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
【譯文】認識別人的人有智慧,瞭解自己的人才算明智。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戰勝自己的人才算堅強。知道滿足的人能夠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
【探究內涵】如何理解“知人者與自知者”“勝人者與自勝者”為什麼說自知者、自勝者境界更高?
“知人者”,只是瞭解別人,瞭解外物,是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所以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瞭解別人也瞭解自己內心,這是心靈之明,是明於道。
自知者能透過外事外物能反省自身,清醒地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並能把握自己,從而體察到生命本質,所以內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智慧也更高明。
“勝人者”,憑藉的是自我外在的力量,這種依靠武力戰勝別人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有力量。
而“自勝者”,憑藉的是內在的堅強意志。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他能夠時時反省自己,剋制慾望,摒除雜念,戰勝偏見。這種真正能夠把控自己的人,才能達到無所不容、物我兩忘的境界,才稱得上是強者。
【探究內涵】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兩句話與上文的聯絡?
這一章雖然只有四句話,而且每句話的字面意思都不難理解,但它們之間存在怎樣的邏輯關係,歷來說法不一。這裡我們採用中華書局版本的觀點,幫助同學們理解意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為一組,強調人慾知人,必先自知,人慾勝人,必先自勝,故以“自知”“自勝”為立身之本。如果對已經達到的境界(自知、自勝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稱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強勁奮進才稱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長久;但強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與道同在,才稱得上“壽”,即不朽(參見饒尚寬譯註《老子》,中華書局年2006版;朱謙之撰《老子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版)。
(1)知足者富——在老子看來,真正的富有並不是滿足於現狀,也不是滿足於物質匱乏,而是對自知、自勝的程度達到一定的境界而感到滿足,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其所”,就是不失其“自知”“自勝”的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長久。
如果把“知足者富”解釋為“知足常樂”,或者理解為對物質生活不做過多要求,就是富有了。這與老子所闡釋的思想大相徑庭,老子所說的“知足者富”與我們通常所說的“知足常樂”有很大的不同。
(2)強行者有志——強行者自知自勝,並能夠努力奮進,順應天道,與道合為一體,求道不息,這樣的人身體雖然消失,但他所傳承的道仍然存在,才稱得上長壽不朽。
如果把“強行者有志”簡單理解成發憤圖強,克服困難,才算有志氣。把“死而不亡者壽”簡單比附為“有的人死了,但還活在人民心中”,這就脫離了語境,與老子的主張完全不同,同學們需要注意辨析。
【理解章旨】本章還是講個人的修養。人生存於社會,要經常面對他人,也要時刻面對自己。既要了解別人,也要認識自己。這樣才能處理好自己同他人的關係。在老子看來,知人、勝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勝更加重要。
老子透過知人與自知,勝人與自勝,知足與強行,不失其所與死而不亡,兩兩相對,比較辨析,告訴人們:人生唯有自知,自勝,自強,才能實現天地之志,與世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