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加強山東半島的防務,防禦倭寇海上入侵,明政府在山東半島一次增設了7個衛和4個守禦所,7衛分別是安東衛、靈山衛、鰲山衛、大嵩衛、威海衛、成山衛、靖海衛;4個守禦千戶所為雄崖守禦千戶所、海陽守禦千戶所、寧津守禦千戶所、奇山守禦千戶所。
海陽守禦千戶所,簡稱海陽守禦所或海陽所,位於今山東省乳山市海陽所鎮,所城遺址在今海陽所鎮的駐地海陽所村。海陽所鎮位於膠東半島南部,隸屬於乳山市,而乳山市現屬威海下轄的縣級市。
海陽守禦千戶所(海陽所)地理位置
海陽所鎮共有40個行政村,全鎮人口約3萬人,絕大多數是明朝永樂初年遷入的衛所軍戶後裔。海陽守禦千戶所的成立日期為明洪武三十一年,而海陽所鎮居民的先祖卻是永樂初年遷入的軍戶,這中間為何存在六、七年的時間差呢?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農曆五月二十日,也就是在朱元璋逝世前的一個月,海陽守禦千戶批准設立,可視為取得成立的批文。朱元璋病逝後,其孫朱允炆(建文帝)即位,在次年(1399年)就爆發了靖難之役,最終燕王朱棣取得勝利,並於1402年登基,1403年改元永樂。
燕王朱棣取得政權後,北京及周邊地區的軍隊作為靖難之師,改駐南京地區,而膠東衛所的軍隊則調防到北京及周邊地區,又調雲南衛所軍隊駐防膠東衛所,並在永樂初年陸續換防到位。從雲南調防的軍隊,可追溯到明初平定蒙元佔領的雲南後,留守駐紮在雲南的大軍,以及其後從四川調撥的支援大軍。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開始平定雲南,到永樂初年,這批軍士已在雲南屯駐約二十年,其籍貫以安徽和江蘇兩省為主,並有山東、江西、湖北等其他諸多省份,以及部分投降的元朝軍士,可以說其主體為江淮人。
以本文作者的先祖李榮為例,其於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在山東濟寧城歸附北伐的徐達,其後隨明朝大軍一路轉戰元大都、捕魚兒海(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貝爾湖)、雲南等地,後調防海陽守禦千戶所,擔任百戶。
時至今日,很多膠東人及東北人,將其原籍追溯到“小云南”,正是基於這一歷史大背景,他們的先祖在雲南屯駐約二十年,第二代也基本長成,調防到膠東後,膠東的原住居民將他們稱作“小云南”。歷經數代後,有些人搞不清自己的原籍,就將雲南或者“小云南”當作自己的祖籍地,其實嚴格來講,“小云南”可以看成特定人群及其後裔的別稱,並非嚴格的地理概念。
明朝時期,守禦千戶所的標準滿額配置為軍戶1120戶,這個數量不包含百戶及以上的軍官(世官)人數,只包含普通軍士(包括小旗、總旗)及其隨軍家庭的數量。
明朝衛所的標準編制
海陽所在明清時期一直為僻遠之地,距離周邊最近的文登、牟平、萊陽等縣城都比較遠,而其所在的乳山市,則是抗日戰爭時期成立的新縣。正因為海陽所的地理位置偏僻,對外交通與聯絡不便,從明永樂初年,軍戶遷入至今,居民的構成相對穩定,方言和民俗等得以相對較好的保留,是研究明代衛所軍戶移民不可多得的優良樣本。
現以海陽所的方言為例,舉例談下明初衛所軍戶移民對膠東方言的影響。海陽所鎮方言中,“白”和 “北”都讀[bie]音,比如白菜讀作[bié]菜、白色讀作[bié shě];北方讀作[biě方]、東北讀作[東biě],但“背”仍讀[bei]音,揹包讀作[bēi bāo]。
海陽所人對“白”和 “北”的發音,與今安徽省中部某些地區人們的發音一致,應是源於江淮軍戶移民的方言。
另外在海陽所方言裡,“賊”發[zé]音,如“抓賊”唸作[抓zé],讓人想起關於朱元璋的一則軼事。
