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劉煥讀《易中天中華史》3——同樣分裂,為何在隋朝重新統一了?

又重溫了易中天中華史的《南朝 北朝》,這本書角度頗新,從中西對比的角度,分析了漢晉王朝和羅馬帝國自5世紀開始的分裂,對比同時代全球遊牧民族的興起,以及對傳統強國的挑戰。

看完有一個問題縈繞在耳邊:同樣分崩離析,為何中國在隋朝重新統一了?而歐洲,自西哥特人攻克羅馬城後,一直到今天都是分裂的,羅馬帝國的版圖一直未能恢復。

讓我們先來回顧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西晉一統天下後,迅速腐敗了起來,晉武帝司馬炎開始瘋狂擴充後宮,人數多達2萬,忙不過來了,哪管百姓死活?還縱容官員貪腐,石崇靠搶劫起家,成了鉅富,奢侈到令人髮指的地步,把蠟燭當柴燒,用人乳餵養豬,整個西晉人們沉浸在歡樂中,以為天下太平了。

沒想到,爭權奪利的司馬王爺一個接一個粉墨登場,八王之亂爆發了,人民死亡幾十萬,與此同時,一場醞釀已久的大起義爆發了。

那個人叫劉淵,他是匈奴人,本來姓孿鞮,因為祖先和漢朝和親所以改姓劉,他熟讀經史,文武雙全,很得晉武帝喜歡,其實他早就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了。

永嘉元年,劉淵的兒子劉聰攻克了洛陽,俘虜了晉懷帝,中原板蕩,人們紛紛南逃,向南,向南,再向南。

經歷後趙攻滅前趙、冉閔奪權一系列混亂後,北方的東西兩部分形成了前燕和前秦兩個國家,前秦在千古良相王猛的率領下,前秦鯨吞了巴蜀,滅了前涼,代北拓跋國,最後滅亡了前燕,一統北方 。

前秦國主苻堅率領83萬大軍南下要滅亡東晉,那時東晉的人口是200萬,軍隊只有20萬,精兵只有8萬北府兵,最後苻堅大意之下讓東晉軍隊過了河,83萬前秦大軍還沒反應過來就被晉軍排山倒海一樣的沖垮了,晉軍一個個殺紅了眼,為了國家而戰,這時前秦軍中的奸細朱序大叫“秦軍敗了”,結果前秦軍隊紛紛退去,互相踐踏,唯留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成語。前秦敗了,北方又分裂了,一時間全中國居然有12個國家並存。

而以上出現的幾乎所有國家都是胡族建立的(除了冉魏和西涼),漢人的政權則一直是南方的東晉。

最後年僅15歲的拓跋珪建立了北魏,才逐步統一了整個北方,與此同時,劉裕平定了孫恩起義和桓玄勢力,又北伐收復山東,滅南燕,收復河南、陝西,滅後秦,建立了南朝宋,南北朝形成了。

以北魏皇帝面容塑造的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大佛

北魏經過孝文帝改革後,盛極而衰,最後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六鎮大起義,一時間,似乎被漢化的胡族又一個個冒出來了,匈奴人破六韓拔陵、匈奴人万俟醜奴、羯人爾朱榮、鮮卑人葛榮、羌人莫折大提、高車人杜洛周,好像又回到了五胡十六國的時代,漢化全面逆流回潮。

爾朱榮最終全面掌握了北魏大權,被孝莊帝殺死後,他的部將高歡、宇文泰最後東西對峙,北魏一分為二,為東魏、西魏。

最終北方形成了北周、北齊兩個國家,南方的梁朝則被另一個羯族人侯景攪得天翻地覆,勢力大衰。

南北朝地圖(圖片來自蒼天熊貓製作地圖)

鮮卑化改革的混亂和精神錯亂在北周、北齊兩個國家身上一覽無餘,淺層次看,皇族為漢族的北齊實行鮮卑化,皇族為鮮卑族的北周反而實行漢化,然而深層次看,實行鮮卑化的北齊卻恢復了漢魏宮廷禮儀,被後世隋唐繼承,還頒行了沿用數百年之久的《北齊律》,而實行漢化的北周反而搞起了虛無縹緲的周朝禮儀,還給漢人賜鮮卑姓名,種種混亂中,最終還是漢化制度取勝了,北齊被雄才大略的北周宇文邕所滅。宇文邕要統一中國,北征突厥時卻突然暴亡。

