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載入《明史‧方伎傳》中的御醫共有五位,其中最值得一提的當屬令三朝帝王愛重的御醫戴思恭。
戴思恭(1324~1405年),字原禮,號肅齋,明朝浦江(今諸暨市馬劍鎮馬劍村)人。他“生儒家,習聞詩禮之訓,惓惓有志於澤物”;“自幼莊重,不苟言笑,孝謹溫良”;“讀書明大義,穎悟絕人”;“暇日於星象堪輿風鑑之術,靡不旁推曲究,尤精心軒岐書”。
他20歲時,跟父親徒步到義烏,找到“時稱為丹溪先生”即被後世稱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拜其為師。說戴思恭“穎悟倍常”,此言不虛,連丹溪先生都“一見奇之”,因“愛其才敏,盡以醫術傳之”,“傾心授之”。而戴思恭“自是識日廣,學日篤,出而治疾,往往多奇驗”,“遂以醫道鳴浙東西”。在他成為醫官前,就使“京師縉紳家無不敬愛之”,因“服其劑者,沉痾豁然如洗”。
戴思恭“術有神傳訣,醫隨病制方”,明朝洪武時被徵為御醫,太祖朱元璋對他十分愛重。當時,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患了瘕病,良醫正韓奭治不好,朱元璋就派戴思恭前往診治。戴思恭到那兒一看,韓奭所開的藥方並無不妥,就問燕王有什麼飲食上的偏好。朱棣回答,“愛吃生芹。”戴思恭說:“明白了。”他一劑藥下,燕王排出了很多細小菜蟲,病也就好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燕王寫信給戴思恭,其中還說到“數年前吾病甚劇,賴汝醫好。二三年前,又苦腰痛,針藥不效,服汝所制‘滋陰丸’好了”。燕王登基後的永樂四年(1406年),戴思恭與世長辭。成祖朱棣仍不忘在“御製祭文”中寫道,“朕昔在藩國,忽攖奇疾,更數醫弗效,積久愈劇,乃召爾於金華。爾至,施不數劑,去其固滯,遂底平寧。朕心眷念,未嘗忘之。”
戴思恭問燕王有什麼飲食上的偏好。朱棣回答,“愛吃生芹。
洪武十九年(1386年)時,戴思恭曾治好了朱元璋第三子晉王朱棡的病。但不久之後,朱棡還是舊疾復發去世了。朱元璋大怒,要嚴懲晉王府的諸醫官。此時,戴思恭從容覲見,對太祖說:“臣以前奉命給晉王治病時就說過,晉王的病暫時治好了,但病毒已入膏肓,恐怕會復發,到時就沒法治了。現在看果然如此。”朱元璋聽後,就赦免了醫官們。那時,有皇妃因愛喝燒酒而出現腹痛。戴思恭治好後就告訴她:“十年後必會復發,到時再無方可治。”十年後,這位皇妃果然因此病復發而亡。
朱元璋深知戴思恭的醫術,因此很信賴他。後來,他年事已高,朱元璋便准許他“風雨輒免朝”,甚至“免其朝詣見”。
1398年,太祖朱元璋得了重病,傳召諸醫侍疾。他久病不愈,一怒之下便要治御醫們的罪。這時,他安慰身旁的戴思恭說:“朕知道你是仁義之人,不關你的事,不要怕。”未久,太祖駕崩,其孫朱允炆繼位。
這位建文帝“罪諸醫”,卻唯獨擢升戴思恭為太醫院使。而這一職位是當時御醫中品階最高的,可見明朝第二代天子也對戴公十分恩厚、敬重。到了第二年(1399年),戴思恭去世多年的父親也被追贈為太醫院使。
1400年,朱元璋第二十子韓憲王朱松對戴思恭“尤加愛重,為書‘肅齋’二大字以賜之”。國子監祭酒張顯宗在其《肅齋贊》中說,戴思恭“年已八十,而進修不懈,題其燕居之室曰肅齋以自警”;“韓王殿下聞而嘉之”。名臣蹇義在其《肅齋跋》中說,戴思恭“號肅齋,蓋肅者持敬之意”。
