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嶽,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山。五嶽中“嶽”意思是高峻的山。中國古代,認為高山“峻極於天”,把位於中原地區的東、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為“五嶽”,今天的“五嶽”指的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最初的“三山”指的是蓬萊、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的仙山,今天說到“三山”,通常指黃山、廬山、雁蕩山。三山五嶽風景各異,俗話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五嶽劈地摩天,氣冠群倫。“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中嶽嵩山之峻,北嶽恆山之幽,南嶽衡山之秀”天下聞名。自古以來,“五嶽四瀆”並稱。“五嶽”我們都知道了,那麼你知道“四瀆”是什麼嗎?作為一個基本的常識,如如果你不知道,可就貽笑大方了!
瀆(dú),本指水溝,小渠,古人把有獨立源頭,並能入海的河流稱為“瀆”。據《禮記王制》,古代的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即五嶽與四瀆。《史記殷本紀》:“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也就是說,“四瀆”指的是長江、濟水、黃河、淮河四條大河。在古代,這四條大河與五嶽地位是並列的,都要享受帝王的祭祀。《爾雅釋水》說:“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說明了將長江、黃河、淮水、濟水奉為四瀆的原因是這四條水系均流入大海。
但是,這和我們的認知不一樣。長江、黃河分別為中國的第一、第二大河,東流入海,這無可非議。然而,今天淮河並沒有直接入海,而是匯入了長江水系。濟水呢,現在連水都找不到了,何談入海?淮河、濟水怎麼會入四瀆之列呢?原來,在古代,淮河、濟水也都有獨立的水系,有專門的入海口,所以二者才得以與長江、黃河並列。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尤其是因為黃河多次決堤,多次改道,淮河、濟水先後被黃河改道所奪,淮河下游淤塞後改注入長江,而濟水故道完全被黃河佔有,今天黃河下游的河道就是濟水的河道。
不管怎麼說,淮河還是幸運的,到今天還有水系存在。但是濟水就不幸了。如果你翻開《現代漢語詞典》找到“濟水”詞條會發現是這樣的:“濟水,古水名,發源於今河南,流經山東入渤海。”濟水已經成為過去式了。但是,在歷史上,濟水位列四瀆之一,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從一直沿用到今天的河南濟源,山東濟南、濟陽、濟寧,這些從濟水得名的地名就可見一斑。濟源就因是濟水的發源地而得名,濟南是因位於濟水之南而得名。
但是,濟水乾涸,逐漸消失,固非一日之功,唐代之前已經乾枯,唐代疏通後再次乾枯,為何仍能位列四瀆?唐太宗就此問題問大臣許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水甚細而尊四瀆,何也?’許敬宗答曰:“瀆之為言獨也,不因餘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濟水雖然細微,卻能獨流入海,濟水這種不達於海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就是它始終位列四瀆的原因。許敬宗提到的“濟潛流屢絕”說的是濟水故道的獨有特點,可以說是天下獨絕:
濟水發源於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東潛流七十餘里,到濟瀆和龍潭地面湧出,形成珠(濟瀆)、龍(龍潭)兩條河流向東,不出濟源市境就交匯成一條河,至溫縣西北始名濟水。然後第二次潛流地下,穿越黃河而不渾,在滎陽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濟水流經原陽時,南濟三次伏行至山東定陶,與北濟會合形成鉅野澤,濟水三隱三現,百折入海,神祕莫測,這就是濟水能始終位列四瀆的原因。一脈濟水,三隱三現,卻至清遠濁,堅守其節,這種情操,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子們畢生追求的境界。
雖然濟水位尊四瀆,卻波瀾不驚,溫文爾雅,這種潤澤萬物,澤被百世的品德,正是君子們必備的恩澤天地,不求聞達的秉性。於此相對應,中國古代通常把品德高尚,不慕榮華的知識分子稱為“清流”。這也是為什麼千年來,這條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沒有被人遺忘,始終流淌在每一位中國人心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