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回回三大行:珠寶、飯館 、宰牛羊”。珠寶業是回族經營的一個傳統專案。回族以愛寶、鑑寶、經營珠寶業著稱,民間流傳著“精明回回”、“回回識寶”和“回回會憋寶”等說法。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具有重視商業和尊崇商人的價值觀,積累了經商的本領和經驗,形成了許多世代傳承的經商傳統。
早在唐朝,有許多回回先民來到揚州、長安等地,從事以珠寶為主的生意。長安城內有專門為這些人設立的“西市”,街上有他們開辦的珠寶店、藥鋪等,被稱為“胡店”。這些胡店、胡邸專售寶石、象牙、琉璃、珍珠等貨物,其中大多數都是珠寶。他們開珠寶店,熟悉珠寶,識別珠寶,善於做珠寶生意。《嶺外代答》載:“諸蕃國之盛多寶貨者,莫如大食國。”
在民間也流傳很多回回識寶的故事,唐人筆記當中也記載了不少這方面的故事。如張讀的《宣寶誌》記載:嚴生拾到一個珠子後認為是“彈珠”,置於箱中,但在一次遊長安時遇到一胡人,胡人說:“你包裹裡有寶貝兒,我想看看”,並以30萬為價,說此彈珠是西國的清水珠,“若置於濁水,冷然洞徹”。可見胡人的識寶能力。
裴硎的《崔煒傳》載:崔煒到胡店,打算用所得的明珠換錢。有一老胡人用10萬緡來換這個珠子。崔煒問胡人:“你怎麼判斷出這是寶貝?”。胡人回答道:“這是大食國寶陽燧珠,當初漢代的趙佗派人梯山航海,盜得此寶,已經上千年了。我國有能算命的,算到今年寶貝會出現,故派遣我來此尋寶,果然重獲此寶。”胡人把明珠好好的清洗了一遍,明珠在夜裡大放光芒,果然是國寶。由此可見大食珠寶商人之豪爽闊綽。
宋朝,廣州、明州(寧波)、杭州、泉州准許大食等商人前來中國交易,商人以珊瑚、琥珀、珠琲、瑪瑙、玳瑁、水晶等物來交易,特別是像犀珠玉寶物,每年進來很多。宋廷南遷臨安(杭州)後,泉州遠離宋金戰場,故稱為南宋重要的海上門戶,回回穆斯林商人競相雲集泉州。泉州港內風檣鱗集,雲帆遮天。城之南關珠寶奇珍,琳琅滿目。回回鉅商蒲亞里,一個人在同一時期進奉大象牙209株、大犀35株,每株象牙都在五七十斤以上。
元代有許多回回鉅商經營香料、珠寶、金銀器皿和藥材,一些回回商人還擅長海上貿易,其足跡達亞非十數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回回商人交納的稅款在元世祖時期的財政收入中佔重要比例,為“軍國之所資”。元貞年間,有一回回商人奉珍寶進售,名曰“押忽大珠”,售價高達60萬錠。《元史》也記載:“回回勃克(Bek)、馬合謀沙(Mehmoud Shah)等獻大珠,邀價數萬錠”,“回回以寶玉鬻於官”。泉州佛蓮就擁有海舶80艘,“見在珍珠一百三十石”,由此可知元代回回商人資本之雄厚。
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中回回高手尹克西,效力於忽必烈,外貌高鼻深目,曲發黃須,身上穿的卻是漢服,頸懸明珠,腕帶玉鐲,珠光寶氣。他是回回大賈,專精珠寶,他祖孫三代在汴梁、長安、太原等地販賣珠寶,所以才取了箇中國姓名叫作尹克西。
這時,“回回石頭”成為西域珠寶的稱呼。“回回石頭”最早出現於元末人陶宗儀撰寫的《南村輟耕錄》,指回回人於各地經銷的,產於西域的各種、各色、各樣的寶石。回回石頭用途有兩方面:觀賞性和藥用性質。藥用價值的回回石頭在《本草綱目》和《回回藥方》等著作中都有記載。紅寶石、紅瑪瑙、紅石榴石等紅色的珠寶來自巴達赫尚省,綠松石、祖母綠(zumrd)來自尼沙布林等地區。綠松石又稱回回甸子。
綠松石
祖母綠
由於回回善於識寶,又善於經營珠寶,所以在明代就獲得了“識寶回回”的榮稱。不少回族居住在沿海各大城市和港口,擅水陸利,善於鑑識珠寶,每次出去做生意,總是廉價買回珍寶奇玉,在回族群眾當中流傳著許多“回回識寶”的故事。
