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摘要:姜諒,字用貞,浙江嘉興人,明天順甲申進士,於成化十五年至二十一年間任漳州知府。他在任期間,政績斐然,具體舉措有隱定治安,賑濟災民,興修水利,清賦減役,修建城池、府學、縣學、祠宇、諸壇、義冢等,創立社倉,重視文教等。由於他長於吏治,措施得當,使得盜賊平息,地方豪強不敢肆虐,民眾得以自安,深受其惠。而他興修的許多水利工程,一直到今天還在發揮作用,可謂惠澤深矣。本文綜合整理漳州地方文獻,試圖完整地闡述姜諒這位愛民州官的治漳事蹟及其影響。

關鍵詞:姜諒 明代 治漳

姜郡侯修築護城堤官路碑 江煥明攝

2011年國慶節,漳州城區姜諒祠東側施工掘出一通古碑。經對碑文辨識,這是刻於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的石碑,碑文記載當年漳州知府姜諒新建護城大堤及官路等工程。姜諒於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任漳州知府,在任約六年時間,任內政績斐然,得到漳州士民的衷心愛戴,離任後,百姓依依不捨,自發為之建生祠。姜公祠歷經歷史風雲,一直保留至今,在歷史上是少有的。這一現象,足以證明姜諒的所作所為深得民心,其人其行深孚眾望。在重現天日的古碑中,列舉姜諒身體力行的諸多民生實績,再次證明姜諒是一位勤政有為,又特別愛惜民眾的州官。

興利除弊 盜化民安

明朝在立國伊始,由於統治者狹隘的眼光及剛愎自用,明廷頒佈實施嚴酷的海禁令,違者按盜逆處死,有的平民百姓不幸被海盜擄掠或劫持為人質,官府和官兵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統統按盜論罪,終明一朝,單單此類事件,不知冤殺了多少清白的生靈。在如此顢頇而暴戾的統治下,漳州豐富的海上漁業資源和天然的渡洋通商優勢,全被無知而又無情地禁錮了。耕地並不充裕的漳州,社會經濟陷入單一的農耕經營,每當災年來臨,百姓就避免不了飢餓的威脅,有的人在飢寒交迫之下,就鋌而走險,違禁出海謀生,有的由此入了“盜”途。

1.賑濟災民招撫盜徒

在姜諒來任漳州之前,成化十年(1474年),漳州大地又一次遭到洪水肆虐,時任知府張璝已預先採取了有效措施,郡城尚能一免漫水之災。儘管如此,漳州廣大地方,仍深受洪水之害。因積弊太久,加上洪災造成的饑荒,原有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水旱相仍,民多為盜。”(語見《漳州府志》,下同)漳州社情呈現一團亂象。姜諒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於成化十五年就任漳州知府,剛赴任,姜諒就向士紳父老詢問災情,體察民間疾苦,探究事由及矛盾的癥結,對漳州現狀的來龍去脈了然於心,從多個層面入手,多管齊下,迅速取得成效。

姜諒到任後,即開啟官倉,放發儲備糧,救濟災民。這一果敢的決定,迅速安定了災民的情緒。在處理所謂“盜”的事件上,姜諒採取了先禮後兵的步驟,對待由於生活所迫而上了賊船的人員,姜諒採取懷柔的手段,“散粟以懷徠之”,只要改邪歸正,既往不咎,此後視同良民。對於少數好逸惡勞,以盜為業的負隅頑抗的不肯悔改者,姜諒也不手軟。當時漳州海域有二股以陳理通、剪毛五為盜首的海上強盜,拒不改邪歸正。姜諒招募歸順的強盜,策劃周密的捉捕方案,很快擊潰二股海盜,並捕獲二首。漳州海域及四境隨之太平無事,從此百姓安居樂業,姜諒由此有“盜化民安”的美譽。

2.徭役減半田賦減輕

姜諒一到任,就著手整頓田賦混亂的頑症。田賦是一塊肥肉,歷來是地方貪贖的溫床,官吏勾結鄉里村正和豪富採取多徵少報、瞞報、冒名頂替、巧立名目冒領或侵吞等手段,百姓苦不堪言,形成積重難返的亂象。姜諒用其鐵腕手段,清點戶數,稽核耕田數字,計算男丁等,以此為依據,劃分為三個等級,應徵徭役時,按等適度抽派。姜諒還親自審理南靖縣四千三百餘石和龍溪縣八百餘石的田賦,逐一恢復到原來的標準。經過一番大刀闊斧的整頓,百姓的田賦、徭役負擔比之姜諒知漳之前減輕了一半。

