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個人身上存在許多念頭時並不算聰明,而能夠駕馭自己的念頭,才是真正的智慧。
人生之苦,皆源自慾望過多,雜念思慮過重,得不到的總在期待,而得到之後又期盼更多,所以貪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當人一旦貪慾過重的時候,就會被貪慾所困,貪婪地去索取事物,而在這個過程中,背離的自然是應該奉行的自然之理,甚至會用違背法律的手段來謀取利益,而最終只會被自己的念頭所傷。
而念頭存在的地方,就是貪慾開始的時候。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一些人非常聰明,但是生活得並不好,事業也並不平順,就是因為他因為聰明而造成念頭思慮過多,而他的智慧駕馭不了他的念頭。
一件事情的好壞對錯,並不是從事物單一面來判定的,而是從他對人生的整體影響,比如說聰明這個東西它是好的,這是不可否認,但是如果不能用德行與智慧駕馭聰明,那麼聰明一定不會給自己帶來好的結果。
就像《小窗幽記》之中有一句話,叫做:
大凡聰明之人,極是誤事,何以故?惟聰明生意見,意見一生,便不忍舍割。往往溺於愛河慾海者,皆極聰明之人。
意思就是說:聰明人一般容易誤事,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聰明人會有很多意見,而意見一旦萌生的時候就不忍心割捨,往往沉溺於愛河慾海之中,都是非常聰明的人。
就像春秋末年晉國四卿之一的智伯一樣,因為貪慾過重,分別向韓、趙、魏三家勒索土地,最後只有趙氏不給。
智伯此時已經完全被慾望衝昏了頭腦,就打算聯合韓、魏兩家合併圍攻趙襄子,想要水淹晉陽,逼迫趙襄子就範,但是卻因為一句話導致韓、魏領導人陣前倒戈,與趙氏聯合,向他反攻並將他擒殺。
所以對於人生來說,每一個不合時宜,不符合自然之理的念頭,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只有選擇修煉人生,要麼讓你的智慧匹配你的念頭,要麼收斂自己的念頭,以便於符合自身的道義規範,這才是避免禍患的前提。
二、齊宣王想實現自己稱霸諸侯的慾望,但是聽不進去孟子所進獻的例如“仁政”之類的說法,於是孟子便對他的這種想法進行了批評,孟子就說:“我也知道您心中的想法,您只是想擴張土地,讓秦、楚這樣的大國前來朝見,然後統治整個中原,安撫四方。但是憑您現在的狀態想要達到你所期望的程度,想要追求你想得到的東西,就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齊宣王聽了心中頗有一驚,就問道:“有這麼誇張嗎?”
孟子就說:“事情比這個還要嚴重,爬到樹上抓魚,即使抓不到,自己也沒有什麼後患,但是憑您的所思所想,如果您想要為自己的慾望而付出行動的時候,一旦達不到目的,必然會遭致滅國的災禍。”
齊宣王聽了孟子這番話之後,便放下了“大欲”的念頭。
《素書》之中有一句話叫做:苦莫苦於多願,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痛苦之中沒有比願望眾多更痛苦的了,最悲哀的情形莫過於精氣耗散,而病害裡面卻也沒有比違反常態更大的病害了。
當一個人在自己慾念雜慮的驅使下,去做出錯誤的行為時,必然會導致人生髮生重大的傷害。
所以說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源自於自己的願望太多。
所謂無常,“無”就是沒有,“常”就是固定不變,無常就是沒有固定不變的意思,這就像《小窗幽記》之中所說:“一個人的想法過多,反而耽誤事”一樣,那是因為他的智慧駕馭不了自己的想法。
人生所有的善果,都應該在條件充分之後自然而然產生的狀態,而不是憑著自己的雜念引領自己一味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
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過程,也就是條件存在和發展的過程,而願望過多,通常會遮住一個人看到事物本質的眼光,從而去追逐一些本身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當一個人違反了自己需要遵循的發展規律時,並強行地打破它,必然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就好像在生活中,當一個人去追逐本身就不屬於他的東西時,很難有好的結果,即便達到了自己期望的狀態,那麼這個過程所付出的代價都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人如果無視自然規律,不正常生活,不收斂念頭,必然惹之災禍,不懂得順其自然,終將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