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世人以知為不知,以不知為知,方為人生之大知。
每個人都存在著主觀意識,我們判斷這個世界的角度與認知,都是從主觀意識出發而得出的結論,而這定然是不符合客觀的。
可是問題就在於,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的意見是偏見,還會以自己的認知為絕對的標準,並且還企圖評價別人的人生。
所以總有這樣一些人,看不出來自身的問題,還總拿著自己錯誤的觀點衡量別人的人生。
所以說,只有當你不以自己的認知為絕對標準的時候,才能更客觀地看清這個世界。
很多智慧都在強調修心,就是因為當你的心正了,也能夠拋開主觀意識與妄斷的時候,你才能更加客觀和清醒地去看待這個世界。
一個人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問題,所得到的結果也必然是錯誤的,這是悲劇的起源。
人生需要一個客觀正確的衡量標準,來判斷這個時間的善惡是非,但是這個標準絕不是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為根據所存在的道理。
只有放下自己的主觀偏見之後,正確的衡量問題是非,才能在跳出偏見之後,擺脫世俗煩擾,並且看見事物背後真正的本質。
比如《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世間萬事是福禍相依的,但是世俗之人遇到看似糟糕的事情時,就會因為問題的表象而痛苦,這就是他以世俗的標準判斷問題之後得到的結果。
如果他能夠放下這個自己的偏見,以包容的心態接納這個壞的事情時,不僅能釋懷這一份糟糕的情緒,還會因為能夠正確地看待問題,將自己面前的禍患逐漸轉向為福報。
在《小窗幽記》之中有一句話,叫:
觀蘇季子以貧窮得志,則負郭二頃田,誤人實多;觀蘇季子以功名殺身,則武安六國印,害人亦不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從蘇秦因為貧窮反而實現志向的狀態來看,那擁有臨近城郭的兩畝良田,對人耽誤的的確太大了;而從蘇秦因為爭奪功名而被傷害來看,那麼武安君的爵位,六國兵印,都是害人不淺的東西。
二、蘇秦家裡以務農為生,也非常貧困,他早年到齊國求學,拜鬼谷子為師,和張儀都是同門師兄弟,後來學成之後外出遊歷多年,也是窮困潦倒,狼狽回鄉。
此時家裡人都嘲笑他不務正業,後來蘇秦感到慚愧就閉門不出,開始研究兵法經學,過了些年時間,打磨出合縱連橫之術,開始遊說君王。
後來蘇秦得到了燕文公的賞識,出使趙國,並且提出了合縱六國以抗秦的計策,並且還組建了一個抗秦聯盟,這個時候蘇秦開始兼配六國相印。
後來聯盟解散之後,蘇秦又說服齊歸還燕國的城池,後來從燕到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命為客卿,後來齊國的大夫因為爭寵就派人刺殺蘇秦,而蘇秦也因此喪命。
而蘇秦在合縱成功之後,從楚北上,途經洛陽,一路上車馬行禮,諸侯送行,陣勢龐大,非常有氣派,周顯王聽到這個訊息都感到害怕,還為他清掃道路。
這個時候就連蘇秦的家人都隨著民眾匍匐在地,跪著迎接蘇秦,甚至不敢仰視。
蘇秦看到這一幕就非常感慨地說:“同樣一個人,如果富貴了親戚都會敬畏;而貧賤時,連親戚都會瞧不起你,更不要說一般人了,如果當初我在洛陽有兩畝良田,我大概就不會佩戴六國相印了。
而《小窗幽記》之中所說的這句話,就是指蘇秦因為貧窮而實現志向,後來又因為實現志向也導致自己喪命的道理,而這句話背後的道理就是福禍相依的現象。
事情的表象僅僅是表象,背後還有著看不見的實質,但是當一個人只存在著世俗的認知,帶著主觀意識去看待問題時,必然只能看到片面的資訊,得到的也是一個錯誤的結果。
而以錯誤的結果去謀劃人生,才是悲劇的開端,所以說不以自己的認知為認知,才是人生的大知。
不以自己的認知為絕對標準的人,本身才是清醒的,因為他能更客觀的去面對問題,但倘若一個人非常雄赳赳氣昂昂的,總是自以為是,那麼他的人生一定會因為他的偏見而做出許多荒唐的事情。
那麼如何釋懷自己的偏見呢?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指導思想,就是道家中的一個智慧,叫做“大一”的道理。
“一”就是道,一包含著陰陽兩面,也包含著世間所有一切,正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看問題只是在這萬物之中,以自己的偏見只看到片面,如果到了“一”的智慧層面之中,那就是以全面的思想去涵蓋所有成與毀,是與非。
例如莊子在《齊物論》之中說這樣一句話: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無毀,復通為一。
這就是說,一個事情的成,必然有另一個事情的敗,比如說春去冬來,萬物有凋落,自然也有來年的春暖花開,又比如一個木頭被砍掉,這是破壞,但是木頭被砍掉之後可以做成傢俱,這又是生成。
所以萬事之中有好有壞,有成必有毀,而“一”就是包容這一切好壞,無成無毀的境界,這也是看似無知,實則“大知”的道理。
世間萬事皆為相,“一”就是包容這些所有的相,不以相為相,反而能成就大相,這樣便通達了智慧的本根。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
1 #人生需要一個客觀正確的衡量標準,來判斷這個時間的善惡是非,但是這個標準絕不是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為根據所存在的道理。 只有放下自己的主觀偏見之後,正確的衡量問題是非,才能在跳出偏見之後,擺脫世俗煩擾,並且看見事物背後真正的本質。
-
2 #以不知為知 方為人生“大知”
-
3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4 #我就是。這樣。簡簡單單。
-
5 #很多智慧都在強調修心,就是因為當你的心正了,也能夠拋開主觀意識與妄斷的時候,你才能更加客觀和清醒地去看待這個世界。 一個人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問題,所得到的結果也必然是錯誤的,這是悲劇的起源。 人生需要一個客觀正確的衡量標準,來判斷這個時間的善惡是非,但是這個標準絕不是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為根據所存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