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中國古代歷史亙古流長,它承載著歷史與歲月的記憶,隨著時間的長河,一瀉千里,連綿不絕。當人類開始追溯起歷史的源頭,映入眼簾的便是處於動盪不安的先秦時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中,先祖們創造了讓後世流傳稱道的中華文明。在烽火連天、流離失所的先秦社會之中,偉大的中華歷史文化在此誕生並得到發展與前進。

在長達1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先秦經歷了先秦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從遠古人類產生時期至公元前221年結束,在混亂不堪的古代社會,先秦時期經歷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變革與發展。軍事四起、諸侯爭亂不斷促使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調整與發展,也進一步豐富與充實著多姿多彩的先秦歷史文化......

一個時代的到來往往伴隨著無數種制度的改革,或是確立,又或者瓦解與崩潰。作為中華文明的開端,先秦時期經歷了夏商周、春秋與戰國的更替與變化。從初始的夏朝追尋起,在遠古時代的堯、舜、禹時期,實行民主推選選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禪讓制",以此用來選拔天地之間的眾多賢才智士,被稱之為"天下為公"的社會。

從《史記·五帝本紀》和《夏本紀》中來看,由"禪讓制"過渡到"世襲制"是一個必然經歷的過程,在這段時期中"世襲"製取代了流傳以久的"禪讓"制。如在《五帝本紀》曾經有描述過一段:"黃帝駕崩後,葬在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作為帝顓頊""顓頊崩,立其孫高辛立"。

隨著各地域聯盟首領的權力逐漸演化為國王的權力,所以夏朝禹的兒子啟以新的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自此之後,中國原始的氏族社會面臨著一系列的崩潰,而以國王為核心的社會機構體制隨之建立,與此同時奴隸制度也在夏朝正式得到確立。

已經確立的奴隸制度得到發展是在商朝時期,商朝期間奴隸主貴族的發展與旺盛,造成了一系列對奴隸壓迫與虐待的駭人聽聞,極大促進了奴隸制的歷史發展程序。時間接著來到西周時期,奴隸制度也隨之達到了最高節點。

西周時期確立了“二制”,即政治上的"分封制"與經濟上的"井田制"。分封制把王族功臣和宗族的各貴族分封到各地領域做諸侯並逐步建立起諸侯國。進一步實現了周天子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與尊貴地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階梯式的等級制度,即天下同姓的大的宗族的稱為大宗,處於金字塔上至高無上的絕對支配地位,形成了緊密結合、嚴格的等級制度社會。

在各個等級之間的相互關係之中,每一級與每一級之間既成為一種大小宗關係,也成為一種上下級關係,形成了良好的上下層次的迴圈,保證了先秦社會的社會和諧。

在這種階級劃分之中:每一個等級必須去服從上一個等級的命令,並且要履行義務納貢、服役等義務。嚴格的分封制度使各諸候囯得到加速發展,促進著分封領域的統一與繁榮。井田制作為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對西周奴隸制達到全盛時期作出了重要貢獻。

周王將土地分賜給各諸侯大臣下世代享用與繼承,這種方式間接強迫著奴隸集體耕種,形成了澆灌奴隸制發展的經濟基礎。"二制"的相輔相成已然鑄就了西周時期奴隸制社會的偉大巔峰。但是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之中,"高點即低點"達到高峰時刻勢必意味著衰退與崩潰。奴隸制度的高潮也在春秋時期迎來低谷與消逝。

春秋時期鐵力牛耕的出現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奴隸主階級開始逐漸衰落,同時各地爭霸四處興起,各地學說的思想文化觀念依託著春秋時期當時的社會形勢發展,在世界各地傳播各家所代表的思想與文化,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曾記載:"諸子百家思想各執一方,各自為一種思想流派,如同蜂群而出"。

