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姬姓王氏,是王氏中最大的一支,有幾個源頭,還是先從姬姓說起吧。

姬姓的由來及演化

姬姓,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為黃帝之姓,是周朝的國姓。

今天,姬姓人口僅有五十多萬,但從先秦時代演化出來的分支姓氏,卻有周、吳、鄭、王、魯、曹、魏等411姓,枝繁葉茂,人口龐大。而且由這411姓衍生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姬姓是名副其實的“萬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漢族姓氏的起源。這也是華夏民族自謂炎黃子孫的緣由。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所以黃帝又稱姬軒轅。

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因為長居姬水,就以姬為姓,得姓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歷史。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有十四人。《四語》中胥臣解釋說:

“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

十四人得到了十二個姓,但究竟誰姓啥、誰與誰同姓,存在異議,就不多說了。

看一下黃帝主要後裔傳承的情況:

黃帝(姬軒轅,配嫘祖)—昌意(黃帝次子)—顓頊—鯀曾—鯀祖—鯀父—鯀—禹(大禹/夏禹,本名姒文命,夏朝開國君主)—姒啟(夏啟)

黃帝次子昌意,其後裔是大禹,禹傳啟,建立了夏朝。

黃帝—少昊(本名姬己摯,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帝嚳(名姬夋,又名姬夒或姬夔)—契(約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約前1720年在位)—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商太祖成湯(商朝開國君主)

黃帝長子少昊(姬己摯,又名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帝嚳生契,契的後裔成湯建立了商朝,是為商太祖。

黃帝—少昊—蟜極—帝嚳—棄(史稱后稷,本名姬棄)—不窋(kū)—鞠—公劉(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姬類)—周太王(又稱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周王季(也稱季歷,本名姬歷)—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朝開國君主)

帝嚳生棄(后稷,本名姬棄),其後裔周文王、周武王一脈,是周王朝開國之君。

周朝姓姬

《史記·周本紀》記載: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帝嚳元妃姜嫄,庶妃有簡狄、慶都、常儀。

帝嚳庶長子帝摯,常儀所生,繼承帝位,在位九年被廢;

帝嚳庶子契,簡狄所生,商朝的先祖;

帝嚳庶子帝堯,名放勳,慶都所生,後禪位女婿舜。

帝嚳女兒嫦娥,常儀所生,嫁給唐堯時期的射師后羿,傳說吃了不死藥,飛昇廣寒宮。

他們都是帝嚳庶妃所生。

帝嚳正妃,是有邰氏部落的女兒,名叫姜嫄。姜嫄去野外,看到巨人的腳印,心裡一陣驚喜,想去踩它,一踩上去便感覺腹中在動,好像懷孕了一樣。

孩子出生後,姜嫄認為這個孩子不吉利,就把他仍在一個窄巷裡。但不論是馬還是牛,都從他身邊繞道而走,沒有踩他。

於是,又把他扔進了樹林裡。由於樹林人多,又把他扔在了溝渠的冰上。

當時,有鳥飛來用翅膀蓋在他身上,墊在他身下。姜嫄覺得這太神奇了,就把他抱回來養大。

於是,給他取名叫棄,這就是后稷,是周朝的始祖。

也或許是由於姜嫄厭棄的緣故,后稷雖為嫡長子,但沒有能夠繼承帝位,帝位由后稷的庶母長兄摯繼承。摯被廢后,后稷庶母弟堯繼承帝位,也沒有由后稷繼承。

《史記·三代世表》記載:

堯立后稷以為大農,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繼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姬姓國有53個,當時可以說遍地姓姬。

堯帝繼位後,以後稷為大農,以姬為姓。其後裔周武王姬發建立周王朝以後,大封諸侯,姬姓諸侯國有53個,可以說當時遍地姬姓。

姬姓王氏

出自姬姓的王氏,也有多支,其中以周靈王太子晉為始祖的王氏宗族最具影響力,也是最大的支派。豹眼宗族就是出自這一支,在這裡暫且不說,後面慢慢詳細道來。

先說一下出自姬姓其他支派的情況。

周武王之弟、畢公高的後裔王氏

《史記索隱》引《左傳》記載:

富辰說文王之子十六國有畢、原、豐、郇,言畢公是文王之子。

周武王分封天下,周文王之子,也就是武王的兄弟有十六人被封國,其中之一就是畢公。

畢公,姬姓,名高,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武王姬發異母弟。

周武王滅商之後,封姬高於畢地(在今陝西咸陽,一說在陝西西安),為公爵,史稱畢公高,是畢國與畢姓的始祖。

周武王死後,其子姬誦繼位,是為周成王。成王年幼,由皇叔周公旦攝政。成王臨終前,遺命畢公高與召公輔佐太子姬釗繼位,是為周康王。周康王命畢公高治理東郊。

由於周公旦與畢公高等人的輔佐,周成王與周康王時期,天下安定,四十年沒有使用刑罰,史稱“成康之治”。

據龐姓、畢姓、潘姓、魏姓、令狐姓等姓氏族譜記載,畢公高被列為“周初四聖”之一。一般認為,畢公高是取代了太史佚,與周公旦、太公望、召公奭並列“周初四聖”。

畢公高之子季孫,受封於潘國,附庸於畢國,季孫是潘姓始祖。

畢公後裔畢桓,在周穆王時期為三公之首。

《史記·魏世家》記載:

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為畢姓。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其苗裔曰畢萬,事晉獻公。

春秋時期,畢國被滅亡,畢國公族子弟淪為平民,有的住在中原,有的流落夷狄。而畢萬則逃奔晉國,並在晉國任職,侍奉晉獻公。

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晉獻公以趙夙駕御戰車,以畢萬為車右,發動了一場開疆拓土的戰爭,先後滅掉了耿國(今山西河津市東南)、霍國(今山西霍縣西南)和魏國(今山西芮城縣東北)三個小諸侯國。

晉軍凱旋而回,晉獻公將作戰勇敢的趙夙封在耿地、將畢萬封在魏地,並以二人擔任大夫。

晉獻公二十六年(前651年),晉獻公去世,其諸子為爭奪君位,發生了內亂。

此時,畢萬的子孫已經眾多,他們以畢萬封地為氏,稱魏氏。

畢萬受封魏地時,晉國掌管占卜的大夫郭偃預言說:“畢萬的後代必會昌盛。萬,是滿數;魏,是巍巍高大之意。從開始賞賜就是這樣,上天已經啟示預兆。天子統治兆民,諸侯統治萬民,他必然會得到萬民。”

後來,畢萬的後代果然昌盛,魏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畢萬就是魏國的先祖。

由此看來,取一個好名字也是很重要的事哦。

但僅僅取個好名字還不行,還須要多修行。

結草銜環

早在晉獻公二十一年(前656年),晉國就開始內亂,畢萬之子魏犨(《世本》記載是畢萬之孫、芒季之子)跟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他國。

十九年後,公元前636年,重耳返回登上大位,成為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念及魏武子(魏犨諡號武,又稱魏武子)之功,冊封為晉國大夫,是“五賢臣”之一,為魏氏在晉國奠定了更深的基礎。

魏犨年老的時候,娶了一房小妾,名叫祖姬,長得年輕貌美、如花似玉,又聰明伶俐,深得寵愛。

魏犨年老多病,祖姬就衣不解帶地照顧他,令他非常感動。

念及自己死後,祖姬沒有兒子依靠,魏犨就囑咐自己的兒子魏顆和魏錡說:“我如果死了,你們就為祖姬選擇一門親事,備一份嫁妝,好好嫁了她。這樣,她有所依靠,我就放心了。”

沒過多久,魏犨的病越來越重,臥在床上胡思亂想,自己去了陰間,沒人陪伴就如孤魂野鬼一樣,實在是可憐。

於是,魏犨對他的兒子們說:“我死了以後,讓祖姬陪葬。”

不久後,魏犨就死了,魏顆辦理完葬禮,卻沒有讓祖姬陪葬。

魏錡好奇地問道:“你為何不按照父親的遺言讓祖姬陪葬呢?”

魏顆說:“父親囑咐多次,先是讓祖姬改嫁,後是陪葬,難道你看不出那時候父親已經昏亂了嗎?作為孝子,當然要按照他清醒時的要求辦理。”

過了一段日子,魏顆就為祖姬找了個好人家,很風光地嫁了出去。

公元前594年,秦桓公出兵侵犯晉國,魏顆、魏錡率軍迎戰秦將杜回。

杜回是秦國的大力士,英勇善戰,能拳打五虎。兩人與杜回大戰三百回合,難以取勝。此時,秦軍看到杜回勇猛無比,士氣大振,衝入晉軍陣中,晉軍大敗。

魏顆無計可施,三更之後,迷迷糊糊睡去,就隱隱聽人說“青草坡”。驚醒後四顧無人,再睡耳邊又聽到說“青草坡”。

魏顆頓悟,就命魏錡帶兵去十里外的青草坡埋伏,自己率軍撤退,做出撤軍的樣子。

杜回不肯放過晉軍,窮追不捨,中了魏錡的埋伏,秦軍大敗。杜回在青草坡突然腳下一滑,站立不穩,跌倒在地被活捉。

杜回唉聲嘆氣地說:“剛才好似有一道繩索捆住了我的雙腳,不能動彈。”

魏顆、魏錡害怕杜回逃跑,直接把他砍死了。

夜晚,魏顆夢見一老人前來作揖,說道:“我就是祖姬的父親,專門結草為繩捆住了杜回的雙腳,以報答您不殺我女兒之恩。”

這就是“結草銜環”的故事,好心終有好報,多做好事少幹壞事可以積陰德。不要說惠及子孫,就是現世也能得到回報。

三家分晉

春秋末年,曾經的霸主晉國衰弱,實權由智家、趙家、韓家、魏家把持,以智家勢力最大。

此時,魏犨再傳,已至第八代魏斯,稱為魏文侯。

魏文侯魏斯聯合韓、趙滅掉了智家,最終瓜分了晉國,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晉君成為了附庸。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了三家為諸侯。

“三家分晉”是中國春秋、戰國的分界點,魏、韓、趙也都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

公元前225年,魏國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分居,因為是王者之後,就被稱為王家,以王為氏。其子孫散居在京兆、河間一帶。

2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相聲界那些有趣的“親戚”輩分盤點,有差了兩輩的表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