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今天談談我讀完豐子愷的書,瞭解了他的求學和人生經歷後思考的最深的一個問題。其實最近幾個月,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那就是,對一個人來說,不管是在讀書求學階段還是進入社會的工作階段,如果說有一個能力是最重要的,那麼這個能力是什麼?

這個能力就是我今天要談的“自學”的能力。自學是自己閱讀、自己鑽研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多麼稀鬆平常!但卻是我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工作的驗證,再加上今年讀到的多本書的印證之後才恍然大悟的。一個人要想成才,這個“自學能力”至關重要。

為什麼我讀豐子愷的求學經歷的時候特別有感觸?

他在《我的苦學經驗》一文中的這段心理自白對我有醍醐灌頂的效果,他是這樣說的:我也知道入學是幸福的,但我真犯賤,嫌它過於幸福了。自己不費鑽研而袖手聽講,由先生拖長了時日而慢慢地教去,幸福固然幸福了,但求學心切的人怎能耐煩呢?求學的興味怎能不被打斷呢?學一種外國語要拖長許久的時日,我們的人生有幾回可供拖長呢?語言文字,不過是求學問的一種工具,不是學問的本身。學些工具都要拖長許久的時日,此生還來得及研究幾許學問呢,拖長了時日而學外國語,真是俗語所謂 “拉得被頭直,天亮了!” 我固然無福消受入校正式求學的幸福;但因了這個理由,我也不願消受這種幸福,而寧願獨自來用笨功。

你看,豐子愷學外語、藝術和其他任何技能,他對想要達成的目標有強烈的緊迫感,而且他直奔目標而去。要讀英語、日語版的藝術教材和書籍,水平低,讀起來吃力怎麼辦?要先透過語言學習提升自己的外語閱讀能力嗎?不是的,他就直接把要學的書啃下來,在啃的過程中順便學單詞、學語法,他始終牢牢記住自己的目標是求取書中的見解和學問,不是為了學外語而學外語。這個道理不僅適用在學外語上,而且適用在絕大多數的技能和知識學習上。想要學寫作,就直接上手寫;想要學畫畫,就直接上手畫;想要學琴,不管是租是買,重要的是練……而且一定要有強烈的動機和緊迫感。但我們有多少人是反著來的?在準備上浪費時間,在工具上浪費時間,在勤奮的假象下,浪費時間。

說到這裡,我想起前段時間好朋友跟我說她在準備心理學的考試的事,我有些奇怪為什麼要考?她說看到育兒書上的很多說法是矛盾的,想要讀一讀理論書從源頭搞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靜不下心來,因此想用考試逼迫自己用功。一方面我覺得自發學習的動機簡直太好了,我很支援她好好研究研究她疑惑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卻不贊同她用準備考試的方式來這麼做,為什麼? 因為如果你的目的是搞清楚心理學的理論和育兒理論的情況,那麼就應該直接把自己的問題列出來,找相關的書或者課程來看,來直接解除自己的疑惑或者增進自己的理解,而不能用一個和原來的目標南轅北轍的方法幫助自己靜下心來。

因為考試要考的東西和你真正想要了解的東西不是完全重合的,而且很可能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就陷入了勤奮的假象,目標變成了為了透過考試而死記硬背,而捨棄了真正意義上探究理論問題的機會。讀了這麼多年書,考試我們太熟悉,所以我們習慣用這個方式來解決問題,但如果不是立志從事這個行業,必須要考這個證書的情況下,完全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上面。既然已經有了目的,那就直截了當,用我們的研究能力為我們自己的疑惑求解。塔拉《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的求學故事就是這句話最佳的註解:她和兩個哥哥透過自學考上大學,讀到博士,塔拉一路的求學經歷都在解答她自己的困惑,她對家庭、對個人責任、對歷史形成的困惑都是她研究的課題,她整個受教育的過程是她自己一步步探索出來的,是名副其實的,她從自己出發做研究是我讀完這個故事受到的最大沖擊。我也有很多關於這些的疑惑,但是我之前怎麼就不知道我必須依靠自己來探索這些問題呢?我似乎總是在等待別人發現我,給我一個機會,居然不知道我需要的不是任何人給與的機會而是我自己去做我想做的。

