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大 潭 城 池

秦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時,建陽為吳越南地。東漢建安十年(205),吳分上饒地,並析建安(建甌)縣置建平縣。西晉太康三年(282)司馬炎,以建平縣名與建平郡名相同,改建平縣為建陽縣。建陽縣建城始於“閩粵王無諸嘗築城以拒漢。閩王王審知復於此築城建寨工。名大潭城。”大潭城三面臨溪傍水,水流基鬆,歲久傾塌,屢修屢塌,歷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重修比比,更僕難數。元時陳友定據潭時,數因舊基築之。西北跨山,東南臨溪,東門景南,南門景舒,西門景肅,北門駐節,基深底固,勢如磐石。明永樂十四年(1416)洪濤激齧,惟存南北二門。明弘治元年(1488),張津以進士為建陽邑宰,會有詔天下州縣各築城堡,張倡邑中篤義之士,捐資代石,範磚重修垣堵,雉堞,周圍3384米,高6.2米,除舊四大門外,添永安、永寧二門,六門各置樓布兵守之。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縣餘廣歷經三年搶修整治,還增高西北二門。嘉靖三十年(1551)大水,永寧門澇陷,東南隅盡塌,知縣馮繼科重修。乃匾景陽為“東陽勝覽”,景肅為“西陸奇觀”,景舒為“潭陽保障”,駐節為“閩海上游”。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邵武流賊起事入侵,知縣鄒可張鑿西北門外二條壕溝,西長120多米,深廣各6米。明萬曆間(1573~1617)知縣魏時應,在增高城垣時,又復增圍護。不久都遭水圯。知縣葉大受、董遇相繼修築。清乾隆年間(1784~1791)東南沿溪兩度圯於水,城垛半傾。自北門至永寧門馬道,隱者凡六處。嘉慶間永安門馬道陷,道光九年(1829)東門馬道陷。洪災三年兩頭,城垣具乎危殆,為了寧靖安瀾,修城繼武絡繹。物換星移,前災後復,永無竟止。直到辛亥革命,城垣不抵槍炮。千年城垣成了大潭人民的堅實攔河壩,人們建高樓於城頭,把一座大潭城變成一艘碩大的大艦船,一往無前,方興未艾。

閩 王 城 池

五代(907年朱溫立後梁算起)時,河南光山人王審知,從其兄王潮起兵,入據福建。909年王潮溘死,審知繼任其兄王潮的威武軍節度使職,自封閩王,建都福州長樂。28年後的937年,南唐李昇代吳在南京稱帝。五代開運二年(945)由李昇繼承人李璟滅王審知。據道光版《建陽縣誌》記:“閩王城,在(建陽)縣北崇文(將口)裡。相傳閩王王審知築城於此。今土阜週迴,隱隱若城郭。外有水田環繞,蓋城壕也。今里人呼其地為王殿,呼其村為城村,呼其洲為寶蓋洲”。寶蓋洲“閩王王審知嘗築城立寨於此,有叛將據之,事敗,乃棄所竊寶蓋於溪,旋湧為洲。入夜,輒發光採,因命以今名。”其實建陽古稱閩越地。閩越首領無諸,相傳是越王勾踐(?~前465)之後裔,秦時(前三世紀後期)被廢為君長,其地劃入閩中郡(以建甌和福州為中心地),後無諸助劉邦滅秦有功,於公元前202年,復立為閩越王,都東治(福州)。後內部分出東越,公元前111年東粵王餘善反漢失敗,漢武帝劉徹徙大量江淮間黎民百姓入閩定居。從城村閩王城遺址的結構看,地理上不符以“拒漢”地理要衝,規模上不合長治久安的巨集偉大計。所以,城村遺蹟的歷史應該推前到戰國後期。歷史總是有後人證實的。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冬至時節,鑑賞下古代描寫冬至的詩詞名句,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