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向外追求物質條件,必然會使人的精神需求降低,使人趨向於“物質化”,當人物質層面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發現缺乏精神層面的需求,內心變得空虛。

那如何使人們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獲得一種心靈的自由,又不至於影響物質層面的發展?儒學所倡導的“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的“內聖外王”修養之道,既強調涵養心靈,又不失進取精神,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方式。

王陽明心學中有提到,人的“心”本來就有著神奇的作用,如行雲流水般變動周流於萬事萬物之中,反應著各層次事物的客觀規律。如果人能靜下心來,自然就能發現其中的規律,而把事情完成得十分完美。如果能摒棄“自我”的束縛,保持我心不動、順應萬物之自然來對待各種事情,心靈就能根據其客觀規律,做出自己精準的判斷,將別人看似異常神奇的良知妙用發揮出來。

雖然人的心中包含著無窮的智慧,具備認識萬物知識與規律的能力,但這種智慧和能力並不是明明白白地擺放在那裡,因為每個人的心中雖然都有一個深藏的寶庫,潛力無窮,但由於我們的心靈為物慾、私慾所矇蔽,以致表面上還是愚昧無知的。

有這樣一個笑話:有一個人在山間小路開車,正當他悠哉遊哉地欣賞美麗風景時,突然迎面開來一輛貨車,司機搖下窗戶大喊一聲:“豬!”現在的人怎麼這樣無禮,無緣無故地罵人?這個人越想越氣,也搖下車窗大罵:“你才是豬!”剛罵完,他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

其實,那位貨車司機是提醒他前面有一群豬,但他卻從“自我”的角度出發,以為別人是罵他,結果釀成大禍。所以,如果一個人的心靈為自我和物慾矇蔽的話,不僅不能獲得那種本能的智慧,就連基本的觀察判斷能力也會喪失。為了獲得這種高層次的智慧和能力,需要進行自我思想鍛鍊,即正心修身。

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白居易可不光是詩人,也是做題家,他刷過的題成了唐朝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