如果我讀書的時候能知道學習要向豐子愷先生這樣直達目標,要像塔拉一樣研究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內容,我不會白白浪費那麼多時間,好在醒悟的早,沒有繼續渾渾噩噩去讀研,當時我已經完全明白了自己再讀幾年都是一樣,軀殼一般在大學走個形式,拿個學位,沒有意義,我真的想求學問,從一入學我就有這樣的心,但是非常遺憾,一無所獲,無人點醒,茫然無著。不過幸好,離開校園後尋尋覓覓,雖然浪費了很多時間嘗試,但總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志趣。

無意間讀到原武漢大學校長的一篇演講《大學究竟應該怎麼上》,他文中的觀點在我讀這篇演講之前已經透過自己的求學生活經歷慢慢體悟出來了,能和一位從事教育多年的老校長在這個問題上的想法不謀而合讓我更加確信自己虛度大學四年的感受是真實的,他在這篇演講中提到至關重要的三點,我節選如下,我覺得這3點不止是在大學該如此,而是整個求學階段,就應該這麼做:

一、功夫在書外

大學生們的學習,重要的不是專業,也不是按部就班地隨堂聽講。其實,只有經歷了勤學苦練並且感悟到讀書真諦的人,才能夠體會到讀書的功夫也是在書外,在課堂以外。我的一生就是讀書、教書和寫書,直到老年以後,我才悟出了一個大學生應該怎樣度過大學的四年學習生活,應當達到怎樣的目的。獲得優異的學習成績,獲得合格的畢業文憑,甚至是碩士或博士學位。這些僅僅只是形式上的意義,只是表明一個學習者的學習經歷,並不表明他們獲得了真知灼見,更不代表學習者獲得了智慧,對於他們今後就業創業也不會起到根本的作用。

二、真正覓得自己的志趣。

什麼是志趣?人們的喜愛、興趣和志趣是有高低境界之分的,喜愛是低層次的,興趣又進了一步,而志趣是高境界的。一個人把所學的專業僅僅當作謀生的手段,那是低境界的;如果當作事業去追求,那就進入到中等境界;如果把所從事的事業當作使命去追求,那就進入到了高境界。綜觀古今,凡是學業或事業有成者,都是把學業或事業當作使命去追求。大學教育的不成功,就在於沒有指導學生如何選擇自己的志趣,也沒有引導他們如何把志趣當作使命去追求。大學生是學校的弱勢群體,雖然他們無力改變這種僵化的狀況,但可以改變和掌握自己的命運,那就是透過閱讀和實踐尋覓到自己的志趣,它將使你們受益終身。

三、不要看重課堂學習,要學會自學

首先,不要看重課堂學習,要學會自學,這是決定你們能否成才的關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就指出,自學在任何教育制度下,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綜觀古今的聖賢孔孟、古希臘的七大聖賢、大學問家或學派的創始人,他們大都沒有進過學校,他們的學問都是靠自學而獲得的。如果說,在古代圖書資料匱乏的時代,能夠自學而成才,那麼在資訊時代,獲得資料的途徑更多,也更為便捷,為普遍推行自學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可是,現在的教學制度和教學管理規定,是限制學生自學的。面對著這種束縛,大學生要爭取自己解放自己,把自己從課堂上解放出來。自學是自己閱讀、自己鑽研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一個不愛學習、不會自學、不善於學習的人,是絕對不可能成為傑出的人才的。不要看重分數,要最充分地利用學校的學習資源,如各種實驗室、研究室、博物館、展覽館,各學科的講座,各種各樣的學術社團。一個人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閱讀學校所有的藏書,但是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志趣選擇那些最重要的圖書,這對他們矢志追求自己鍾情的志業是有幫助的。大學中具有真才實學的教授,無疑是學校中最寶貴的資源,如果一個學生不善於拜名師,那無疑是最大的損失。我們向學術名師學什麼呢?這些學者都是學富五車的大師,主要學習他們的學術思想、做學問的方法和嚴謹的學風,而不是具體的知識,也不是求得一個學位。

關於不要看重課堂學習,要自學這一點,今年讀到薩爾曼可汗的《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一書中也提到了作者大學的學習經歷,他也是透過自學發現,課堂學習的時間如果拿來自學,可以修完幾倍的課程。另外他還說:既然我們無法準確地預測現在的學生們在10年或20年後需要什麼樣的知識,那麼比起現在教給他們的知識內容,教會他們自學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無疑更重要。還有一件事比基礎知識重要得多,它同時也是教育最關鍵的任務,即教會孩子們如何學習,激勵他們對學習產生渴望,培養他們的好奇心,鼓勵他們思考,並持續不斷地為他們注入信心,讓他們能夠在人類尚未發掘的領域中自主尋找問題的答案。

我讀《豐子愷家書》,挺想看豐子愷先生如何教育子女,因為他的7個子女個個都找到了自己的志趣,發展的很好,他怎麼對待孩子的學習?

