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這兩句話道出了人與人交往的一般性的常識,與合得來的人交往,就有說不完的話,心情愉快,喝再多的酒也不覺得醉;合不來,說話都說不到一塊,就無法交往下去。
我們往往與人交往時持這樣的態度,合得來就多來往,合不來就少打交道。其實,這樣的態度應該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孔子的學生子夏。
子夏與人交往的原則:“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他認為,值得交往的人才和他交往,那些不值得交往的人就要拒絕與他交往。
子夏的同學子張對他的交往方法持反對意見,他說:“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他認為,如果自己是一個大賢大德之人,怎麼會容不下不如自己的人呢?如果自己不夠賢能,照子夏的說法,別人就會拒絕與自己交往,哪還由得自己來拒絕別人呢?
因而,他認為子夏的做法不可行,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他認為,作為一個君子要能夠尊敬賢能的人,也要接納那些一般人;嘉許善人,也要體諒那些能力水平不高的人。
尊賢,嘉善。對賢者尊重,讚賞善者,這樣的人值得交往,我們都喜歡選擇這樣人的交往,可以“見賢思齊”,“擇其善者而從之”,與這樣的人交往,學到的是正能量,對於提高自己的學養大有益處。
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與正直的人、誠信的人、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是十分有益的。
容眾。能德才表現一般的人,也能夠接納。世界上大賢人還是少數,芸芸眾生還是大多數,對普通人要交往,畢竟人是生活在群體之中,與群體在一起才能發展,離開了群體,就成了孤家寡人。對於普通人要有包容之心,不能因為才德不出眾就遠離他們,而是應該接納眾人,這是生活與交際的需要。
矜不能。人們往往看不起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對於那些人要懷有同情之心,寬容地看待他們的不足,更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說不定有一天這些人也可能會超越自己。
子張的觀點繼承了孔子“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的思想,寬於待人,不苛求於人,對超過自己的人心懷敬佩,對於不如自己的人心懷同情,善於接納各種各樣的人。
如果用子夏的觀點來理解子張的觀點,就是隻能與賢者、善者交往,不可以與眾人、不能者交往。子夏之所以這樣看問題,是因為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
孔子認為,不結交不如自己的人不是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而是道德水平差的人,也就是損友。與道德水平不好的人結交,長期耳濡目染,會對自己產生不良的影響;主張應該交益友,比自己道德水平高的人,最起碼也要與自己旗鼓相當的人。與這樣的人交往,會使自己見賢思齊,不斷地提升自己,成為一個好人。
子夏雖然很聽老師的話,卻是把孔子的話絕對化了。子夏這個人心胸似不夠寬廣,做事非常的謹慎,常常做不到位。孔子就教導他說:“女(rǔ)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教育他要做做君子那樣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要有大格局,眼界要寬,境界要高。
子夏和子張兩個人都是孔子的高足,兩個人各有聞於孔子,都遵循老師的教誨,對於人與人的交往之道,各有各的看法。
子夏交友的要求比較高,只結交益友,有助於自己培養仁德,然而拒絕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往,過於慎重,正如孔子評價他的“不及”,不如子張胸懷寬廣,容易會出現曲高和寡的問題,有時候很難與人相處。
子張的觀點跟老子的觀點接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意思是對於善良的人,要善待於他;對於不善良的人,也要善待他。
子張的教育我們怎樣去結交人,要多看別人的優點,學習別人的可取之處。為人寬厚,看到比自己強的人要結交,去學習他的優點,向他們看齊,努力提升自己;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也要能接納,要與人為善,包容他們的不足,同情他們,幫助他們成長,成人之美。
朋友是重要的社會關係,人在江湖走,不能沒有朋友。常言說,在家靠親戚,出門靠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路好走,說明了結交朋友的重要性。要結交朋友就要先開啟自己的心胸,以寬容和開放的心態接納各種各樣的人,才能正確地結到交朋友,才能成功地結交更多的朋友。
我讀《論語》之《子張篇》:
【原文】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譯文】子夏的學生向子張請教怎樣與人交往。子張說:“子夏怎麼說?”子夏的學生回答說:“子夏說:‘可以交往的就和他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拒絕他。’”子張說:“這和我所聽到的不一樣!君子尊敬賢人,也能夠容納眾人,稱讚好人,憐憫無能的人。如果我是個很賢明的人,對別人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呢?如果我不賢明,別人將會拒絕我,我怎麼能去拒絕別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