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今天是臘八節,小夥伴們吃臘八粥了嗎?有一個問題,一直在我腦海中游蕩,那就是:古人怎麼過臘八節?吃臘八粥嗎?

我們一起看一下古人的臘八節:

一、從臘日到臘八節

臘日,是春秋戰國時國家祭祀宗廟社稷的主要節日,原稱為“臘”。《左傳·僖公五年》:“虞不臘矣。”杜預注,“臘,歲終祭眾神之名。”“臘”、“獵”古同文,臘祭時的供品最初是用獵獲的禽獸,《禮記·月令》;“臘先祖五祀。”鄭玄注:“臘謂以田獵所得禽祭也。”臘祭的目的是答謝祖先和天地神靈帶給人間的豐收。

夏稱臘祭為嘉平,商稱清祀,周稱大蜡。因臘祭在十二月舉行,故稱十二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到秦朝時期才把“蠟”字改為“臘”,《史記·秦本紀》曰:秦惠王“十二年初臘”。漢代,以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為臘日,“臘祭百神。

1、漢代臘日

臘日,還要舉行一種驅鬼除疫的儀式,名為“儺"。這種儀式源於原始巫舞,後成為民間的習俗,自西周至春秋戰國,一直盛行不衰。到了漢代,進入宮廷,成為一種規模盛大、儀式隆重的驅鬼逐疫的祭儀。

《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的漢代儺祭、儺舞,比較完整地保留著當時狀況:

先臘一日,大儺,調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百二十人為侲子,皆赤幘,皂制,執大鼓。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十二獸有衣毛角,中黃門行之。

這種儀式在漢畫像石中也有反映。1954年發掘的山東沂南像石墓中,前室北壁橫額上有一幅大儺圖,畫面上刻畫著十幾位面目猙獰身生毛羽的凶神、正在驅逐奇禽異獸,有的正在追殺,有的正在吞食,而奇禽異獸則作四散逃奔狀。就是方相氏及十二神劉驅鬼逐疫的具體情形。

漢代臘日,朝廷要給博士分發一隻羊,作為臘日的俸祿。據《後漢書·甄宇傳》記載,由於當時羊只有肥瘦大小之別,難以均勻,當時有博士祭酒提殺羊後平均分肉,或投鉤抓鬮辦法分。甄宇認為這樣做有辱斯文,便取了其中最瘦小的回家。在甄宇的帶動下,分羊時就不再有肥瘦大小之爭。後甄宇便有了“瘦羊博士”的雅號。從這一史實可見,當時臘日有以羊祭灶、吃羊肉之俗。

同時,又有祀灶之俗。據《後漢書·陰興傳》記載,西漢宣帝時,陰子方於臘日早晨得見灶神,立即叩拜不止,並殺家中黃羊致祭。此後,家暴富,輿馬婦僕,可敵邦君。於是人們紛效之,每逢臘日,就殺羊祭灶。這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至少說明,西漢時確實存在殺羊祀灶的風俗。至於所祀的灶神,許慎《五經異義》認為灶神叫蘇吉利,其妻為王傳頰,即後世所說的儺公儺婆。而《淮南孔·時則訓》高誘注則日:“祝融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託祀於灶。”

2、魏晉南北朝時期臘八節

魏晉以前,臘日不定。魏以土旺,土衰辰,故以辰為臘;晉以金旺,金衰於醜,故晉以醜為臘。南朝劉宋據水德,故以十二月辰日為臘。但到南北朝之後,民間將臘日習俗基本上固定於農曆十二月初八,這就是後來歷代都非常重視的臘八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俗以“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逐疫是臘日儺除的一種形式,在秦漢以前已產生。《呂氏春秋·季冬紀》載:“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高誘注日:“大儺,逐盡陰氣之陽導也。今人(東漢時)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調之逐除是也。"可見,魏晉之後的村民逐疫系大儺旁磔之餘風。

又有祀灶之俗,《荊楚歲時記》:“其日,並以豚酒祭灶神。”何以要祭灶呢?據葛洪《抱朴子·內篇》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可見民間祀灶主要是為求平安。