3.增設府縣義倉創立鄉倉社倉

明朝在府縣設有預備糧,即官倉,縣以下則未設預備糧,官倉也只有四座,應急災荒的儲備十分有限。由於境內連年水旱,民無儲糧,百姓生存的風險很大。為扭轉這種局面,姜諒一邊最大限度地增設官倉,一邊又仿效朱熹守漳時的辦法,創立鄉村社倉,動員富戶出售餘糧,以備災年救急。率先在縣建立社倉十九所,儲谷三千多石。不久,又增至二十五所。

這一辦法後也推行至各縣。社倉勸富民出谷貯入,歲歉則散,歲豐即斂。百姓按一定限額春借冬還,借谷一石加息一斗,內扣二升作為倉耗和社正的管理費用。在災荒之年,這雖僅是杯水車薪,但仍不失一善舉。社倉剛建不久,即賑濟陳元耀等災民六千七十名,取到立竿見影的成效。

興修水利 力保農耕

漳州疆域涵包九龍江廣泛的流域,洪水與旱情輪番作孽,其中下游區域是沖積平原和瀕海地質,流域洪泛區遇春夏汛期洪澇迭起,逢秋冬則枯水苦旱,沿海農田如得不到持續和穩定的淡水,會變成無法耕種的鹽鹼地或被海潮沖塌。因此,水利設施決定著土地的利用價值,農田的收成,甚至關係到社會的安定。農耕的命脈是灌溉系統,也就是農田水利。歷朝歷代,頭腦清醒的各級統治者,都很注重水利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姜諒在漳州短短几年內,對境內港、陂、埭、塘、岸、圳等水利設施通盤謀劃,率領郡縣官吏督造工程,發動富商捐款,徵調大量勞力,對大量的水利設施進行重修重建,計築堤壩一百八十六座,長度達六萬八千七百多丈。有的水利設施歷經五百多年的歲月,今天仍然在發揮作用。為確保水利等民生工程能夠做成做好,姜諒嚴令下屬官吏:“均田民之力,約田出之粟。嚴正督率,用命爾賞,慢命爾罰。勖哉!”各級官吏不敢怠慢,各司其職,不敢做擾民傷民之事。當年姜諒新建、擴建、重建、修繕的水利設施,賴以他高屋建瓴的規劃及合理的佈局,不僅灌溉面廣,還對漳州之後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由他主持修浚的港渠形成便捷順暢的交通航道,沿線的鄉村因水得利,隨之迅速地繁榮起來。有的港灣興起了新的集市,一些老的村落也增添了活力。不少水利工程規模大,效益顯著。其中有些工程在以後經過擴建、改造,成為現代水利工程的組成部分,至今仍然發揮作用(《水利表》附後)。

1.姜公陂,原名廣濟陂,俗稱南陂。宋慶元三年(1197年),宋郡守傅伯成時以海潮侵蝕,修築石堰,長一百三十丈。經後任者不斷維護,一直保持灌溉功能。同時在歷史歲月中屢遭洪水毀壞。景泰五年(1454年),知府謝騫命邑人蘇日濟修築,但“程工未成”(語見《海澄縣誌》,下同),又為洪水所壞。成化十七年(1481年),姜諒應鄉耆之請,命運判蘇殷及大使何金重修該陂。工程歷時十月,“開山伐石,日運百船填而築之”,可謂浩大。陂長一千三百尺,與原陂相同,基部寬三十丈,上部寬五丈,高六丈。陂修成後,沿流可灌溉的田畝有五萬畝之多,民眾感其恩惠,稱此陂為姜公陂。1970年,南陂納為九龍江西溪灌區的組成部分,長430米,自今龍海市海澄鎮南部及東泗、東園一帶村社至漳浦縣松浦、董浦一帶,灌溉田園千餘頃。

2.姜公隄,幾乎是在修築姜公陂的同時,姜諒還命龍溪縣丞吳鵬及典史應華,發動民力,修固海隄,使其規模為原先的三倍,起到了保護海邊田畝的作用。因此,民眾稱此隄為姜公隄。姜公隄“捍海御鹼於外”,姜公陂“關溪養淡於內”,使當地居民免除海水溢入之憂,得以“坐安臥飽”。