在混亂的社會環境下堅持自己所創造的的思想觀念,傳播到四方及遠方。所以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在社會形勢不斷動亂的時期,形成"百家爭鳴"的偉大盛況。迫於政治改革以謀發展的道路,"二封"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致使著春秋時期的奴隸制社會面臨崩潰與瓦解。一次廢除又必然會有另一次確立,而新的確立來自於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

在著作《史記·商君列傳》中詳細描述了商鞅的變法事蹟,即實行商鞅變法的改革,完全廢除分封制與井田制,開始確立起土地私有制度,極大促進並實現了秦朝的富國強民,並確立起新的社會封建制度,奴隸主貴族階級在這一階段得到迅速崛起與成長,逐步在國家社會之中建立起集權統治,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

一個制度緊接著一個制度的更替變化,更是訴說著中國先秦偉大歷史程序的重要意義,新舊交替已然成為一種新的歷史發現規律。古代中國的先秦時期在無數種制度的更替變化中不斷得到質的飛躍,積累著向前發展的動力,並在歷史趨勢中能窺見到新社會的初露萌芽。同時在社會的不可逆力阻止下,惟有了解歷史發展規律,才能在動盪的時代之下,創造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國文明與文化。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古代的先秦時期孕育了至今仍然口口相傳的眾多浪漫主義文學與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先秦時期作為浪漫主義文學與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使浪漫與現實兩種風格在秦朝得到碰撞與融合。浪漫主義作為文藝作品藝術當中的表現手法之一,與現實主義一同被譽為先秦文學藝術上的兩大著名思潮。

在創作的形式與內容上,浪漫主義側重從主觀心理世界出發去反映客觀的現實世界,抒發自身內心中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與強烈渴望,多用熱情奔放、自由灑脫的語言、瑰麗奇特的想象和誇張的表現手法來塑造生動的形象。

先秦時期的浪漫主義文學的起源來自於戰國時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所創作的《楚辭》,如《楚辭》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透過屈原自身瑰麗的想象以及運用香草美人獨特的表現手法,來抒寫了屈原個人的哀愁和對家國的憂慮以及楚地奇異的民風習俗。

在創作風格上,浪漫主義文學集中表現著個人主義風格與色彩,個人自由的情感表達、自我意識強烈發展都集中融入在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中。與此同時,現實主義也在先秦時期出現。

一方面用與浪漫主義截然相反的客觀冷靜視角反映著客觀現實世界。現實主義作品以其形象真實的現實性和作品的具體性來感染人心,直觀真切地帶領著讀者觀眾身臨其境。

另一方面秉持著典型化的核心主張,透過使用典型的方法,對現實的所看到所想到所聽到的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概括,從而以深邃的目光去揭示生活的中某些內在的本質特徵,在豐富多樣的現實生活中,找尋具有個性化、價值意義的典型給予藝術加工與藝術再創造,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給予讀者觀眾一定的教育意義與深層價值的發現思考。在這一時期《詩經》的誕生成為了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詩歌總集,也成為了古代中國現實主義的起源。

其中有在《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透過一年四季的辛苦勞作,可以窺見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與沉重壓抑的歷史。同時令人耳熟能詳《關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生動形象的描述一位"君子"對"淑女"的嚮往與追求,表現了古代勞動青年男子內心對美好愛情的嚮往與追求。

在《簡兮》與《野有蔓草》中更是以簡單純粹且真實客觀的詩句勾勒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美人畫。也讓它成為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光輝起點。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在先秦時期打開了序幕,

《詩經》

眾詩人學士在兩大思潮的影響之下,所創造了眾多精彩絕倫的名篇詩集,帶給了後世無窮無盡的文化物質遺產與精神文明追求。後世的人得以在《楚辭》與《詩經》中探索出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鮮明特徵,併為此後的詩人提供了借鑑與創作的原始材料,也給後世對於浪漫主義文學與現實主義文學的研究一定現實支撐。

