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孔子對自己的人生歷程曾這樣總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篇》) 這一人生總結,常被後人引用,“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已成為人們的口頭禪。我對此也感想頗多。

孔子當然不會到了十五歲才開始學習。一般說來,早則三四歲,晚則五六歲,人們就開始了讀書學習。但幼童年的學習,大多是被父母或老師牽引著,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學習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到了十五歲,則基本上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學習就有了方向性,所以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從十五歲開始,也就是初中畢業,為了人生理想,立志學習,還是為時不晚的,聖人也不過如此。

經過十幾年學習和工作,不僅瞭解了社會交往的各種禮儀規則,而且也逐漸走出了父輩的影子,開始獨立的面對社會。所以孔子說,“三十而立”。孔子說的“立”,主要是指在社會上站立得住,做事不讓人非議,所以要懂得禮節,他曾說,“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季氏篇》)。

在社會上有了十年獨立工作的閱歷,再加上不懈的學習,俗話說,見多識廣,到了四十歲,對付各種疑難問題,哪怕是人生的挑戰,應該都沒有什麼疑惑了,甚至能應對自如了。孔子曾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到了四十歲,應該是遇事比較有主見了,人生過半,應該是已屆不惑之年。

人生經過三四十歲之後,如果既能在社會上立的住,待人處事被人稱道,又知識廣博,經驗豐富,不論遇到什麼事,都有能力去解決,這樣到了五十歲時,應該是人生已經取得了一番成就。孔子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到了四五十歲,還一無所成,人生就比較悲哀了。但世事無常,很多事不是單靠自己努力就能實現的,更受制於自然和社會環境,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個“天”當然不是老天爺,而是各種因素複雜的綜合。子夏曾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篇》)。孔子也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論語·季氏篇》)。 雖然孔子很少談天命,但也知道,很多事非人力可為。自己努力了,拼搏了,應該無悔了,那就接受命運的安排吧,所以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

但聖人的話也不能看得太絕對,大器晚成的人也大有人在。傳說姜子牙八十歲以後才遇到了周文王,結果成就了輔佐武王滅商的偉業。鄧小平雖然早年的成就也不小,但如果沒有了七十歲以後的光輝業績,也不會被列為二十世紀中國的三大偉人之一。當然,如果有機會,成功還是趁早好!

人生到了六十歲,已是夕陽西下,沒有了奪目的光芒,一切都溫和的多了。經歷了一個甲子的歲月,見過了各色人等,看慣了世事滄桑,不論遇到什麼,都很難讓自己再金剛怒目了。不論聽到什麼樣的話,都會想,那樣的人自然會說那樣的話,說那樣的話自有他的理由,可以理解。所以孔子說,“六十而耳順”。

人活到了七十,在古代已是高壽,杜甫有詩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已到人生終點,還有什麼不可遏制的慾望呢?經歷了漫長的一生,還有什麼不懂呢?還能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嗎?曾參有句話,“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泰伯篇》)。 人到暮年,應該只有善言善行才是,如果這時再做出什麼出格的事,落個可悲的下場,那真是白活了一輩子。像孔子那麼智慧的聖人,不論怎麼隨心所欲,都不會出格。所以他說: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讀了孔子這一段對自己人生的總結,想想真是很有啟發。雖然人生各不相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但借鑑一下聖人的人生感悟,應該也是不無裨益的吧。

讀《論語》感悟之一

2012年草,現修改發表

1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一塊以漢字和古敘利亞文所刻石碑,成為了世界考古史四大名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