主體顯的更鮮明,這種構圖方式,17世紀的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就經常採用,把背景處的細節掩蓋在黑暗的陰影裡,
女畫家貝克在西方藝術史上的地位並不是很顯赫,但她的畫風極受20世紀表現主義藝術家們的喜歡,徳國表現派組織“橋社”的領導者凱爾希納看了貝克筆下的《母與子》人體油畫之後,在橋社的宣言中寫道:“能發自真心,提出內在說服力的人便是我們的成員莫德松·貝克,她的畫作具有原始主義精神,為擷取擾動的內心情感找到了完美的表達工具。”這樣的評價可以說價值千金,只可惜女畫家貝克並未看到,她在創作完《母與子》之後的第二年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