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油坊厝,位於延平區巨口鄉巨口村,建於清代咸豐年間,已有160多年曆史。它歷經清代、民國、新中國三個時代,可謂延平近現代史的記憶館;它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後基層政權建設、剿匪鬥爭、土地改革、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以及教育、衛生髮展程序,是不能移動的檔案館。

筆者於新中國成立前後曾三次因探親小住油坊厝,親見親聞油坊厝的傳統家庭文化和厚重的地方史,印象深刻,記憶猶新。

一、貢生故居

房主陳彥昊,清代貢生,在科舉制度時,地方儒學生員(秀才)升入國子監為太學生,即在京城國家辦的學校畢業的身份,意思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故名貢生。陳彥昊是樟湖阪名門望族,是一個富翁,他有三個兒子陳揚斌、陳揚雍、陳揚政。長子送去讀書;次子辦油坊,經營木材生意;三子管理田產。孫子陳守番考上秀才,因科舉制度取消,就改行學醫成為一名中醫。他在樟湖阪有一座祖傳房子,由於家庭人口的繁衍,在樟湖找不到建大厝的地盤,故在巨口買地建房,這座高牆大厝三進九十九間,有正厝、橫厝,規模巨集大,建構講究,品質特優,雕刻精美、泥塑稱絕,是延平經典清代民居之一。

二、土匪禍患

巨口與古田為鄰,離縣城最遠。歷史上是土匪盤踞的山鄉。據從日本影印的清順治《延平府志》載:巨口屬垂裕鄉餘西里“寇周章仔嘯聚於此”,就是周姓土匪割據的地方。

傳說,有一天,匪徒來到油坊厝,綁架了陳彥昊作為人質,要敲詐大洋一千塊,彥昊的三個孝子下跪求情,要兒子換父親,匪徒不肯,老邁的陳彥昊被押至土匪窩點。陳家一時拿不出一千塊大洋,無奈,為老人的生命安全而變賣田產、糧食及婦人的金銀首飾,交了贖金,陳彥昊才被放回家。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匪患更甚,陳家多數男子被土匪綁架、勒索,苦不堪言。有一段時期陳氏家族全部逃離巨口,或搬回樟湖阪,或逃到慕坑(今餘慶)。其間,油坊厝有十幾年無人居住,家族也日趨衰落。

三、茶油坊市

《南平縣誌》載:南平產茶油、桐油、菜油、麻油、桕油。茶油是傳統的優質食用油,又可燃燈,是南平的特產之一。巨口是茶油的主產區,家家戶戶種油茶樹,有一萬多畝。茶籽榨出油,先將茶籽打碎,經過幹蒸,稻草包紮,壓榨等工藝。當時,巨口有三座油坊,農戶可以用茶籽到油坊換油,也可以出售茶籽。茶油的副產品茶餅渣可作洗衣服的肥皂,或作肥料,茶渣餅液還可以毒魚、毒泥鰍等。

陳家大厝,油坊與厝相鄰,故名油坊厝。油坊是陳家的傳統產業,稱百年老坊,迄今仍存有茶油存貯裝置。當時巨口茶油產量大,不僅供應當地百姓食用,更多的出口樟湖、南平、福州等城鎮,是一種重要的商品。

四、木材商人

油坊厝從陳彥昊開始幾代人經營木材生意,是一個木商。《南平縣誌》載:森林之富,本甲全閩,沿澗向陽之山多杉木。巨口盛產杉木,武步溪在古代是巨口水上運輸通道,通過放溪,將木材漂流到閩江邊,裝成木排,運到福州出售。因此,杉木是大宗商品,具有財力的陳氏家族,善於多種經營,農工商為一體,加快了財富的積累,成了清代、民國時期的鄉村企業家。

五、革命之家

上世紀四十年代前後,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大環境下,油坊厝發生了變化。陳氏四代孫陳文龍當了巨口村保長,保長大多名聲很壞,抓壯丁是最不得人心的事,有幸,陳文龍當保長沒有抓一個壯丁。巨口又是共產黨的游擊區,保長必然要紅與白之間都要介入,油坊厝又成了游擊隊的聯絡點,游擊隊員進村,陳文龍要安排吃住。解放後,陳文龍被政府確認為“五老人員”。

