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孔子有著無人可以與之比肩的地位。他輝煌的一生,弟子三千,七十二人成大賢。

沒有一個家族,能夠像孔氏家族這樣,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歲月,世代相傳,經久不衰。

西漢經學家孔安國,東漢“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唐代兩朝宰相孔緯,北宋說唱藝人孔三傳,明代大學士孔貞運,清代《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一代又一代的傑出人才,成就著孔氏大家族的神話。

然而,聖人唯一的兒子,在史書裡只有寥寥數語,默默無聞。他的名氣,似乎連孔子最普通的學生都不如。

撥開重重迷霧,孔子的獨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他的人生,又經歷了哪些鮮有人知的事情呢?

01 孔家添男丁

公元前533年,十九歲的孔子,終於找到了一份工作,成為了一名管理倉庫的小吏。

眼見孔子已經長大成人,獨立謀生,像天下所有心急的父母一樣,孔子的母親,也開始給兒子物色媳婦了。

尋覓了一段時間以後,她看中了宋國一戶人家的姑娘,於是吩咐兒子伯尼,拿著雞鴨魚肉上門提親。沒想到,對方竟爽快的答應了下來。

那個姑娘也很懂禮貌,專門委託伯尼,把一套繡著金鳳凰的琴套轉交給孔家的兒子。這個姑娘,就是亓官氏。

在和孔子成親後的第二年,亓官氏就給孔家添了一個男丁。這一下子,青年才俊喜得貴子的訊息,迅速在人群中傳播開來,最後傳到了魯昭公那裡。

能夠得到國君的賀禮,這是極有面子的事情,受寵若驚的孔子當即決定,給兒子起名孔鯉,字伯魚。顯然都和這條送來的魚有關。

歷代的孔氏子孫,從此也不敢直呼“鯉魚”了,改稱為“紅魚”。

伴隨著孔鯉來到人世,後浪們的故事就此拉開序幕。然而,這個被眾人祝福的兒子,從小卻生活在父親耀眼的光環下,自帶的錦鯉體質並沒有顯現出來。

孔鯉最常待的地方,就是家裡,堪稱宅男典範。即便他成年後,魯哀公下聘書給他,他也以身體有疾謝絕了。

因為孔鯉心裡明白,自己不像父親的學生那麼有天賦,人貴在有自知之明。他也深深體會到,不仰仗父親的低調生活,有多麼的踏實。

面對師兄師弟,孔鯉一直沒有嫉妒過他們,即便父親每次舉薦的只有學生,從來不是他這個兒子。

孔鯉也不會埋怨,父親因為忙於工作而冷落了自己。更不會依仗父親的名氣,在外面四處宣揚炒作。

他,只是一個謙虛豁達的好孩子。

02 孔聖人教子

倒是隔壁鄰里,總有閒言碎語。父親的學生,也會格外關注老師的這個獨子。甚至有人懷疑,孔子會不會在課外偷偷給自己的兒子補課?

一個叫陳亢的學生,終於沒能忍住好奇心。他開始偷偷跟蹤孔鯉,密切留意著對方的一舉一動。

有一次,陳亢看見老師在和孔鯉講話,因為離得太遠,根本聽不清講什麼。還有一次,他又看到老師和兒子單獨在一起,此時的老師神情嚴肅,陳亢更加懷疑這是在給孔鯉開小灶了。

後來實在憋不住了,陳亢直接找到了孔鯉,當面詢問實情,哪知答案出乎他意料。

原來,陳亢第一次看見的,是孔子在問孔鯉學過《詩經》沒有,孔鯉回答說沒有。

孔子聽完很不高興,說,不讀《詩經》,怎麼能提高語言能力,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呢?孔鯉羞愧不已,趕緊回家學《詩經》去了。

第二次,現場情形是這樣的:孔子獨自一人站在庭院中,孔鯉想避開父親,於是加快了腳步走過去。

孔子抬高聲音問:學《禮記》了嗎?孔鯉老老實實回答說沒有。

孔子的臉瞬間拉了下來,呵斥道:不好好學《禮記》,怎麼懂得立身處世的道理呢?孔鯉立即低著頭,小碎步跑回家看書去了。

瞭解到實情的陳亢,興奮的對孔鯉說:“我問了你一個問題,卻知道了三件事情,一是要學習《詩經》,二是要學習《禮記》,三是知道了君子並不會偏愛自己的兒子。”

於是,“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成為了兩句名言,千古傳誦。

孔子確實不會偏愛自己的兒子,對於孔鯉來說,挨訓才是家常便飯。在父親面前,孔鯉總是小心翼翼,悄無聲息。而在父親眼裡,孔鯉只不過是一個資質平平的學生。

還有一次,孔子問兒子:知道《周南》和《召南》嗎?孔鯉回答:略知一兩章,但是細節不記得了。

孔子生氣的說到:怎麼連這個也不懂?那你怎麼能有見識,有出路呢?孔鯉再次體會到,要學習的知識還有很多很多。

孔子教育兒子的故事,被後人傳為佳話,形成了“孔鯉過庭”的典故。

教育和讀書的場所,被叫做了“鯉庭”。老師對學生的教育,被稱為了“過庭訓”。

後來,孔子收的學生越來越多。作為兒子,孔鯉也不能閒著。他要到父親教學的地方,人前人後的端茶倒水。

務實的他,總是埋頭做著自己本分內的事情。父親孔子想要周遊列國,兒子孔鯉就去想辦法籌集路費。為了讓出門在外的父親安心,孔鯉主動承擔起了操持家務、照顧親人的重任。

父親周遊列國的十幾年裡,孔鯉常常要忙碌到深夜,睡眠時間變得很少很少。

也許正是因為父親長期不在身邊,又缺乏像父親一樣聖賢的老師,孔鯉並沒有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

他依然感激父親最重要的教誨,那就是,要做一個遵紀守法、有愛心、有教養的人。

03 一代勝一代

萬幸的是,孔鯉的兒子是爭氣的,這個叫孔伋的青年,不僅言行舉止遺傳了爺爺的風格,還繼承發揚了孔子的學說。

孔伋從小受到爺爺的薰陶,勤奮好學。有一次,他看到孔子獨自坐在那裡嘆氣,趕忙上前詢問:“您在這裡嘆氣,是擔心孫子不努力學習,不能繼承祖業嗎?”

