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宋代名相王安石有一句詩,寫得很好——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這首詩,與同時代大文豪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筆者常想,研究學問,也應當如此,要用整體的觀念來替代區域性鬆散瑣碎的尋章摘句,要用整體的脈絡來看宏觀的歷史潮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看懂世間真相。

其實所謂整體認識論,它一直都是古人所秉持的研究態度。“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也只有基於整體的正確認識,才能提前展望,提前謀局。

真正高明的人,永遠是預測高手,這樣的人,他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未來。只是可惜,這樣值得信賴的高人實在太少,很多人一開口預測,便以全盤失敗而告終,足以暴露其底層知識邏輯與現實的謬誤。

《周易》一直以預測見長,它有著一個非常宏觀的預測,那便是盛極而衰,否極泰來。這一宏觀預測,可以說是被人類歷史反覆證明,並且屢見不鮮的。

而“盛極而衰,否極泰來”,便是基於對宏觀宇宙陰與陽的認識而得出的結論。古人看到月滿則虧,太陽到了正午,便要準備日落西山,這是無可辯駁的天道。

由此,才能進而推論出“平常心”的可貴。盛而不驕,衰而不賤的“常道”,可以說已經深深鐫刻在每一華夏兒女的心中。

那麼整體認識論有哪些特點呢?

首先,便是整體性。

看一個問題,首先便應從宏觀整體的角度來思考,把一個區域性問題放在大的時代背景上去思考往往會得到意外的答案。我們看鄧艾偷渡陰平這一軍事行動,就應當想到他的軍事目的就是奇襲成都;看到滅虢,就應當想到緊跟著便是取虞,這才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們中國人的很多成語,便是具有整體思維的特點。

其次,便是前瞻性。

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問題,其目的就是避免一頭鑽進象牙塔出不來,而喪失了“學以致用”最基本的學術價值。孔明“獨觀大略”,才能成為一代名相,才能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一個無法透過預測來反覆驗證的學問是不值錢的。

最後,便是系統性。

任何學問,必須有著獨樹一幟的系統才能為世人所接受。整體認識便是有著其獨特的知識系統,它因人因事因物,要求人做出不同的反應,但是整體來看,其所用方法是非常顯著的。它跳出支離破碎的尋章摘句,而轉向人對於整體全域性的認知與把握,進而清楚自身分階段需要做什麼事,乃至明確當前階段要做什麼事。在不斷實踐中調整認知結構,在調整中重新認知外部世界。

這個世界,有人樂於成為下棋的人,有人樂於成為觀棋的人,唯有對棋局的整體認知,才能真正以平常心處之。

2020.1.9

1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你知道這些經典相聲的作者是誰嗎?(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