最後統一天下的重任卻落在一個漢人的身上,那就是北周大將軍楊忠之子楊堅,楊堅自己韜光養晦,篡奪了北周皇位。混戰300年,最終楊堅決定終結這一混亂,一統天下,經過7年休養生息,派年僅20歲的晉王楊廣伐陳。

公元589年,楊廣率領55萬大軍南下,西路軍賀若弼攻下了安徽採石,東路軍韓擒虎攻下了江蘇鎮江,他們會師南京,55萬大軍湧進秦淮河,一時河水被擁擠的竟然倒流。那一天中國重新統一了。

400年,湮沒了多少塵封的往事。

然而,一個問題浮現出來了,為什麼中國能在隋朝重新統一?

更進一步,易中天在書中一口氣提出了5個問題。

1、四百年分裂動盪之後,為什麼會重歸一統?

2、統一的程序,為什麼是從北到南?

3、在此之前,北方為什麼還要再分裂一次?

4、從未分裂過的南方,為什麼不能完成統一大業?

5、最後實現統一的,為什麼只能是鮮卑化的漢人?

首先,還是回到了開頭提出的問題,為什麼同樣分裂400年之久,中國能重新統一?

關於這個問題,易中天是這麼解釋的,中國能重新統一,在於消弭了南北。而羅馬帝國滅亡後,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一直相互爭鬥,日耳曼沒有被拉丁化,拉丁人也未能被日耳曼化,除了兩者融合出法國之外,今天的義大利西班牙和英國德國還是涇渭分明,民族未能融合,統一自然無法談起。

易中天說,“十六國與南北朝,是不同的時代。十六國大分裂,南北朝半統一。分裂的十六國變成統一的北魏後,歷史程序就發生了逆轉:胡人的北方不斷進步,漢族的南方每下愈況。北進南退,統一大業便只能由北方來完成。”也就是說,五胡十六國是分裂的,代表著退步和混亂,然而鮮卑人的北朝卻是半統一,代表著統一和進步,從五胡十六國時期到南北朝時期,歷史進步了,而從退步到進步的變化,在於完成了漢化改革。

易中天更進一步說:五胡亂華之所以混亂,是因為胡人一下子成了中原大地的主人,中原漢人的民族優越感蕩然無存,“長城之外的戎狄成了內地的主人,長城內外,天翻地覆。面對突然出現的權力真空和歷史舞臺,他們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自己的血性和蠻野,並把好端端的中原大地變成破碎的山河。五胡十六國之亂,原因就在這裡。”

易中天說:“這一切,又都與那條南北分界線有關。事實上從東晉開始,淮河就既是地理分界線,也是軍事分界線。後趙與東晉、前燕與東晉、前秦與東晉,都是隔淮而治。淮河南岸從東到西今之淮安、蚌埠、淮南、信陽一線,也幾乎一直是東晉的邊防前哨和國境線。”

在華夏文明的思想體系中,原本沒有南北兩方的概念。因為十六國的混亂後,胡族的北方實力強大了,從國變成了朝,胡與漢,都認為自己是中華,是老大。

於是,一箇中心變成了兩個,只不過一南一北。

結果是有了南北朝。

有了南北朝,這才有了南方和北方。

然而,有了南北並不意味著統一,唯有消弭胡漢,才能完成一統。

既然漢人太多,無法胡化,那麼只能胡人漢化。易中天說:“作為少數民族和後起之秀,北魏即便能夠實現統一,也無法將中國鮮卑化。這不可能,也不應該。他們唯一能做的,是先改變自己,再改變中國。要想得天下,必須中國化。馮太后銳意革新,拓跋宏全盤漢化,原因即在於此。”

