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裡的知名“神獸”,麒麟與龍鳳龜齊名,並列為《禮記》中的“四靈”。放在天馬行空的古代小說裡,麒麟也更是熟臉,還成了《後西遊記》裡神通廣大的“文明天王”。但比起頗具神秘色彩的其他“神獸”來,麒麟不止活成了傳說,還在官修史書《明史》裡,來了場震撼亮相。
以《明史》記載,永樂十二年至永樂十五年,即熱熱鬧鬧的“鄭和下西洋”時期,西洋的“榜葛剌國”“麻林國”“阿丹國”先後上門獻寶,當著大明滿朝文武的面,鄭重送來傳說中的“神獸”——麒麟。《明史》裡更以詳盡筆墨,描繪了這“麒麟”的樣貌:“前足高九尺,後六尺,頸長丈六尺有二,短腳牛尾鹿身。”如此風姿,也叫當時的大明朝上下集體興奮,明成祖朱棣專門在奉天門“接待”麒麟,文武百官也上表稱賀,畫家沈度也奉命完成了名作《瑞應麒麟圖軸》,以栩栩如生的妙筆,記錄這“神獸降臨”的重大時刻。
當然,只要是稍微懂點動物知識的現代人,瞅瞅這《瑞應麒麟圖軸》,這麒麟的“身份”也不難猜——分明就是非洲大陸上溫順的長頸鹿嘛。
那麒麟的原型,真的是長頸鹿?至少在當時的明朝人看來,這事兒很靠譜:在明代的禮制裡,麒麟從明初起就“很紅”,明朝的公侯袍服以及四五品官服上都要“繡麒麟”,皇陵寺廟等建築裡,也常見麒麟雕塑來“鎮宅”。而這時的麒麟,也多是“鹿身蹄形”的形象,尤其是揚起長脖子的風姿,和從非洲“貢”來的長頸鹿一比,那真是格外形似。
所以,當長頸鹿亮相大明國土時,現場的明朝官員們,剎那間就有了“看到活麒麟”的激動心情。繪製《瑞應麒麟圖軸》的沈度,就撰文大讚麒麟(長頸鹿)“文采燁煜”,同時期的大學士金幼孜也形容說“矯蒼龍之修嶺兮,燦玄龜之奇文。”在明初文人對麒麟的認知裡,“鹿身”“馬足”“丈有八尺”幾乎就是公認的形象。見到長頸鹿,自然容易當成“正主”。
當然,長頸鹿的“麒麟”身份,也有當時明朝皇帝朱棣的統治需求。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麒麟屬於象徵“祥瑞”的神獸,對於靠“靖難”登基的朱棣來說,把長頸鹿“認證”為“麒麟”,一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二來更預兆自己治下國泰民安,豈不是一舉多得?所以永樂年間,不但“進麒麟”“貢麒麟”成了“鄭和下西洋”期間的重大節目,“買麒麟”更成了重要採購任務。《西洋番國志》《瀛涯勝覽》等典籍記載:鄭和船隊的採購清單裡,“麒麟”(長頸鹿)就與珊瑚珊瑚並列,屬於必須買到的“海外異寶”。
而這,也恰是長頸鹿能被“認證”為“麒麟”的另一個原因:買的著!
如果查查地圖就會發現,給大明朝“貢麒麟”“進麒麟”的幾個國家,比如“榜葛剌國”“阿丹國”等國,基本都是南亞國家。“榜葛剌國”其實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國,這些國家根本不產長頸鹿,那這一頭頭“麒麟”(長頸鹿)又是哪來的?其實,在當時的阿拉伯海地區,長頸鹿就是熱門的貿易貨物,不止在各國往來時作為禮品,也會被商人運到西亞甚至歐洲各國售賣。隨著鄭和船隊的到來,它自然也成了此時明朝最需要的“寶貨”。
所以,因為如上的原因,明初年間,長頸鹿也就正式“上位”,為傳統神獸麒麟“代言”。從此以後,明朝官員的“常服”上,也常見“長頸鹿造型”的麒麟形象。許多繡有“真麒麟”(長頸鹿)的絲織品,還沿著海上絲綢之路熱賣各國,甚至影響了不少“鄰居”們對麒麟的認知,中國清代乾隆年間時,日本畫家增山雪齋的《麒麟圖》上,就分明是個“形似”長頸鹿的形象。
不過論起來,長頸鹿給麒麟“代言”的日子,也不算太長。特別是到了清代時,長頸鹿就被稱為“鹿豹”,清代典籍裡對長頸鹿習性的介紹,已經與現代人的認知沒多少差別。可以說,把麒麟與長頸鹿聯絡在一起,是特定時代的產物。
那既然如此,麒麟的原型又到底是什麼?其實,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神獸,麒麟在國人心中的形象,一直都是不斷變化:雖然《爾雅》裡給麒麟定型“麋身,牛尾,一角”。但歷代的麒麟形象,還是千姿百態。比如春秋至漢朝年間的“麒麟”,以出土的戰國酒器與漢朝城磚上的影象為參考,幾乎都是長著圓潤小角的大鹿形象,氣質相當溫和。
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麒麟卻是搖身一變,成了張牙舞爪的猛獸風格,甚至還和獅虎形象相融合,“顏值”也朝著獅虎靠攏。這樣的改變,也來自於當時中國各種文化流派的變遷。然後隋唐宋元年間,麒麟的造型也不停變化,特別是元代的麒麟,有了“龍頭”“虎頭”“鹿身”等各種新形態,軀體上還出現了麟甲,經過這一代代的演變,發展到明初時,也就和長頸鹿的形象一下子“契合”了。
而在長頸鹿“不再代言”的清代,麒麟的形象也就再次改變,“龍頭鹿身”或“龍頭獅身”成了主流。比如故宮與頤和園的麒麟排程,就多是“龍頭”模樣,象徵著皇家讓人懼怕的威嚴。可以說,最初的麒麟,以春秋秦漢的形象看,是來自獐鹿一類的動物,然後在歷朝歷代不停發生著改變,被人賦予新的形態。這些改變,也成為各自朝代經濟文化發展的折射。
這些改變的背後,更有麒麟不曾變的象徵意義:從春秋年間“西狩獲麟”的典故開始,麒麟就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吉祥瑞獸,“麟呈祥瑞”更是民間通用的祝福。同時麒麟又意味著才能,象徵著古代英傑們治國平天下的能力。而對於歷代王朝來說,麒麟更象徵著“盛世”的到來,更代表著皇家的權威。正如沈定在《瑞應麒麟圖軸》裡的題詩:“由是麒麟至,嘉禾生,甘露降,黃河清,醴泉溢,諸福之物,莫不畢至”。
一隻麒麟,數千年來,多少理想抱負,多少治世期望,都是由它承載。多少不同風姿的“麒麟”,亦是由此而來。不誇張的說,讀懂麒麟,也就能更深入的讀懂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