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一個人站在三樓往下看的時候,看到的是滿地垃圾,當他站在三十樓往下看的時候,看到的卻是滿眼的風景。
對於人生的認知就是如此,當一個人站在自己狹隘的思維中去看待問題時,他看到的都只是這些問題的片面,當一個人能夠站在事情之外用相對廣闊的眼光去看待人生的處境時,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你所身處的這個客觀環境。
用不同的態度得到兩種不同的結論,最後在不同的態度之下,塑造的也是不同的人生。
人生最關鍵的是問題,就在於能否從自身所處的侷限角度之中,跳到全域性的眼光之內,而這也是智慧存在的地方。
《小窗幽記》之中有一句話,叫:
無事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如無事時鎮定,方可以銷局中之危。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沒事的時候要當成有事一樣謹慎,這樣可以消除意外發生的變故;有事的時候也要像沒事的時候一樣淡定自若,這樣可以幫助自己冷靜的處理危難。
一個人沒有遇到問題的時候,要站在另一個角度當做有問題一樣去審視,提前避免問題的發生,將可能會出現的負面因素及時扼殺在萌芽之中。
如《道德經》之中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意思就是說:局面安定時容易把持,事情未露先兆時容易謀劃,脆弱的東西容易分開,微小的東西容易消散。
所有的事情在將要形成的時候更容易解決,如王陽明說:“當自己的念頭處在根芽狀態的時候容易去除,當它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便不容易解決了。”
當我們的人生出現一些遭受很大損失的事情時,看似是在意料之外突如其來的狀況,但是這和我們的準備不足,以及和我們的認知缺陷有著很大的關係,更重要的是缺乏了未雨綢繆,防微杜漸的心態。
一件事情有什麼樣的存在根源,就會發展成什麼樣的結果,這都是世俗之人體悟智慧之後就能看到的東西,但世人因為自己的情緒意識遮住了理智的心性,缺乏了明心見性的智慧,而錯過了看到這些問題背後本源的機緣。
二、在《淮南子》之中,有一句話叫: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漏;百尋之屋,以突隙之煙焚。《堯戒》曰:“戰戰慄慄,日慎一日,人莫蹪於山而蹪於蛭。”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千里長堤,是因為螻蛄螞蟻的洞穴滲漏而塌,百尋高的大廈,通常是因為煙囪縫隙的火苗而被焚燬。於是堯就自我警告說:“恐懼戒慎,一天要比一天小心”,人們沒有被大山絆倒的,而是被蟻穴的小土堆絆倒。
有一次太公望和周公旦受封,兩人在宮廷相見,太公就問周公說:“用什麼辦法治理魯國?”
周公就說:“尊敬尊者而親敬親者。”
太公就說:“魯國看來從此要削弱下去了。”
周公又問太公說:“那怎麼樣治理齊國呢?”
太公就說:“舉用賢才而崇尚功德。”
周公就說:“那後代必定會有弒君奪權的人出現。”
後來的事情果然如此,齊國一天天強大起來,但是二十四代之後,就出現了田常弒君而代之的事情,而魯國一天天削弱下去,到了三十二代的時候終於滅亡。”
任何事情都是源於念頭而生成根芽,最後形成結果,所以將所有的智慧歸到究竟,就會發現這些智慧都是在教我們修心的道理,就是因為從修心處開始理順自己的人生,福報才能在人生命中紮根和形成。
而《小窗幽記》所說:“有事時也要像沒事一樣淡定自若,這樣能夠幫自己冷靜的處理困難”,意思是說擺脫俗世情緒的困擾,以冷靜理智的狀態來審視問題,這個所說的是當問題形成之後的處理方式。
但是不管是事情未發之前的未雨綢繆,還是當事情出現之後的跳出角色之外,其實都是表述了同樣一種智慧,那就是跳出當下,以全域性觀、以高遠的思維和角度去審視問題。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相對合理的標準答案,之所以沒有找到這個答案的原因,就是因為你看不清當下處境的客觀狀態,自然沒有清晰的思維。
那麼如何看清當下的客觀狀態,擁有這份清晰思維呢?在道家思想所提倡的“無為”之中,可以找到答案。
《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以無為之心去作為,以無事之心去做事,以無味之心去品味。
人生有立場的時候才會有觀點,有觀點的時候才會有偏見,只有放下自己的立場,不以自以為是的觀點為觀點的時候,才能看清客觀的當下。
人為何會處在侷限之中,就是因為你心中存在執念,當你放下執念的時候,自然能夠看清客觀的狀態,這就是跳出世俗之外的智慧。
以此去體悟內心,方能不迷不亂。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
1 #放下執念!冷靜思考! 高瞻遠矚!謹慎行事! 努力去做!感謝國學!
-
2 #《小窗幽記》:無事如有事時提防,有事如無事時鎮定。
-
3 #無事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如無事時鎮定,方可以銷局中之危
-
4 #《小窗幽記》所說:“有事時也要像沒事一樣淡定自若,這樣能夠幫自己冷靜的處理困難”
-
5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
6 #無事如有事時提防,有事如無事時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