孔子回答:“你一個小孩子,哪裡曉得我的心思。”

孔伋又說:“我常聽您提及一個典故,意思是做父親的辛辛苦苦把木頭劈開,兒子卻沒有眼色,不知道把柴揹回去,這簡直太不像樣了。我也生怕自己做的不好,成為這種不像樣的子孫。”

見孫子小小年紀,竟能說出這番話來,孔子大喜過望道:“我再也不用擔心祖業無人繼承和發揚了!”

兒子不行,孫子來補位。顯然,孔伋沒有讓爺爺失望。

他曾經拜曾子和子夏為師,而他可以算作是孟子的老師。這層關係嚴格來說是這樣的,孔伋並非是孟子直接的老師,而是孔伋的門人再傳孟子。

吸收了孔子眾弟子所長,孔伋以火箭般的速度成長著。之後,他寫出了儒家經典《中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思想體系。

孔伋還被魯繆公、費惠公尊為賢者,視為老師,但是終其一生,他也沒有被選用,生活始終處於貧困狀態。這和他的為人處世有很大的關係。

在衛國居住期間,有朋友送孔伋粟米,他欣然接受。又有人送他酒肉,孔伋卻堅決不收。

孔伋的原則是:之所以接受粟米,是為了渡過難關,不至於捱餓。酒肉是宴請之物,自己連飯都吃不上,又怎會興奢靡之風呢?

衛國大臣田子方同情他,想送孔伋一件狐狸皮做的大衣,又怕他不接受,便去拜訪他。臨走時,假裝把皮衣遺忘在了那裡。

孔伋發現後,馬上送還田子方,並且堅定的表示:自己雖然很窮,還是要堅持原則,不讓身心受到汙染。

儒家教育出來的孔伋,面對上司一樣有原則。

在齊國,齊君問他:“你想來齊國想當官嗎?”孔伋回答:“我的願望不是當官,如果不能推行我的主張,這個地方就不是我應該待的地方。”婉言拒絕了對方。

有一次,衛侯提出了一個非常荒謬的方案,他的大臣們齊聲附和。衛侯聽到馬屁聲一片,很是高興。

孔伋聽說了,吐槽道:這完全是在助長壞風氣嘛,老百姓怎麼能夠長期容忍呢?

看不過眼的他,立馬找到了衛侯,上來就開門見山說:國君,這樣下去,國家遲早要玩完。衛侯聽了很驚愕,忙問為什麼。

孔伋解釋說:愚昧的君主自以為是,無恥的大臣們明明知道是錯的,卻不指出來。長此以往,就會造成拍馬屁的人得到升遷,說真話的人受到排擠,這樣還能不亡國嗎?

對於這番話,衛侯是什麼樣子的反應,歷史記載裡並沒有說明。既然沒有下文,大膽猜測很可能根本沒有聽進去,孔伋不太順利的人生遭遇,也能從側面印證這一點。

晚年,孔伋在魯國定居,收徒數百人。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不能為貪利而改變志向。要成大志,必須去掉慾望。”這也是孔伋對兒子的要求。

他領悟了儒家思想的真諦,嚴格以儒家的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在他身上,體現的是浩然正氣。

孔伋,不愧為孔子引以為傲的孫子。

04 平凡的離去

兒子孔伋經歷的很多事情,父親孔鯉並沒有親眼看到。因為他的生命,只有五十年。

關於孔鯉的去世原因,史書並沒有明確記載,只說孔子在他六十九歲的時候,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孔鯉。

白髮人送黑髮人,悲痛程度可想而知。然而作為聖人,孔子對兒子堅持實行“有棺無槨”。

因為在上古時期,權貴階級才能享有“槨”,普通平民只擁有外棺。執著的孔子,嚴格遵循了這種古老的喪葬禮儀。

第二年,孔子的弟子顏回也去世了,由於家中貧窮,安葬的時候只有棺。顏回的父親顏路勸說孔子,變賣馬車給弟子買槨。

孔子說:“孔鯉去世的時候,也是有棺無槨的。我也沒有賣掉自己的車子,給他買槨啊。”於是斷然拒絕了顏路的請求。

一生沒有太多建樹的孔鯉,墓碑卻有兩塊,一塊上面寫著泗水候墓,一塊上面刻著二世祖墓。

“泗水候”是宋徽宗封的,“二世祖”是孔氏子孫對他的尊稱。都是看在他是聖人之子的面子上,給的。

即便孔鯉一生平平無奇,即便他去世後老婆很快改嫁走人,他始終是大聖人孔子的兒子,是大思想家孔伋的父親,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歷史人物。

對於孔子而言,每個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龍,更難得的,是接受孩子的平庸。

對於孔鯉來說,有時候,奉獻自己,成就別人,未嘗不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

縱觀孔鯉的一生,都在為家族無悔付出。他替父親排解後顧之憂,他替兒子鋪設成才之路。也許他很平凡,但是他不簡單。

參考資料:

《先秦諸子系年》、《春秋左傳詞典》、《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發現》

2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英國發掘1600年前遺址,專家發現漢字文物,刻著:吉姆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