油坊厝第二房因匪亂搬回樟湖阪,逃難時也要尋找生活出路,便選擇當教師。四代孫由廉、由桂、由仲三兄弟都考上師範學校,畢業後,由桂當了餘西里(今餘慶)小學校長,由仲升入福建師專深造。陳由仲在校期間就祕密加入共產黨參加了革命,後入伍31軍青幹大隊。在解放戰爭中光榮負傷,一塊牌匾送到油坊厝“光榮之家”。

古人說富不過三代。油坊厝傳到第四代,貧富已經分化,多數子孫是無地少地的農民,成了無產階級。解放後土地改革中有幾戶評為地主成分,成為無產階級的專政物件。迄今,繁衍了8代,151人,在全省全國各地謀生,他們常回巨口尋根訪祖,聆聽油坊厝酸甜苦辣的歷史故事。

六、鄉政遺址

民國時,巨口隸屬南平縣第三區(樟湖),稱餘東西鄉公所,駐地在巨口,後移到慕坑。新中國成立後,巨口最早屬南平縣第二區(大壩),不久,改屬第三區(樟湖阪),稱巨口鄉政府,鄉大於現在的行政村,鄉幹部也不脫產。土地改革時,油坊厝陳氏家族,有幾戶評為地主成分,油坊厝屬地主的被沒收,其餘的被徵收,除分配無房貧農外,其餘作為巨口鄉政府及鄉農民協會,民兵、青年團、婦女組織辦公和活動場所。誠然,油坊厝是新中國農村基層政權的見證者。

七、剿匪營房

新中國成立初期,巨口一帶土匪十分猖獗,幹部群眾常遭抓捕和殺害,地方政權受到嚴重威脅。

1950年冬,全縣開展剿匪鬥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十兵團二十八軍八十三師剿匪部隊,配合南平縣武裝,有幾十人駐紮油坊厝,解放軍紀律嚴明,軍民魚水情;戰士為農家挑水,農民為剿匪部隊帶路,農婦為戰士洗衣煮飯。

1950年12月,土匪襲擊田溪村,抓捕群眾80多人,3人被殺害,燒燬房屋10棟。剿匪部隊緊急出動,救回群眾60多人,殘匪從村頭方向潰逃。1951年初,又有一股土匪洗劫田溪村,農會主席和三個民兵骨幹家屬被殺。經過剿匪部隊、民兵半年的圍剿,巨口地區的土匪才被消滅,剿匪結束後,油坊厝又成為土改隊的住所。

八、興學辦醫

土地改革結束後,農村開展掃除文盲辦學校,巨口鄉最早創辦的一所初級小學,設在油坊厝,從1952年至1956年,共招生五屆,第一屆招8人,第二屆3人,第三屆1人,第四屆4人,第五屆5人,陳杰是校長兼教師。首屆學生王其香後來當了南平市(縣級)教育局局長、閩北日報副總編。1957年,巨口小學建了新校才搬出。

早期巨口醫療站設在油坊厝,早初的赤腳醫生,就是與農民一樣記工分的鄉村醫生,當代人聽不懂的名詞,卻解決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民看病問題。

油坊厝,曾經還是巨口糧站,至今仍保留部分糧倉,是糧食統購統銷歷史的物證。

九、公社史蹟

1952年,從農村互助合作社,到1958年人民公社化,這段歷史時期,現在的青年人大都不知道,人民公社這個片語也無人能說清了。

1963年6月,南平市調整撤併人民公社,將慕坑、上浦兩個人民公社合併,改名為巨口人民公社,社址便設在油坊厝,新公社樓建成後才搬出。油坊厝成了巨口村大隊部。在這裡又經歷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油坊厝的文物,如柱聯、牌匾、瓷器等遭到破壞,今日仍然可見到文革時寫的“興無”“滅資”的標語,即大興無產階級,大滅資本主義。

巨口油坊厝,從古建築的角度看,它是延平現存不多的經典古民居之一,當今億萬富豪都無法複製的大厝。從地方史的角度看,陳氏家族集儒學、儒商、儒工於一體,是封建社會資產階級的典型代表;從文化教育和旅遊的角度看,它可看可講,是一部鄉土畫卷,又是一處值得觀賞的景點。

習近平總書記說:“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所以說,歷史是人類最好的教師”。油坊厝具有古為今用的歷史價值,現代的鋼筋混凝土高樓,它的壽命50~70年。而油坊厝至今仍然鶴立雞群,我們今天要加強保護,防火防水防蟻,建議將它列入延平區文物保護單位。(參考陳氏後裔陳增玉、陳登臨、陳用錚提供的資訊)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從裝飾到貨幣,黃金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