因此,這也就回答了第二個問題,統一的程序,為什麼是從北到南?漢化後的北方實力大增,而南方還沒有像五代之後得到充分開發,人口僅為北方的十分之一,統一大業當然必須由北方來完成,也只能由北方來完成。

實際上,這也是必由之路。

統一的國家最好還要有統一的思想,魏晉南北朝以來,傳入中國的佛教彌補了中國傳統思想中缺失的正統宗教部分,被南北方同時接受,無論是北魏的胡太后,還是南梁的梁武帝,都瘋狂信佛,南北方信仰一致了,統一的國家信奉佛教,無論胡漢都不會反對,所以武則天直接用自己面容作了盧舍那大佛,畢竟唐朝是全民信佛的時代。

以武則天面容塑造的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三四百年的民族大混血,至此功德圓滿。

易中天的觀點,其實還是陳寅恪隋唐混血帝國的觀點,並不新鮮,只是他比較全面地解釋了南北朝的問題。

南北沒有了,胡漢也就沒有了。

易中天最終解釋道,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南北朝的歷史意義,我認為那就是:原來有的沒了,原來沒的有了。

什麼沒了?

五胡。

什麼有了?

南北。

五胡是被消融的。

南北差異還是存在的,但除了餃子、湯圓,今天的南北都是中國了。

南方和北方

那麼,既然完成了漢化改革,為何北魏不是一統天下,反而發生了東西分裂了呢?這就自然到了第三個問題。在此之前,北方為什麼還要再分裂一次?

對此,易中天說道:“漢化改革就意味著數典忘祖傷筋動骨,也意味著改變鮮卑人的文化傳統,損害某些人的既得利益,鮮卑族,各族既得利益者都不會甘心,因此統一了將近一個世紀的北方還得再分裂一次。”

這是歷史的小逆流,但是在歷史大潮流面前,這點小逆流只是一個回坡而已,雖然是必然的,但是對於歷史大勢沒有影響,阻礙不了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

所以,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和西魏也得各自再政變一次,變成北齊和北周。

北齊與東魏,北周與西魏,名為兩朝,實為一體。因為掌握實權的,東魏和北齊都是高歡一族,西魏和北周都是宇文泰一家。宇文泰是漢化的鮮卑人,高歡則是鮮卑化的漢人。

事實上,無論是漢化的鮮卑人,還是鮮卑化的漢人,都無法最終融合民族矛盾,北齊調和民族矛盾,結果被北周所滅;北周要漢人鮮卑化,結果為隋所亡。只有做到了“漢胡互化,以漢為主”的隋,才最後成功。

雖然北方分裂了,然而版圖卻越來越大,南朝反而越來越小了。

南北朝形勢圖,從宋到陳,南方越來越小

在《北齊書》中,詳細記載了北齊統治者在漢化和鮮卑化中間的種種精神分裂般的矛盾心理。北齊神武帝高歡本來是邊鎮上的一個普通少年,從小說著鮮卑語,有著“賀六渾”這樣的胡人名字,還娶了鮮卑人婁昭君為妻,怎麼看,他都是一個標準的鮮卑人。

但高歡本身又是一個漢人,在起義攻克河北之後,他認祖歸宗,跟著名的門閥世家河北渤海高氏續上了親,原來他居然是中原門閥漢人,只是因為太爺爺犯罪被髮配到了邊鎮。

認同自己漢人身份的高歡後來一直以漢人自居,還給兒子高澄取了一個叫“子惠”的字,這是標準的漢人文化。

但高歡在家中還是說鮮卑語的,他在領導軍隊時說的也是鮮卑語,兒子高洋受他影響,更喜歡說鮮卑語,北齊就這樣不可避免地鮮卑化了。

《北齊書》中記載了高歡為調和漢人和鮮卑人矛盾做出的種種努力,他用鮮卑語對鮮卑軍人說:“漢人是你們的奴僕,男人為你們耕作,女人為你們織衣,上交粟帛賦稅讓你們溫飽無憂,為什麼還要欺凌他們呢?”