古代中國先秦時期所處的社會生活發展也同樣是先秦時期的鮮明特徵之一。在戰亂不休、諸侯爭霸的夏商周、春秋與戰國時期,當時古代人類所生活的圖景成為了當代人類探究與追尋的研究目標。先秦時期的偉大文化精神往往能從當時代的社會生活中得到答案。在古代農業中,從原始的社會狀況來看,人們普遍使用石刀、石斧砍樹與焚燒,用石犁翻種土壤,播種粟稻種,依過著原始部落的傳承下來的刀耕火種生活。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與進步,政治制度的革新與變化,在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人們開始以石器鋤耕,同時在商周人的智慧結晶下掌握了諸如開溝排水、除草培土、治蟲滅害等先進的農業技術,產生了土地歸國家所有,勞動者集體在農間田地耕作的生活常態。

時間再次流轉到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與牛耕順應社會發展需要而出現,也出現了充滿智慧的先進技術:壟作法,孕育了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小農經濟。《墨子·非樂上》中曾記載:"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間耕稼樹藝,種植菽粟。婦人鳳興難寐,居家中紡織麻布,織作衣絹,男女各自分工明確。"

因此在先秦時期,古代男土農作者使用著鐵梨牛耕在田間農地上科學的使用壟作法,收穫著無比豐富的糧食產物,同時古代女人在家中使用紡織進行織布,男耕女織的良好分工協作,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環境,促進了先秦時期社會發展的良性發展與進步。從先秦時期的社會生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文字由應用走向藝術的發展趨勢。

在商周時期人們把文字:記錄在龜甲、獸骨之上,用尖利的工具契刻著生活方式的進展。隨著商周時期青銅的冶煉和鑄造,在青銅文化盛行的一時,此時的人們使用金文在青銅器上完成篆刻,成為後世值得珍藏的藝術展品。在各國爭異的先秦時期,各地域的地方色彩不同,而形成了各地文字異形的特徵,各地生活的人們文字品式不同,風格迥異,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字藝術,也成為了之後秦一統六國的形勢狀態。

據研究發現:科學家在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半坡洞內找尋到了栽培粟的痕跡、同時在浙江上山遺址陶胎裡也找到了栽培稻的稻殼,由此可推算出在商周時期古代中國便開始馴化水稻、培育水稻,以此解決物質生活需求。

從指導農業生產農事曆書《夏小正》的史料記載中來看,先秦時期的蔬菜種類頗為豐富。如詩經所談論到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其蔌維何,維筍及蒲"、"誰謂荼若,其甘如茡"同時在先秦時期,由於食物的匱乏,古代的人們透過捕獵來填補果腹之需,用獵取式飼養來獲取美味,補充能量與能量的需要。

古代中國的歷史從先秦拉開帷幕,從先秦開始孕育著偉大的精神文明,從先秦開始社會的雛形初現並不斷髮展。先秦時期是極具鮮明時代色彩的一個經典時期,在動盪、混亂、複雜的這個時期,註定著要經歷眾多的波瀾起伏。

無論是社會發展制度的不斷確立與廢除;又或是社會發展中文學作品創作表達的自我與真實;又或是社會發展中農業、文字的變遷,都無一不昭示著先秦時期所取得的成果與蛻變。

在這1800多年的時間長河中,先秦時期在動盪中贏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的先祖在先秦時期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先秦歷史文明,在社會政治、經濟的深刻變革之下,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醫學、軍事、商業、文藝、科學技術多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文化成就,鑄就著底蘊深厚的古代中國歷史,也成為著後世中國古代文化的信仰與領導。先秦時期打好了後世團結統一的基礎,建設出了後世發展未業的理想藍圖與目標,並深深激勵著中國古代史不斷向前推進,引領中華文化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資料:

《史記·五帝本紀》、《夏本紀》、《漢書·藝文志》、《史記·商君列傳》、《楚辭》、《詩經》、《簡兮》、《野有蔓草》、《墨子》、《夏小正》

15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嶧陽牛山孫氏二支二房戊寅公十二歲被害,為何子孫卻遍及魯南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