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戀落花。”

這首詩來自於元代高明的《琵琶記》, 大意是說:我誠心忠誠於你,而你卻總忽略我的存在,毫不領情,你的心如此冷漠而常照應於其他汙濁的心,這情景很令我的心沉痛不已和憤慨,我的一片真心如此的付出而沒有得到應有的迴應與尊重。

曾經面對類似境遇,也常常發發牢騷,甚至抱怨滿腹,影響了自己的一天的心情。比如當我們在聚精會神地做一件事時而被別人無意打擾的時候,往往就會生起煩惱,乃至氣惱,心也就跟著亂了。這是我們的修行修心功夫還不足。事實上,事情沒有變,變的只是我們的這顆心,是往往心隨境轉罷了。

然而,這首詩竟然是一種“錯知錯見”。我們的心若真嚮明月,那明月也當照我們的心。怎奈我們看不到,只看到那消極的一面,我們的內心則是被這一份怨氣遮蓋了智慧光明,而阻礙了正覺之道。

思維一下,我們人生的上半場還曾受到過哪些“錯知錯見”的影響,進而塑造了以往我們那些不如意的事和現在的自我:

誤解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正解:人不修為自己(為:wéi,是修養,修為、磨鍊,作為,力行的意思)

全句:“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自於佛教經典《佛說十善業道經》; “為己”:奉獻、自利利他,自他相換,為他人服務…

誤解二:“無毒不丈夫”

正解:全句是“量小非君子,無度(誤讀“毒”)不丈夫”含義是一個人應該有包容他人,不拘小節,寬宏大量的品質,才能稱為君子。同解:“宰相肚裡能撐船”;

誤解三:“女子無才便是德”

正解:實際指女子謙卑,遇事遇人難得糊塗,不處處逞強好勝,謙虛大度以懂得尊重他人 乃至不 “顯示”才便是一種德;

誤解四:“以德報怨”

正解:或曰:“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即用公平、正直、正義的心態(正知正念)對待怨恨傷害你的人(非以怨報怨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感恩的心回饋對你有恩德的人(知恩抱恩) 。

誤解五:子曰“三十而立”中的“立”

正解:“立” 不是指成家立業,立的是志向,不是事業,是在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所產生的一種對自我認知覺悟的覺醒。

子曰:“不知禮,無以立”,三十而立應該理解為“三十而知禮”,“禮”-“禮” 是代表尊重、敬仰,是對自身的德行修養的建構。所以“三十而立”歸納為:立修身、立志業、立德家。

誤解六: “獨善其身?”

正解: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 盡心上• 忘勢》

當我們在“大是大非”面前,還能夠獨善其身嗎?比如現在我們所遭遇到的這百年難一遇的新冠COVID-19,我們如果傲慢、自以為是、不配合檢查和隔離等等舉措,還能獨善其身嗎?

然而苦樂年華,似水無痕,唯有一顆尚未覺知的心,當我們一旦覺悟而醒來,我們將覺察到:我的人生當我做主。

這是為什麼呢?

醒來:我的人生我做主

醒來的我們,是以道而行,是去除了貪念、嗔恨、傲慢、愚痴與嫉妒,是與天地之正氣,聖人之心同頻共振。正如聖賢所說:

孟子說:“我善養我浩然正氣”‘;

陽明子說:“我心光明,亦復何求。”

然而,我們做事常常不能夠盡心盡力。常常落入“斤斤計較”的境地,我們比來比去,甚至常常抱怨自己懷才而不遇明主。就如孔聖先師所說:“放於利而行,則多怨。”這無形的負能量無時無刻不在消耗著我們有限的生命,透支著我們有限的福報。

陽明子說:“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士以修治,農以具養,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業焉,以求盡其心。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則一而已。士農以其盡心於修治具養者,而利器通貨,猶其士與農也;工商以其盡心於利器通貨者,而修治具養,猶其工與商也。故曰:四民異業而同道。”(王陽明《節庵方公墓表·乙酉》)

異業而同道”,這就是為什麼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根因,而不是說什麼雞湯,是真正的大道。

有人說的:“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都不可能達到絕對公平。儘管如此,我們仍然要為創造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做出不懈努力”。

我們遇到的大多數事情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沒有所謂的絕對公平,只是憑我們自己的一廂情願罷了。與其爭端無意義的事情,還不如安住當下,更付出於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事情,在平凡的崗位一樣可以做到不平凡的人生。

當我們只貪眼前的名利和享受時,反而是障礙了我們的正覺之道。

“吸引力法則”是源於我們的“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當生起善念終得善果,反之生起惡念得惡果,因為因果是不虛的。

當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時,當反思反省,就如孟子所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在《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往往在我們的內心生起不良情緒。我們知道情緒是可以傳染,悲痛傳遞傷痛,而快樂與微笑更是會感染著我們身邊的有緣人。

我們的生命當自己做主,因《易經》上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我們便能夠從失去中收穫一份經驗教訓,能夠從恥辱中得到奮進的一股力量,能夠從悲傷中獲取更積極的一份成長與樂趣...…

所以,我們只管付出,不念收穫,因上努力,心上攀登,果上隨緣。

感恩閱讀至此,其他敬請關注: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圜丘——與天對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