又用漢語對漢人軍士說:“鮮卑人是你們僱傭的兵客,得到你們一些衣物吃食,為你們防盜擊賊,能保你們安寧度日,幹嗎那麼恨他們呢?”

高歡就這樣糾結地在漢人和鮮卑人中間左右逢源,四處救火,當時高歡屬下頭號將領高敖曹是漢人,也是他的族弟,但高歡部下又以鮮卑將領為主,鮮卑人都瞧不起漢人,但都害怕猛將高敖曹。高歡在發號施令的時候,一般用鮮卑語,唯獨只要高敖曹在,一定說漢語,匈奴將軍劉貴和高敖曹不和,一次看到興修水利好多人淹死,要求調撥軍隊,劉貴不允許,說:“性命不值錢的漢人,救他們幹什麼。”高敖曹大怒,直接拔刀要砍死劉貴,高歡及時阻撓。

人們才知道,北齊在平衡漢化和鮮卑化之間有多麼矛盾。

高歡的矛盾有點像《天龍八部》中蕭峰的心理,身在一個異族社會中,重新撿回自己的民族身份,是忠於國家還是忠於民族,種種矛盾令他們進退兩難。其實,南北朝中的很多人都是蕭峰的心理,民族認同上頗為糾結,王猛是漢人,卻失望於東晉的門閥政治,選擇為氐族的前秦賣命。孝文帝元宏是鮮卑人,卻失望於鮮卑的軍政,最終進行了漢化改革,他們又何嘗不是糾結於民族認同間的蕭峰?

蕭峰

事實上,這恰恰是南北朝歷史的精彩之處,民族的衝突迸發出的火花和民族融合匯成的細流交織成冰與火的史詩,兩晉南北朝的英雄大多屬於胡族,這也是這段歷史不甚彰顯的原因,和五代史一樣,英雄多為胡族,這讓很多漢人不那麼適應,無論是黃髮司馬望長安,還是白頭慕容哭參合,鮮卑族在這段歷史時期太過於顯眼了。

這就回到了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最後實現統一的,為什麼只能是鮮卑化的漢人?因為這段時期的不穩定因素主要是民族矛盾,而當北方民族融合了,不存在異族了,民族矛盾消弭了,鮮卑化的漢人自然就能完成一統大業,誰能區分得出奮力解救李世民的尉遲敬德就是鮮卑人了,更不用說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也是鮮卑人,然而在唐代,鮮卑族已經消失,漢化為漢人,無論是尉遲敬德還是長孫皇后,在普通老百姓心中都是漢人。

這就可以順帶解答一個問題了,以前的南北朝歷史鮮為人知,也很少有影視劇涉足這一時期,到了這幾年,《蘭陵王》、《蘭陵王妃》、《陸貞傳奇》、《鳳囚凰》、《錦繡未央》、《花木蘭傳奇》、《琅琊榜》、《獨孤皇后》、《獨孤天下》、《楚喬傳》、《孤芳不自賞》、《鳳凰無雙》,一系列南北朝古裝電視劇呈現井噴狀態出現,超過以往20年的總和,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以前的南北朝卻無人問津,現在的南北朝卻異常火熱?

當然,原因很多,比如這些都是小說改的,歷史背景不許架空,只好找個地方放放了,還有人說,亂世比較好編故事,安在南北朝反正大傢伙也不熟悉,隨便編編,也有人說南北朝這段歷史天然具有神秘感,絕大多數中國人對這四百多年的歷史都是都是一頭霧水,唐宋明清的歷史劇已經多到爛大街了,不如換換口味。

事實上,我覺得這些都沒說到點子上,百姓願意看是一方面,看得懂是另一方面,之所以以前的南北朝卻無人問津,現在的南北朝卻異常火熱,是因為以前人們講述兩晉南北朝歷史,著重點在前半部分,現在人們講述兩晉南北朝歷史,著重點在後半部分。

