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程應旄《傷寒後條辨》雲:太陽之見證,莫確於頭痛惡寒,故首揭之,使後人一遇卒病,不問何氣之交,而但兼此脈此證,便可作太陽病處治。亦必兼此脈此證,方可作太陽病處治。雖病已多日,不問其過經已未,而尚見此脈此證,仍可作太陽病處治。

柯琴《傷寒來蘇集》雲:仲景立六經總綱法,與《內經•熱論》不同,太陽只重在表證表脈,不重在經絡主病,看諸總綱,各立門戶,其意可知。

山田正珍《傷寒論整合》雲:太陽指表而言,蓋傷寒以六經言之,古來醫家相傳之說,不可遽易者也。夫人之常情,每信於其所習見,而疑於其所未嘗習見者。故仲景氏亦不得己而襲其舊名,實則非經絡之謂也,藉此配表裡脈證已,故論中無一及經絡者。可見此書以六經立名,猶數家者流以甲乙為記號,注家不察,解以素靈經絡之說,可謂不解事矣。太陽病有傷寒,有中風,此條統而論之,故惟雲脈浮,而未分其緊與緩也;其所謂惡寒,亦兼惡風言之,惡風輕、惡寒重,舍輕取重,所謂舉大而小從者也。其惟稱惡寒,而不言發熱者,以太陽傷寒之初證,有或己發熱、或未發熱之異也。後凡稱太陽病者,皆指斯條之脈證而言。

內藤希哲雲:此以後稱太陽病者,指此脈、此證一二見者而言,非單指脈證悉具者而言也。(山田氏引)

淵雷案:六經篇第一條,相傳為該經之提綱,謂必具如此之證,乃得斷定為此經之病也。舊注以為風寒之邪由表入裡,太陽主面板而統營衛,故為風寒所始病之經。其解釋脈浮以下諸證,亦從面板營衛,及太陽經絡為說。所言既在可解不可解之間,證以今日科學知識,尤多錯誤。夫病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事實也,用麻黃、桂枝諸方治此病而愈,亦事實也,事實則古今中外無異。若夫脈之所以浮,頭項之所以強痛,乃至麻桂諸方之所以愈此病,則屬病理、藥理,而有待於研究矣。前賢註解,大抵根據《內經》、《難經》,而參以自己之臆想。即內難本文,亦不過依附五行、四時等當時通行之理想,而託之黃帝、岐伯、越人而已。且以當時條件所限,故此等舊注類,多失真。近年歐西傳來之醫學,出自種種精密實驗,雖未能悉合真際,大體己無多違失。是以鄙人冶醫,取古書之事實,釋之以科學之理解,此《今釋》之所以命名也。古書理論,及舊注之不背科學者,間亦援引。至於舊說,沿誤己久,深入人心者,輒根據科學以駁正之。非敢求勝前賢,亦冀中醫學有所進步耳。凡百學術莫不因其所已知,從而推究試驗,以求其所未知。若已知之理論為謬妄,則推求所得之新知,將愈益失真,此理甚明。而訾吾者詆為失卻中醫真面目,斯可異也。

今欲釋傷寒太陽病,應先注意數事:第一,凡流行性病,皆有病原細菌為原因。菌之使人病也,或以其成群結隊之菌體,直接為害於人體,或分泌毒質以害人體。吾書為便於言說計,概稱之為毒害性物質。第二,毒害性物質不制伏,其病則不愈,而中西藥物,可以直接制伏毒害性物質者較少,即或有之,其性亦毒,用少則不足以愈病,用多則人體先受其害。直至近世,始有磺胺類及抗生素,而品類不多。臨床家經驗,或謂抗生素之效力,今日已不如初發明之日,蓋細菌亦逐漸產生抗藥力也。在仲景之世,流行性熱病當然無特效藥品,惟幸人體感染病毒後,必立起反應而產生抗毒力。此種抗毒力,即西醫所謂自然療能,中醫古書,則謂之正氣。其治療熱病,亦惟憑藉此正氣,從而利導匡救。第三,內科病之證候,多非疾病之本體,而是正氣抵抗病毒時所發生之現象,故觀察證候,可以測知正氣抗病之趨勢。於是選用方藥,以利導匡救,而達治療之目的。明乎此三者,然後可以釋太陽病,而全部傷寒論亦不難知矣。

太陽病者,正氣抗病之趨勢向上向表,其目的欲令出汗,而從汗液中排除毒害性物質也。人體受病毒刺激,立即產生抗毒力。抗毒之法,蓋視毒害性物質之種類,而有不同,雖細菌學、免疫學專家,亦未能詳知。大抵是產生某種物質,使與毒害性物質結合,而化成無毒之物。抗毒力產生時,必惡寒、發熱,注射防疫菌苗者,用動物作細菌試驗,或製造治療血清者,大多數見惡寒、發熱,可以徵也。

