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福建最美的鄉村

忠山村位於三元區巖前鄉,原名叫十八寨,明洪武年間才改名叫忠山,其開拓者最早為鄧、羅、曹三姓人,據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距三明市區28公里,忠山村歷史久遠,唐朝會昌年間起就已十分繁榮,鄉賢集資興建永興庵,元代修橋鋪路興水利,明代築圍牆建城門,至清代順治年間已有十姓十三公聚集而居,戶列四百餘煙。十八寨文風鼎盛,自古揚重賢重師之風,歷代村民崇尚理教,自宋時起先後有八十餘名學子金榜題名,四人中進士,二、三百餘人步入官宦仕途,元代先賢祠裡至今仍供奉著楊時、羅從彥、李侗和朱熹四大理學家。十八寨古蹟眾多,石街、石橋、古剎、古墓、宗祠、家祠、官廳、民居等古建築隨處可見,僅列入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就有七處,部份已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尤以先賢祠、楚三公祠、蜈蚣街、隆武橋、蒙古墓、永興庵等儲存最為完整。2007年先後被評為“福建最美的鄉村”和“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3月,被公佈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景點介紹

先賢祠

位於忠山村西南部,座東朝西,門對仁溪、大溪二水合流處,佔地面積7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山門為歇山頂、上堂為懸山頂木石結構。先賢祠由前大坪、下堂、迴廊、天井、邊廂及上堂幾部分組成,上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石基,磚鋪地面,堂上四根正金柱,為花崗岩制刻,高4米,直徑近1米,柱礎石呈蓮花形,柱上浮雕二副楹聯。正堂上設神龕,祀奉宋代著名理學家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等。

先賢祠為忠山鄉宦羅浩然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出資興建,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5年)由忠山籍僉御史鄧文鏗出資重修,後人將鄉賢鄧文鏗、羅浩然配享,以追記其建造及修繕先賢祠的功德之舉。先賢祠1991年被公佈為三明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9月當地恢復祭祀先賢的活動,每年九月初九為紀念日。

楚三公祠

楚三公祠位於忠山村西南部,楚三公祠是忠山楊氏第十三世楊楚三所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佔地面積7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為兩進位制穿鬥式硬山頂木構建築。楚三公祠由前大坪、副厝、門樓、前廂、前堂、天井、書屋、花廳、上堂、後堂風火圍牆組成。前大坪為磚鋪地面,前堂外設有大門,石礎、石框、石楣,重簷歇山式,前堂穿鬥與樑枋間雕刻精美,門窗均有木透雕,人物、鳥獸、花卉圖案,工藝精湛,栩栩如生。現為三明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隆武橋

建於村西的仁溪之上橋長37米(其中橋樑24米、東端引橋7米、西端引橋6米),兩墩三孔,船形橋墩,橋墩、樑、橋面、欄杆等均用花崗岩條石或方形石築成。東西向與原阜成門相通。

該橋是鄉賢羅浩然於元至正年間興建的造福鄉梓的三大工程之一。粗鑿的橋樑石和粗縫的砌痕具有明顯的元代風格,當地俗稱其為“石浮橋”。橋欄石柱間用條石搭榫連線,猶如兩排石凳,東橋頭望柱,東面陰刻“大明隆武丙戌年重修”(公元1645—1646年)字樣,南面陰刻諸如不許牛踏橋面,禁止捶撻佈於橋欄等保護規約。隆武橋現1991年被公佈為三明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蜈蚣街

元至正年間,鄉宦羅浩然所建,是忠山村的一條官道同時又是繁華的商業街道。蜈蚣街共分三段,全長600餘米,后街由元帥亭至來紫閣長260米,中街從巷頭至隆武橋橋頭約150米,前街從文昌閣下至楊楚三公祠門口長約190米,街面中間用花崗岩條石豎向平鋪,再由等長的石板條橫向平鋪,寬約1.2米—1.5米,中脊凸弧,當地人稱之為“蜈蚣街”。由此而界定的忠山古街格局沿襲至今,數百年來沒有改變。

蒙古包

位於忠山村中部系元代姜朝奉墓,處在古建築群當中,這也是客家祖地古代村落建設的又一特點。地上部分為八角形攢尖頂,樣式採用蒙古人喜歡的蒙古包式,其邊以荷葉裝飾,墓體由八塊花崗岩片石雕琢後合扣而成,每片石寬0.6米,高0.9米,西面正中陽刻“天水祖考姜百廿二朝奉之塋”其邊框上陰刻“大元至正二年”字樣。這種有確切記年和含有蒙人葬俗特點的元代墓葬在福建省境內並不多見,對研究福建與蒙的喪葬習俗以及漢蒙文化的交流等具有重要意義。

莊氏宗祠

莊氏宗祠位於忠山村東,北鄰永興庵,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為二進穿鬥歇山式建築。莊氏宗祠由下堂、迴廊、天井、上堂三廳組成,面闊五間,進深七間,石基,磚鋪。門樓如意斗拱結構,重簷,翹角,門外兩側,原立有石質旗杆,上堂神龕頂頭匾額“錫類堂”,大廳上方匾額“棣萼交輝”,欽命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六品州同莊光棠、莊光學兄弟進士倆立於咸豐戊午年(1858年)。

莊氏宗祠始建由忠山莊氏四世裔孫莊則敬倡建於明正統已巳年(1449年),明宗禎癸酉年(1633年)重修,1991年被公佈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永興庵

位於忠山村中部偏北,始建於宋鹹淳年間,背倚大山,佔地面積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二進位制,前門樓為重簷懸山頂式。永興庵由前大坪、門樓、前廳、迴廊、天井、正堂幾部分組成。主體建築為面闊九開間,進深三間。門樓上部為如意斗拱結構,上承重簷翹角的屋頂,門墩兩側各有一抱鼓石。永興庵歷代曾多次修建,現存門墩及抱鼓石為明成化丁酉年重建時所留。該庵清同治辛未(1871年)重修。目前是三明市區內儲存的規模最大的古建築之一。1991年被公佈為三明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陳氏祖屋

位於忠山村西北部、坐東朝西,佔地面積7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00平方米,為兩進位制穿鬥歇山式木構建築。由山門、前坪、前堂、天井、迴廊、上堂左右護厝幾部分組成。山門與矮牆尚存,上堂為三進五開間,石基,磚鋪地面。正廳為木構神龕,祀奉祖宗祖位。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西方“聖誕節”在中國發展為“鰲拜節”,只有在中國才吃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