3.官港,建於宋代,位於九龍江北溪下游北岸,上通柳營江,下通石尾港,全長二十餘裡,(約15公里),灌田200餘頃。宋淳熙二年(1175年)丁知幾始建,歲久壅塞,成化十八年(1482年),姜諒主持浚治,使其疏通。經後任者不斷維護,一直保持灌溉功能。1972年,擴建為九龍江北溪引水工程左乾渠的組成部分。

4.鴻福(豐樂)埭,蓄積鴻山之水,灌溉法濟寺田十頃,後被豪門大族所侵佔。成化十八年,姜諒追還給鄉民使用,並進行修築。百姓樂其利,將它改名為豐樂埭。

5.顏甫陂,在長泰縣東南方,位於九龍江北溪支流龍津溪中游。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修建,後年久沖決,基址無存。成化十六年(1480年),姜諒命知縣劉鐸重修,焚鑿盤石“五十餘丈”,渠道始通。陂寬2.3米、高1.7米、長140米,主幹道長2.7公里,分成3條支幹渠,計15公里。經後任者不斷維護,一直保持灌溉功能。新中國成立後更名顏府陂,經擴建改造,工程日臻完善,灌溉效益日益提高。

除了上述水利工程外,姜諒還主持興修蓬萊港、新埭二所、禾平埭、溪頭陂、施墩上圳、郭坑塘、普賢埭、排浦埭、南外埭、顏甫陂等多處水利設施。

揚善抑惡 惠民保生

姜諒在詢查民情時,了解到許多實情,也聽到一些隱情。他既能快刀斬亂麻地迅速理順近在眉睫的大事,又能大刀闊斧地解決了積壓多年的遺留案例。為陳北溪建祠,為顧斌安葬,為迭理彌實修墓建祠。併為顧氏、迭氏立碑撰寫記文,姜諒在漳治績不勝列舉,僅水利工程就有一百八十六座,還修建了府城、城署、文廟、府學、厲壇、社稷壇等等。這麼多數不勝數的工程,姜諒自身隻字未提,卻為兩位忠臣撰寫充滿感情的記文,足見他有著強烈的民本意識,且對忠義品德是非常敬仰和推崇的。而姜諒為兩位忠臣修墓建祠的過程,本身就是二則感人肺腑的故事。

1.新建郡城護堤官路及重建府署

姜諒修復城堤碑拓片 江煥明攝

漳州郡城南臨溪流,洪水一來,沙土夯壘的護城堤岸受損嚴重。洪水一退,又得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繕城池,“五年三修,軍民枉費”(語見碑文),城內外交通大受影響。甚至威脅到城防安全。成化十八年,姜諒在其前任維修護城石堤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建,新建南門外護城石堤並修築官路。堤高一丈三尺,長一百餘丈,寬十丈,完工後堤上建亭,亭匾題“保安”。這是當時的一項大工程,由盧譚撰記,郭舒篆額,刻碑存世。該碑即本文開頭提到的古碑,其出現的方位正是當年姜諒新建護城石堤之處。將近五百三十年,該碑再次現身原地,真是非同尋常啊!

府署自建以來,歷任州官都有修建。成化十八年,姜諒再一次重建,並在府衙前新建二座亭子,東西相向,取名為“旆善”和“申明”。“旆善”亭匾書“賢人君子”;“申明”亭匾書“過惡”,其用心良苦,意在“勸勵風俗,臻於化裡”(語見《漳州府志》,下同)。同年,重建司獄司樓房。

2.修府學縣學建鄉校社壇

姜諒深諳文治武功的重要性,在任期間,親臨課堂,與學子談經論道。鼓勵學子組織書會,互相探討,促進學業。此外,姜諒對府縣文廟及附學及時修繕,還新辦鄉校、社學,訂立鄉約。另外,姜諒大力整肅壇祀,復建一大批祭壇,重現壇祭規儀。通過這多方位的舉措,漳州文教大興,社會秩序和民風民俗更有規矩,秩序井然。所謂“裡有社壇,鄉有義冢,學有社師,俗有鄉約”。