臘日還是家人團聚的日子。《世說新語·德行》載曰:“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歆臘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之。”晉時隱士範喬,臘日前夕,有同鄉盜伐其家樹木,範喬裝作不知。盜樹者聞知大覺慚愧,便向範喬認錯。範喬不但不怪罪,反而安慰他說:“你節日伐樹取柴,是要與父母團聚歡娛,有什麼可慚愧的?”可見當時人們對臘日團聚的重視。

3、隋唐時期的臘八節

儺祭,是一種古老的驅鬼逐疫儀式。從周代到庸宋時期的史書和禮書中對這一儀式有詳盡記載,時間人都是除夕之夜,形式既有帝王宮廷中舉行的“國儺”,又有民間舉行的“鄉人儺"、主持儀式的是巫師,稱方相氏,頭戴面具,黃金四日,掌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率十二獸和侲子於宮廷各角落“索室逐疫”。這種儀式一直延續到唐代。

隋唐時期的臘八節儺祭儀式基本沿襲漢代,但場面更為宏大。據段安節《樂府雜錄·驅儺》記載,唐代儺儀中已帶有表演性質,出現了以娛人為園的的儺舞表演。《西陽雜俎》亦有類似記載。這裡的儺儀雖然仍含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娛樂成分大大加強了,不僅有表演性的舞蹈,而且有抒情性的念唱,“呼神名”而舞,說明隋唐的儺儀已向儺戲衍化,成為一種可供觀賞的表演形式。

李綽《秦中歲時記》則日:“秦中歲時日,儺作鬼神狀,二老人各為儺翁儺母。”當時儺戲中的儺翁般穿“朱衣畫褲”,儺母一般是“青衣畫褲”,儺鬼又都是“染面唯白齒”,並有一些基本規範化舞蹈動作。可見,唐代儺舞已突出了其觀賞價值。

二、臘八節喝臘八粥自宋始

臘日是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為祭祀百神之日,而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節",是據佛教傳說,釋迦牟尼於此日成道。故事是這樣的:在釋迦牟尼得道之前,曾因飢餓勞累而昏厥,有牧女向他獻乳糜。釋迦牟尼食後,元氣恢復,精神振奮,然後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臘月初八得道成佛,故臘八又是佛教的“成道節”。每逢此日寺院要作佛會,並以胡桃、松子、乳罩、柿慄等都成“七寶五味粥”送與門徒,稱“臘八粥”。佛教這一慣例,在宋代已成了民間普遍流行的習俗。

屆時,民間“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不過民間吃臘八粥時,還增加了慶賀五穀豐登、驅逐鬼邪瘟疫的寓意,因此其習俗內容已與佛教有所不同。

明代漢族則將十二月八日的臘八節,視為一個重要的節日,無論朝廷官紳,抑或民間士庶都有吃臘八粥,冬藏醃製食物(臘八蒜、醃酸菜等)、驅疫(跳灶王、擊年鼓)等風俗。

《燕都遊覽志》曰“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民間亦作臘八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帝京景物略》曰:“是日,家效庵寺,豆果雜米為粥,供而朝食,曰‘臘八粥'。”《酌中志》曰:宮中“初八曰,吃臘八粥,先期數日,將紅棗捶破、泡湯;至初八早,加粳米、白米、核桃仁、菱米煮粥,供佛聖前,戶牖、園樹、井、灶之上,各分部雲,舉家皆吃,或亦互相饋送。”

在民間還有一個神話傳說,臘八這天天廷要派牛魔王、弼馬瘟和豬八戒下界,視察人間牲畜情況,因此在臘八節必須給牲畜好草好料好食,以免牛魔王諸神懲治。此外,浙江地區還有臘八祭祀萬回的殊俗。

田汝成《西湖遊覽志》日:“杭城以臘八祀萬回哥哥,其像蓬頭笑面,身著綠衣,左手擎鼓,右手執棒,雲和合之神。祀之人在萬里外可使回家,故日萬回。”萬回本為唐代一僧人,姓張,民間稱萬里尋兄。唐代民間已信仰萬回,認為萬回能預卜休咎,排難解紛,宋時已被奉為歡奇神。

到了清代,臘八節,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謂之“臘八粥';或有饋自僧尼者,名曰“佛粥”。“杭州臘八粥”還要“貽親友”。此日婦女“有‘燒裡八寺香'之舉,即早起到城裡的八座寺廟依次燒香。"

(正文完)

12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動盪之下的文明起源:先秦文化,是如何的輝煌磅礴,為後世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