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遺址出土一塊編號為76VM4的嵌綠松石銅飾牌(如下圖),它位於墓主胸部偏左處。這塊銅飾牌的正確解讀,能毀掉人們的“夏都”信仰。
讀書要按照順序來讀(如現在的書閱讀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看圖同樣要掌握正確的方向,特別是古人所作之“圖”,“正”著看跟“倒”著看,結果可能天差地別。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這塊銅飾牌,多數人是按上圖所示的方向看,實際上它應該“倒”著看,才能看出些“名堂”:
【銅牌紋飾解析】
該銅牌是鳥獸結合的紋飾,可拆分成如上左、右兩圖:
(1)鳥圖——貓頭鷹
左圖為貓頭鷹,頭上著“王冠”(冠即官、管人),下方披“羽紋”(即玄鳥標誌)。殷墟五號遺址出土的玄鳥身上即刻此紋。(殷商時期的宗教信仰/祖先崇拜,在殷墟五號遺址上得到全面的展現和詮釋,詳情見已釋出的文章)
最妙的還屬鷹嘴,看“反”了就以為它是裂紋而被忽略,看“對”了方知其乃“神來之筆”,妙趣橫生,笑死人了!
鷹身上帶有“王”徽標誌。“王”徽是王國的標誌,它代表的是王權,而貓頭鷹是殷(鷹)商王朝的鳥圖騰形象。
如今,二里頭遺址出現一隻具有殷商王權代表的貓頭鷹,這就意味著任何人哪怕他再權威,也不能把二里頭遺址的年代還原成“夏代”了,因為——
“夏朝”在前,“殷商”在後,後人可以留存前人的遺物,但前人絕對不會擁有後人的器物(即無法實現“穿越”)。
(2)獸圖——夔龍(即貘,亦稱“一足獸”)
貘體型似豬,有可以伸縮的短鼻,它屬“奇蹄類”,即前肢有4趾,後肢只有3趾,古人把這種特徵,當成神奇的、特殊的異象,謂其“一足”(或“一丁”),即後肢比前肢少一足(丁),故貘獸也被稱為“一足獸”。
貘也是帝嚳的獸圖騰形象,古代亦稱其為“夔龍”。殷墟五號宗廟遺址出土有貘的器物和銘文(如下圖)。
綜上所述,該銅牌鳥獸組合紋飾,至少能否定二里頭遺址“夏代”、“夏都”說。
【知識擴充套件】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鳥獸組合圖,其中有兩小塊類似“鱗片”的特殊紋飾,它具有兩種不同意義:一種作為玄鳥“羽紋”,另一種作為“一足紋”。
(1)玄鳥“羽紋”的由來與演化
玄鳥即魚鷹(鸕鷀),帝嚳以魚鷹為其鳥圖騰,而魚鷹的肩羽和大覆羽,肉眼可見呈“鱗片”狀,古人以這樣的“特徵”來作為魚鷹的代表方式之一。
殷墟五號遺址出土的魚鷹立體雕塑,目的就是為了表明它是魚鷹,所以其“鱗片”狀的羽紋就一片片的都給整了出來。但很多時候,當器物(紋飾/圖案)主要表現的物件不是玄鳥,但又涉及玄鳥時,就會改用一兩片“羽紋”作代表。這就是二里頭鳥圖之兩片“羽紋”的成因。
(2)“一足獸”與“一足紋”的由來及演化
鳥圖的“鱗片”狀紋,也有點類似於英文大寫字母“D”,當它作為獸圖紋飾時,當理解成貘的“一足”。
貘前肢4趾,後肢3趾,古人就認為是後肢少了一趾,少一趾也被說成少“一足”,或者說少了“一丁(點)”,這就是古人口中“一足”、“一丁”和貘獸為“一足獸”的由來。
製作貘圖時,少了一丁點(一足/一趾)怎麼辦?如何表達這一特徵呢?
既然少,那就給它的後肢補上一丁點唄。
“一足(一丁/一趾)”要做成什麼樣?
還有一種方式,是直接用文字“丁”來代替,這就是殷墟五號遺址出土銘文裡貘圖帶“丁”的由來。
很多時候,對遺蹟、遺物、銘文的解析,我只說結果,起因和過程沒說,是因為累積、傳承、演變了數千年的文明,其種種因緣和經過,豈能“一時半會”,用“三言兩語”就講清楚、說明白?
這就造成那些只看當篇文章不明所以,和少數知識有限的人,以為是我或猜的或臆測,還有一些人認為我所說的不可證(即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其實不然,我“所知、所言”,並非“不能”證,而是“未能”證,要一一落實,對我來說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連刊文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