在明朝皇室與諸臣僚看來,戴思恭不僅對人謙恭,還很仁義。1402年,朱元璋第十五子遼簡王朱植“大書仁義二字賜之”。遼簡王說,“太醫院使戴原禮,精於醫學。昔我太祖高皇帝,嘗嘉其能,以仁義為心,特賜此‘仁義’二字”,以寵異之。”
朱元璋第十六子慶王朱栴也說,“太醫院使戴原禮,家世醫也,存心濟物,譽稱鄉邑,用薦者言,擢居是任,出入禁闥,夙夜小心,恪恭厥職。高皇帝嘗謂之曰:‘老戴仁義人也’。”
朱元璋很讚賞戴思恭的“仁義”,在翰林學士兼太常少卿高遜志的《仁義贊》中也有記載:“太醫院使金華戴公,以碩學奇術,早事孝陵,特受知遇,嘗顧謂曰:‘汝讀書有仁義,在醫流中非他臣比也。’公拜稽首不敢,當朝之公卿大夫鹹聞知之。”
國子監祭酒張顯宗在其《肅齋贊》中說,戴思恭“年已八十,而進修不懈,題其燕居之室曰肅齋以自警”。
除了太祖朱元璋,與戴思恭關係最為親厚的一位帝王恐怕要數朱棣了。據深受朱元璋賞識的名臣盧原質記載,成祖朱棣“勤於政治,於君臣鮮所引接,時時樂與公語,或捋其須,或命坐御榻下,與論古今事,每抵暮始休”。遺憾的是,這種君臣同樂的日子並未持續太久。待“皇上正天位”後,戴思恭“以耄不任事為請,弗從,至數四乃許之”。因他一再請辭,朱棣才允准這位能與之坐榻相伴、論古今事的老御醫歸鄉而去。
“年愈高,而德愈劭;身益榮,而心益卑”的戴思恭於“永樂甲申三月致仕,馳驛而還”。不想到了冬十月,朱棣就“命使者乘軺召公”,不巧戴思恭那時“墜樓臥疾”,“以疾篤不起”。於是,朱棣等到第二年夏四月,又“遣內臣杜典、院判袁寶,賚賜禮幣褚鏹至家,以安車迎之,召見”,“免拜跪”。半年之後,戴思恭“復請歸”。於是,這年十月十四日,朱棣又“賜金幣褚鏹,敕吏部選同鄉官一員馳傳送回”。
多年前,戴思恭治好朱棣的瘕症離開北京時,朱棣曾說“我日當分膳與卿”。多年後,戴思恭最後一次還鄉時,朱棣仍叮囑,“朕復招汝,汝即來也”。只可惜戴公在這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端坐拱手,瞑目良久而逝”了。
戴思恭年少就得丹溪真傳,到老仍對師父禮敬有加。他去世前不久,還不忘去祭掃丹溪先生之墓。他最後一次“乞骸骨”歸鄉後,就立即說:“我久不上丹溪墓所,將治牲醴以修拜掃。”隨後,便“置殽羞,拜丹溪墓”。
他所撰寫的“《證治要訣》、《證治類方》、《類證用藥》諸書,皆檃栝丹溪之旨”。尤其是《推求師意》二卷,更意在推求“丹溪未竟之意”。
清嘉靖年間,王諷為《推求師意》作序曰,“所學于丹溪者眾,專其論著為原禮也者。何姬曰:丹溪之門稱高第者,原禮也”;“原禮乃能冥會其意,而推闡其所未盡”;“廣丹溪之志”。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在《題朱彥修遺墨後》中說,“原禮以其學行於浙河之西,從之者日益多,由是先生之道沾被滋廣。”明朝翰林編修王汝玉也說:“後之人能知丹溪之學者,皆(戴)公有以倡起之也。”
戴思恭畢其一生,謹守著恩師的教誨,倡其之學,廣其之志。明朝翰林學士董倫對他的評價是:大或活千人於片言,細或起尫羸於瀕死。眾人推之為長者,天子稱之為仁義。正如明史雲,他“無愧其師”。
參考資料:
《明史‧列傳》卷一百八十七《國朝獻徵錄》《古今醫統大全》《戴氏宗譜》王鏊《震澤紀聞》鄭沂《戴思恭行狀》盧原質《韓王書“肅齋”二大字銘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