惡寒既常與發熱同時發作,且傷寒以發熱為主證,則知經文惡寒二字,即含發熱在內。當發熱時,體內新陳代謝亢進,而心臟之張縮力,為之加強,心力強則脈搏大,大而未甚充實,則重按即覺其軟,且古人觀念,謂太陽病在肌表,遂以心理作用,認此種大而較軟之脈為浮脈。不然,脈管有結締組織,固著於一定部位,太陽輕淺之病,豈能移脈管而浮向外表耶?由是言之,脈浮二字,亦含發熱在內,脈浮發熱而產生抗毒力矣。然倘使毒害性物質相當強盛,則新生少量之抗毒力,未足以抵抗而勝任愉快。計之上者,莫如排除其一部毒害性物質,使僅留於體內者,不足以危及生命,適足以引生抗毒力。

太陽為熱病之初起,病菌學證明病初起時,毒害性物質多在血液中,欲排除之,則莫如出汗。汗腺在肌表,欲出汗,則氣血必須趨而向表,吾於下文將說明一事。人體種種機能,表之與上,裡之與下,常相聯絡。又汗腺之排列,上半身較多,故氣血向表以求出汗者,同時必向上。氣血向上,則上部充血,而頭為之痛,項為之強,劇者且見鼻衄(本論四十七條、五十六條)。故頭項強痛,為氣血向上向表之徵,而是正氣欲令病毒與汗俱出之徵。太陽之病理如是,故發汗解肌,為太陽病之唯一療法。

太陽病之目的欲出汗,是矣。然出汗之目的,安知非為放散體溫以退熱,而為排除病毒耶。曰:“是不難知。”若於太陽病之臨床經驗較多,其例不勝列舉。最顯著者,如麻疹、天花、猩紅熱諸病,皆須透發於面板,故始終宜發表,即始終不離太陽。其傳染皆由接觸,而於病向愈時之落屑期中,傳染力最大。往昔種痘者,且取天花之瘡痂,研末,納於受種者之鼻孔,其人即迅速出天花。由此可知,此等諸病面板所發疹點、瘡痂,即是毒害性物質。而發表即是排除毒害性物質,使與汗同時排出也。

又如流行性感冒之發熱型,亦始終不離太陽,而極易接觸傳染者,其濾過性病毒為病菌中極細小之一種。以臆測之,菌體極小,則易於竄透血管而入於汗腺,則此病發汗所排洩者,當不僅菌毒,亦有菌體。更推之麻疹、天花諸病,病原亦是濾過性病毒,其體亦極小,而其落屑、落痂之最易傳染,當亦有菌體排出面板之故。以是種種,得斷定太陽病之發汗,為排除毒害性物質,非為放散體溫以退熱。其有一汗而熱遂退者,則因毒害性物質既大部排除,其僅存者,不足為病故也。

太陽固為熱病最先見之證候群,然熱病不必皆起於太陽,有起病即為少陽或陽明者。舊說謂風寒之邪,必由表入裡,可知不是。若起病即為陽明,則絕無退而傳為少陽或太陽者。溫熱家謂溫邪由裡出表,可知亦非。六經傳變之次序,下文別詳之。

太陽、陽明等六經之名,其源甚古,而其意義所指,遞有不同。最初蓋指經絡,六經各分手足為十二,為針灸家所宗,《靈樞》、《甲乙》諸書,及《素問》中大部是也;其次指氣化,即太陽寒水、陽明燥金之等,為司天在泉運氣家所宗,王冰附入《素問》之天元紀等大論是也;最後則指熱病之證候群,為湯液家所宗,《傷寒論》及《素問•熱論》是也。名則猶是,義則遞異,故本論六經之名,譬猶人之姓名,不可以表示其人之行為品性。熱病之六經,亦不可以望文而釋其義。惟三陽經與三陰經之異,可以略說。

凡正氣充實,抗病力強者,為陽。正氣不足,抗病力弱者,為陰。病情屬實熱者為陽,虛寒者為陰,此本論三陽三陰之義也。《素問•熱論》,則以表證為陽,裡證為陰(熱論與本論不同,詳下文),故熱病六經之名,陰、陽字可釋,太、少、明、厥等字不可釋。惲鐵樵先生釋太陽為最外,此蓋以最釋太,以外釋陽,其說自辨。但恐仲景本意,未必如此。

1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發現心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