三國之後的兩晉時代,是很多人不瞭解的,也不想再看的歷史,十六國和南北朝早期的故事自然無人喜歡看,而且民族矛盾突出,誰願意看悽苦的民族互鬥。

南北朝後期,尤其是靠近隋唐的一段,人們有了印象中熟悉的名人,比如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熟悉點了,自然喜歡看,而且這一時期,民族矛盾已經消失,可以安心編故事了,比如蘭陵美男、獨孤美女,這些故事自然很多人喜歡看了。對比下遼宋金時代,金庸的《神鵰俠侶》中,楊過有兩個紅顏知己,完顏萍和耶律燕,她們都是前朝公主,神鵰俠侶主要講述楊過的愛情故事,而非民族間的爭鬥,如果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大俠楊過怎麼好有兩個匈奴、鮮卑紅顏知己呢。

總而言之,南北朝作為一個大變革,大動盪的時代,各方勢力群雄逐鹿,各種思想激烈碰撞,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大劇,然而,真正的閃光點還是後期,特別是完成了民族融合之後的時期,畢竟人們希望看到曙光,而不是沒有希望的黑暗。完成了漢化的鮮卑人和接納了鮮卑人的漢人,最終凝結成了超級強大的新型帝國,足以完成統一大業,再造盛世輝煌。

雖然南北朝完結了,但我們不要忘記,跟鮮卑、匈奴一樣消亡的還有契丹、党項人。

雖然唐宋並列,然而與大一統的唐朝相比,北宋只能算是區域性統一,唐朝後期藩鎮割據的惡果使得唐朝喪失了對遼西走廊和河西走廊的控制,而在這兩個地區形成了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遼國和西夏國。

因此,北宋和遼國、西夏國的對峙事實上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時期。

在這一時期,雖然雄心勃勃的宋太宗要攻滅遼國,卻最終在高梁河之戰中折戟,宋仁宗在和西夏李元昊的立國之戰中,三次全軍覆沒,西夏成為一塊難啃的骨頭,一直延續到南宋時代才被蒙古所滅。

如果對比下遼朝和北魏,發現不少相似之處,首先,根據記載,契丹人本就是未遷居中原的鮮卑人的後裔,語言都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可以說是同一個民族,他們熱愛漢文化,都對自身進行了漢化改革,今天的山西大同同時是北魏的都城、遼國的陪都,似乎暗示著遼國跟北魏的某種關聯,某一瞬間,似乎遼國又變成了500年前那個一統北方的北魏王朝。

不過,遼國終究不是北魏,北魏入主了中原,遷都到了洛陽,被承認為中國正統,而遼國一直被北宋阻礙在中原之外,似乎稱不上中華正統。

但金朝是例外,金朝滅亡遼國後,迅速進攻北宋,僅用了2個月就滅亡了北宋,導演“靖康之恥”,如果不是岳飛、韓世忠等名將拼死抵抗,南宋本會跟南明一樣,連建國都成問題,如果說宋遼是南北朝很多人不服氣的話,那麼宋金毫無疑問是南北朝時代了,而且金國不僅滅亡了北宋,還把都城也遷到了河南汴梁,金國君主都學起了漢語,似乎500年前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盛況又重現了。

在這一南北朝階段,金朝和西夏都經歷了自身漢化改革,也最終消磨了血性,成為了耕田種地的中原人,“遼以釋廢,金以儒亡”,難道不足以說明遼金夏都經歷了信佛的階段,信仰達到了趨同?最終他們都被蒙古一掃而空,無論是契丹人還是党項人,也變成了漢人,一如曾經的鮮卑人、匈奴人。

到了元朝時代,契丹人和女真人、党項人和北方漢人都被當成了漢人,一直到今天,俄語和中亞都以為中國的名字叫做“契丹”,這難道不是一種融合?

宋遼、宋金實際上是第二個南北朝階段(圖片來自蒼天熊貓製作地圖)

我想這就是南北朝和宋遼金歷史吸引人的地方,畢竟衝突會有血與火,而融合會有文明之光,刀鋒上的文明才格外吸引人。

只是,有了一個新的問題,為何大一統的隋朝和元朝能夠融合胡漢、消弭南北,卻無法拯救自身的命運?

這就要留待劉煥讀《易中天中華史》4來解答了。

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陳留阮氏的曠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