成化十年,府學因洪澇倒塌,十八年,姜諒按格局修葺一新。同年,姜諒命漳浦知縣汪瑾重建縣學之膳堂,修射圃。之前的成化十六年,應長泰縣令劉鐸之請,重新規劃縣學整體佈局,修繕祭庫、齋堂、廨舍、泮池及號房,並重建櫺星門,新建泮橋、學門、射圃及路徑。

壇祀的歷史源遠流長,隨著時間的流逝,祭祀的情況也隨之悄悄發生變化。明朝建立時,按制設有社稷壇、山川壇、厲壇。府縣裡社各有設壇,於洪武初年設定完畢,年久逐漸荒廢,至姜諒來漳,府縣諸壇幾乎全部重修或重建,里社諸壇絕大多數恢復建置。簡列經姜諒修復的諸壇如下:

社稷壇

龍溪縣裡社壇社稷壇——洪武初一百八十五所,後廢。成化十七年姜諒重修二十一所。

漳浦縣裡社壇社稷壇——洪武初一十二所,後廢。成化十七年姜諒重建。

龍巖縣裡社壇社稷壇——洪武初一十二所,姜諒督促屬下修復。

長泰縣裡社壇社稷壇——洪武初九所,後廢。成化十七年姜諒重建。

南靖縣裡社壇社稷壇——洪武初七所,後廢。成化十七年姜諒督促屬下重建。

山川壇

府山川壇——洪武三年建,成化間姜諒重修。

厲壇

龍溪縣裡社厲壇——洪武初十所,後廢。成化十五年姜諒修建三十二所。

漳浦縣裡社厲壇——洪武初二十四年建,後廢。成化十五年姜諒修建十三所。

長泰縣裡社厲壇——洪武初九年建,後廢。成化十七年姜諒重修八所。

南靖縣裡社厲壇——洪武初建,後廢。成化十七年姜諒重建七所。

3.為忠賢立專祠替孤弱闢義冢

(1)顧斌破家全城 正統戊辰(1448年),鄧茂七率眾在沙縣、尤溪一帶暴動,其麾下頭目楊福率數萬人圍攻漳州郡城,城內官民驚惶失措。顧斌時任漳州衛指揮僉事,正率部在海上防禦倭寇。漳州郡城受困的戰報傳來,顧斌連夜率部救援,強行突破敵陣,衝入城內。顧斌隨即傾盡家產,招募勇士數百人。經過周詳準備,於某日出其不意地開啟城門,顧斌身先士卒,手持斧鋮,率領勇士隊衝鋒陷陣,大敗賊眾,被困五十多天的郡城終於解圍。捷報傳到朝廷,顧斌升任福建都指揮僉事。為了保全郡城,顧斌獻出全部家產,解救千萬條生命,而自家的生活卻陷於窘境,晚景悽苦。去世時,家中無錢下葬。至姜諒任漳州知府,問及此事時,顧斌已停棺待葬十多年了。姜諒向城內居民募捐,為顧斌安葬,民眾紛紛參與,支援姜諒的義舉。姜諒還為顧斌撰寫碑文,結語首:“餘述此文,豈獨為侯已哉?蓋有以表漳俗之善,且勸忠義於後世焉。”他記文稱頌顧斌的功德和漳民的尚義之舉,實則意在以忠義勸告後來者。

(2)迭理彌實劍血盡忠 迭理彌實,西域人,是元末漳州最後一任達魯花赤。他在任三年,任內寬待百姓,這在元代是很難得的。元至元二十八年(1368年),明師入閩,諸府縣官員紛紛獻城投降。當兵臨漳州城下時,守城將士逃亡一空,迭氏身邊謀士勸他出城歸順明朝。迭理彌實穿好朝服,執笏北向再拜,說:“臣蒙國恩,致位二千石,今天革命,力不能支,有死而已。”隨即揮斧斫毀官印,刺血手書“大元臣子”在笏板上,然後拔佩刀自刎,死時端坐如生。百姓聞訊,哭聲震天,傳到城外。迭氏的氣節,振撼了明朝陣營,洪武二年(1369年),漳州府通判王禕為迭氏撰寫表文,刻石立於墓前。永樂元年(1403年),戶部尚書夏原吉為迭氏篆書墓碑。成化五年(1469年),按察司副使何喬新來漳公幹,接到迭氏玄孫迭朝輔的訴狀,要求歸還被侵佔的墓地及田產,何副使命地方官恢復所有地產,並建祠堂,立碑,立牌坊,匾書“表忠”二字。姜諒來漳任職之前,就從王禕文集讀到迭氏的事蹟,深受感動。成化十五年冬,姜諒剛就任漳州知府,即拜謁迭墓,見到的竟是一片破敗景象,田產再次被人佔用。三年後,在完成了漳州一系列的民生工程後,姜諒主持公道,全部恢復迭氏房產及田產一百餘畝,並與幕僚謀劃為迭氏修墓並重建祠堂。經一年的施工,重建的表忠祠規模更大,新立迭氏塑像;並還在墓上加建石亭。竣工之際,姜諒親率屬下官吏和鄉紳,舉行禮祭,遠近百姓前來觀瞻,在場很多人感動得流下眼淚。姜諒撰寫的《重建達魯花赤祠堂記》感概道:“人孰無死?而死如侯者,其節義可與日月爭光;聲名可與天地並久,豈不偉哉!”