據明代王世貞的《朝野異聞錄》記載,朱元璋做皇帝后,有多人因所上的奏表中,帶有“則”字,而被朱元璋誅殺,如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為海門衛作的《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垂憲”而被誅殺;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為都司作《萬壽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而被誅殺;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璟,為按察使撰《賀冬表》中有“儀則天下”而被誅殺。
為皇帝所上的奏表,都經過了字字斟酌,為何惹得朱元璋不快呢?原來是因為在朱元璋老家安徽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賊發則音,朱元璋見到奏表有“則”字,認為是在諷刺他過去當過反賊造反的經歷。
朱元璋出身卑微,內心極度的敏感與多疑,小的時候迫於生計當過和尚,後又參加起義軍造反,所以對“光”、“禿”、“賊”、“寇”等字眼十分忌諱,很多人因奏表中含這些字或其同音字,而被砍了腦袋。
明朝膠東移民的主流是軍戶遷入,並伴隨著民戶的遷出,大批膠東的原住民戶被強遷到山東西部、河北、安徽和山西等地,而外地遷入膠東的民戶極少。可以說當今的膠東方言,是明初以江淮為主體的軍戶移民與當地原住居民融合的基礎上形成的,並隨著闖關東傳播到了關外,最終被歸類定義為膠遼官話。
中國漢語族語言分佈圖
從方言親緣關係上講,當今的膠東方言(膠遼官話)與江淮方言更為接近,而與山東中西部方言則差異顯著。
-
1 #膠東認平均身高全國最高 這又怎麼解釋?難道江淮人比較高的緣故?
-
2 #不止四個所吧,還有海陽的大山所,受大嵩衛節制,寫歷史要全面,對晚輩負責
-
3 #只有當地才能感受得到作者的所寫內容真實。這是我看到最好的寫膠東祖先移民的文章。
-
4 #其實跟煙威話相似度最高的,是河南的中原話,尤其是豫南地區。威海話在山東省內號稱外國語,但在河南人聽來,沒有太大困難。開封人在威海幾年,能學一口流利的威海話,但濰坊人、濟南人在威海一輩子,也學不出流利的威海話,這就是差別。在河南話裡面,尤其是南陽話,跟威海話交流起來,很融洽,很親切。安徽的方言也是複雜的,有的縣市雖在江淮之間,未必講江淮話,江淮話的主要區域在江蘇北部,以連雲港話為代表。煙威話跟連雲港話,幾乎是不能交流的,語音語氣差別非常巨大。徐州雖然也是江蘇的,但徐州講的是中原話,當然了這個中原話跟南陽的中原話差別也是很大。劉邦講的不是江淮話,是中原話,朱元璋講的也不是江淮話,也是中原話。南京雖然緊鄰江淮,緊鄰吳語區,但南京人講的是中原話。
-
5 #煙臺芝罘所城裡在大修~
-
6 #去江蘇溧水發現口音竟然類似煙威地區方言很是奇怪,現在知道了原來是一個體系的方言
-
7 #膠東方言在山東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其他地方的山東人都聽不懂!
-
8 #你的考證只能證明海洋所的方言不同於膠遼官話。膠遼官話,白,北的發音分別為bo,be。
-
9 #我是靖海衛的,我也是偶然發現榮成土話竟然和南京話很像很像
-
10 #達賚湖兩岸,貝爾湖沿岸有好多老家是海陽所的魚工
-
11 #支撐材料太少。不過確有不少相似之處。縣誌記載先祖也是由小云南遷來
-
12 #下功夫了。 但題目太大,不知作者對“膠東方言”與“江淮方言”研究深度?
-
13 #膠東洪武所謂移民其實就是南兵北調,傳雲朱元璋不相信北方人,所以調親信軍衛守邊,明朝人吳斌寫的青州城詩句,生動再現了當時駐紮青州府的兵確實是朱元璋的親軍(羽林軍),當年的青州府轄區山東、遼東、河北三地。徐達是攻佔地盤,守地盤則是吳良、吳禎。明實錄記載吳良鎮守東藩,吳禎收復遼東疆域。二候世家恩封渤海候、江陰侯、靖海侯。
-
14 #魯西南話是中原官話,中原官話包括,河南,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和魯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