《豐子愷家書》是豐子愷從兒子豐新枚離開家去天津讀大學開始給兒子寫的信,持續了十多年。從孩子入學到後來工作,豐子愷寫給兒子的信裡談到最多的內容是什麼?信裡最多的內容是關心孩子的身體,表達自己和家人對孩子的想念,囑咐生活細節,分享家中的人事、近況和自己旅行、讀書獲得的新知。比如在北京參觀之後,給孩子去信時介紹天壇的迴音壁的構造和原理以及萬里長城的歷史,友人家中發生了化學藥品的事故,詳細介紹事故原因,提醒孩子注意。書信的語言沒有任何居高臨下的話,完全是將孩子當朋友一樣在平等對話。孩子是去上大學,但是信裡很少提到學習和成績的話題,有幾次是孩子自己主動提出想要學習書法和外語,豐子愷去信時候馬上鼓勵孩子的想法,並且給孩子寄去字帖和辭典,此後完全沒有過問孩子學習怎麼樣?寄去的書看了嗎?這樣的問題。在孩子需要幫助時候提供支援,但是要不要學,學成什麼樣是孩子自己來決定的,他好像完全不干涉。到了文革後期,大量的書信就更是將孩子看作自己的知心人一樣交流詩詞和自己的近況了。不過我留意到他的信中提到一個細節,兒子上大學之前的一年因病在家休息,在這期間,他的兒子是在自學。所以,教會孩子自學的能力,讓孩子自主發展自己的志趣,給予孩子完全的愛和關心支援這是我總結的豐子愷的教育之道。

對教育孩子的啟示

以上這麼多人不約而同地談到了“自學”的重要,可以說對我自己和孩子的教育都有很多啟示,在這裡,就說說孩子的教育。

張克群說,教育孩子只有兩件事,自尊心,求知慾。我非常贊同。

這和我今天談到的“自學”話題有什麼關係?關係就是一個人首先要有求知慾,才會想要去學習,如果連自發的求知慾都沒有,那還談什麼自學呢。前段時間嫂子問我是否瞭解程式設計,想給侄子報課程,他說侄子試聽了幾節,拉著去上會聽,不主動,可學可不學的態度。在我看來,這樣的情況就完全不要浪費錢了。自己想學的意願都沒有,能學到什麼呢?如果不能激發一個孩子自我學習的動機,教會他什麼知識,推著他學了什麼東西,都是沒有用的。

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說,我都是為我爸媽學的!因為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有自主權,做什麼、學什麼是被控制的,時間不自由,頭腦也不自由。久而久之,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了。不是自己做決定,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自然對學習也沒有什麼責任感。雖然激發自我學習動機並不比教授具體的知識難,但這一點上身教比言教更重要。我以前疑惑很多孩子在家境一般、父母文化程度低的環境裡也能成才,現在明白過來是因為孩子自發的學習動機被激發出來了的緣故。

既然成才最重要的能力是自學的能力,那麼我要經常問問自己,現在做的這件事是激發他的求知慾,支援他發展自己的興趣,幫他建立自主自學的能力,還是在打擊他的積極性,剝奪他的自主時間,減弱甚至完全令他放棄自我管理能力?

為什麼自尊心也很重要?因為自尊心受到維護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也更願意嘗試和努力;長期受到打擊的孩子,沒有了自信,自我評價降低,內心很難產生積極進取的主觀態度。

一個人想要自學離不開自發產生的求知慾和從小被父母維護逐漸養成的自尊心。所以,我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麼?用愛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儘可能地把自主權交給孩子,讓孩子早早就明白和感受到自主不僅是權利也是責任,求知是快樂的事,自學是開始學習和探究一切問題的最高效的途徑。

17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沙漠出土千年古屍“珍貴服飾堪稱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