迭理彌實之墓

迭理彌實,原姓合魯溫氏,其子名普顏帖木兒,進入明朝後,取名字中的“帖”字為姓,改姓帖氏。成化年間,迭氏的後裔叫帖朝輔,姜諒向帖朝輔祥細詢問其家族變化情況及姓氏的演變由來,並一一錄下來,刻在表忠碑上。姜諒親歷親為的大小工程不勝列舉,對於自己的作為隻字未提,卻為前朝一位以死盡忠的州官之前身後世連寫二篇文章,可見他對忠義之舉是極其推崇的。帖氏後裔一直居住漳州,今天薌城區還有幾戶帖姓人家。

(3)鄉賢享主尊北溪陳先生祠在府城西北,北溪先生名淳,字安卿。朱熹知漳時親傳弟子,深得朱子的賞識。陳淳長期供職府衙,為治漳提出許多富有遠見又切中時弊的建議,儒學上也很有建樹,為宋代漳州風土人情留下不少珍貴的寫照。陳淳是漳人士子的驕傲,也是一位貨真價實的鄉賢,入祀鄉賢祠,也是作為朱熹的配祀,並無專祠。成化七年(1471年),行人司正林雍(龍溪人)曾上奏請求立祠。成化九年(1473年),提刑僉事林克賢巡按漳州時,命府同知蔣濬建祠。成化十七年,姜諒塑陳淳像供祀。

(4)孤魂息義冢“義冢,先王美政也,歷代多舉行之。”話雖這麼說,漳州義冢始自宋崇寧二年(1103年),於不毛之地建“漏澤園”,之後的元及明初均再無建樹。直到成化十八年,姜諒傳令屬縣於城門外近郊闢開曠地圍砌,作為義冢。諸縣義冢簡列如下:

龍溪縣計二十一處。

漳浦縣一處,久廢,成化十八年,姜諒命縣令重修。

長泰縣原無義冢,成化十七年,姜諒下達公文指示知縣營建。

南靖縣原無義冢,成化十八年,縣令遵照姜諒公文購買曠地四十畝營建。

君子遺澤 專祠式微

姜諒,字用貞,浙江嘉興人。天順甲申(1464年)年進士,成化十五年知漳州,在漳任職六年,政績驕人,僅上任前三年的政績就百廢俱興,“出專本城,修廢補墜,三年之間,靡所不舉”(語見碑文)。姜諒的遠見卓識和治世才能,民本意識和敬業精神,幾百年來仍令人肅然起敬。“諒為人有心計,長於吏治。”(語見《漳州府志》)“公之智,發於人之所不及知;公之仁,施於人之所不及用。”(話見碑文)在漳州歷任州官中,姜諒稱得上是佼佼者。在開漳聖王和大儒朱熹之外,姜諒的政聲實績,其他歷任州官都沒能超越。“歷代賢守,如朱文公全體大用之學,未易窺測。考其他有所建立,皆莫如諒事業之為多也。諒事業滿漳中,不可列舉……終諒之任,盜賊息,豪強不敢肆,而平民得以自安,諒之力居多焉。”(語見《漳州府志》)而當年姜諒新建、擴建、重建、修繕的水利設施,賴以他高屋建瓴的規劃及合理的佈局,不僅灌溉面廣,還對漳州之後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由他主持修浚的港渠形成便捷順暢的交通航道,沿線的鄉村因水得利,隨之迅速地繁榮起來。有的港灣興起了新的集市,一些老的村落也增添了活力。不少水利工程規模大,效益顯著。其中有些工程在以後經過擴建、改造,成為現代水利工程的組成部分,至今仍然發揮作用。

姜諒一系列的愛民舉措,急民之所急,做百姓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決見事之始,果見事之終。”(語見碑文,下同)言必行,行必果。姜諒被身邊的官民譽為“實德定見之君子”,姜諒“此一舉之功而有百濟之利”。古人說的話,在五百多年後,得到了驗證。今天,漳州南北大地,姜知府當年苦心經營的水利系統,仍能發揮多種功用,大家仍然在分享姜諒留給我們的實惠。

姜公祠 江煥明攝

姜公祠 江煥明攝

姜公祠 江煥明攝

姜諒於成化二十年(1484年)以侍長為由致仕,回浙江嘉興。漳州士民十分思念和感恩這位勤政愛民的好官,自發建遺愛祠。祠原建於丙申橋旁。丙申橋位於漳州天慶觀之東,始建於唐元和丙申年(816年),宋淳熙丙申(1176年)重修,故名丙申。遺愛祠建於弘治十五年(1502年),原在丙申橋北(今鍾法路與瑞京路交叉處),後遷丁方橋(大路頭),改稱姜公祠。現為清光緒重建,民國36年重修。文革期間,祠宇大部被佔為住宅,大殿改作託兒所,後又改為幼兒園,1997年方恢復祠祀,由周邊信眾捐資修繕。新千年城市改造工程波及姜公祠,經市文管會楊麗華主任和祠管委會的不懈努力,祠宇免於拆除,僥倖存留。祠宇坐北朝南,抬樑式懸山頂。神龕祀姜諒神像,後壁為一雲龍灰雕(是當年漳州泥水狀元李明月作品),兩側墨書楹聯,內容為“一犁時雨蔬果蕃滋耕稼樂,五馬高風政教敷施黎庶安”。主殿金柱刻二副楹聯,其內容為“鏟暴安良善政留貽成善俗,御災捍患神靈保障沐神庥”和“治紹紫陽七邑同瞻父母,恩周黎庶百年鹹頌神君”(光緒己丑歲暮春之初郡人吳聯薰拜題)。東西牆上掛建祠五百週年祝聯多幅,拜亭簷柱刻一副楹聯和六幅花鳥圖。楹聯內容為“千里舉安自昔黎元蒙子惠,萬年食報從今廟祀鎮丁方”(郡人吳廷傑撰並書)。祠記憶體有民國重修碑,新橋重修碑(殘片)。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四日姜太爺生日,本地民眾為他祝壽時,要抬著祠中供奉的姜太爺神像,沿江岸繞行,猶如當年姜諒巡察水情。

姜諒神像 江煥明攝

姜公祠神龕灰浮雕騰龍雲海 江煥明攝

2002年,適逢建祠五百週年,祠管委會帶頭人韓海榕老先生,不辭勞苦地奔走於社會各界,聯絡當地多家新聞媒體宣傳報道姜諒的事蹟,邀請漳州文史界人士題詩作文,詠頌姜公愛民事蹟。平和琯溪行德宮組織大型朝拜團赴漳,用傳統祭禮恭祝遺愛祠五百週年大慶。從姜公祠分靈出去的子祠,分佈在九龍江沿岸,歷經歲月磨蝕,平和琯溪行德宮是僅存之一。

時光流逝,姜公祠又度過了十年歲月,熱心的韓海榕老先生也作古了,姜公祠依然在原處,姜諒生前也曾主持重修漳州城隍廟、高東溪祠、雙節廟等祠廟,他當然想不到今天的姜公祠,因長期失修已屬危樓。看著眼前的姜公祠(廈門路154號),與周圍的環境太不協調了。現在漳州人對姜諒的感知,與姜諒給予漳州百姓的恩惠,很不相稱!今天,古碑在姜諒監造的護城大堤原址,姜公祠牆根重現,好似在提醒我們,別忘記五百年前,漳州有一位勤政愛民的州官。

雲洞巖姜諒石刻 江煥明攝

當年,姜諒於公務之餘曾登臨雲洞巖,留下“仙亭巖”絕句,謹以姜公五言詩作為本文的結語。

仙亭巖

宿雨喜初晴,薰風拂面生。

登臨最高處,一望海山平。

版權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絡(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跟著古代名醫鄒鉉學“七樂”養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