如有一個《小寶》的故事,講在弘治年間有一個老回回入貢,路過山西正飢渴時,恰巧碰到一些老百姓在一個泉邊打水,這個老回回低頭喝了一肚子水,喝完看了看,提出要買這個泉子。老百姓故意捉弄他說,“這泉給千金才賣”,老回回馬上從內衣坎肩裡掏出千金來。這些老百姓一看這麼多錢忙說:“我們是跟你開玩笑,泉子賣給你你怎麼帶走呀?!”老回回很生氣,把官司打到知縣,知縣又加價,老回回還是出錢,最後知縣也不敢做主了,向州官彙報,州官一聽又加價,老回回還是要,最後州官沒辦法,只好賣給他了。老回回買來泉後,拿斧鑿順著流泉水的洞穴,一直找到泉源,原來是一塊石頭,泉水從石頭中而出。老回回把石頭搬出來準備帶回去,一些圍觀的守令問:“這是什麼東西?”老回回說:“天下最要緊的是水火兩寶,火寶容易得到,而水寶很難尋到,這就是水寶,有了它,就有了用之不竭的水。”說完就把石頭揹走了。
到了清代,回族不僅經營珠寶,而且還經營文物、古玩、字畫等,事實上回民在元以後歷代朝廷定都的地方,都經營珠寶業,供宮廷和上層有錢人購買,居住在北京城裡牛街和花市的回回就專門經營“金珠”、“玉器”、“古玩”。北京的珠寶玉器行,一直被回回所壟斷。我們回族作家霍達在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中生動地描繪了老北京回族玉器商人含辛茹苦的經商曆程,是回族商人在舊中國古董玉器行業拼搏奮鬥的縮影。作為一支生力軍,回族商人曾在古玩玉器業界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期,北京有回民經營的“玉器鋪151戶,玉器作坊15家,青山居玉器市98家。從業人員約二千人,其中回民佔70%。以上。著名的回族珠寶玉器古玩商號有餘寶齋、文寶齋、榮興齋等。
天津回族商人在天津北門裡、東門外、估衣街等處開設了一大批珠寶玉器古玩店。其中名氣較大的有從潤田父子開設的大吉山房古玩店、潤古齋古玩店,馮海川、沙雨時開設的德興齋古玩店、怡古齋古玩店,沙煥文開設的純明山房,白德泉兄弟開設的聯恩號,安慶祥經營的效珍齋,丁秉衡開設的聚珍厚,張崇福開設的福聚成,馬兆彬開設的新月,張崇歧、張德忠開設的義祥號等。
國建都南京後,南京珠寶業開始興旺,貢院西街的珠玉店,達官顯貴來來往往,門庭若市。在中央商場內也有了珠玉業,一家最大的珠金店就是北京回民常子春開設的;另一家命名為“中央首飾商店”的是回民改氏開設的。南京的侯家三兵還開設了珠寶交易公所--珠寶匯市。這些商號、店鋪大都生意興隆,名氣頗大。
在同一時期,上海的珠寶業也非常興旺,有珍珠玉器,還有古玩、字畫等,這些店鋪都在城市最繁華的地段,而且都由回回所壟斷。1871年後上海出現了第一家回民開設的古玩店“天寶齋”,其他城市如蘇州、西安等,也都有一些首飾店。所有回回開設的金銀珠寶店利潤都很高,俗有“三天不開張,開張吃三年”之說。店鋪主要有古玩市場、天寶齋、金才記、馬長記、松茂閣、誠昌祥、國際首飾店、中央首飾店、麗昌首飾店等。現在揚州從事珠寶生意的回民佔的比例較大,俗稱“鬻寶回子”。
其中頗有影響的字號有南京的迪華齋、榮寶齋,揚州的峻古齋、古善記,蘇州的楊鴻源、王復興,鎮江的半古齋,青島的文和古玩店等。
華中回族珠寶玉器古玩業主要集中在武漢,著名珠寶玉器古玩商號有萬金齋、伍雲記、錢雲記等。
西南經營珠寶玉器古玩生意的回族商人和商號以雲南最為突出。雲南因鄰近盛產玉石的緬甸,回族中專做玉石生意的人較多,經營規模也較大。雲南各地回族所創辦的珠寶玉器古玩商號中,規模較大的有大興公司。20世紀30年代,雲南騰衝回族富商朱靜亭在昆明創設大興公司。後不斷擴大經營,於下關、保山、騰衝、長沙、上海、香港、緬甸等地設立分店,並在緬甸密芝那玉石產地勐哄開設玉石加工廠。另外,回族經營的興順和、永義昌等大商號也曾一度兼營玉石生意。
回回珠寶玉石商人在經營活動中很重視發揮群體力量。由於古玩玉器價值不菲,不管是原材料採購、收購古玩玉器、作坊加工雕琢,還是現貨交易,動輒成千上萬,絕對安全是極為重要的先決條件。那時候,要想進入一般行業學徒,只要一兩家普通“軟鋪保”即可。但如果想進入古玩玉器行,兩姓旁人就非要遞交兩家以上殷實店鋪出具的“硬鋪保”不可。回族親緣關係盤根錯節,世代信仰伊斯蘭教,居住大分散小集中,加之“回回纏頭親”,不少人沾親帶故,是“環套環”的親戚,甚至世世代代相知相識,彼此瞭解,可信度也相對較高,可以放心讓其參與做生意或學手藝。各店鋪之間以民族信仰為紐帶,彼此團結在一起,增強相互間的瞭解,透過講相與、講幫靠、“相親相助”,協調商號間的關係,消除人際間的不和。他們以同業公所、清真寺、茶館為聯絡、計議之所,結成一種鬆散的、自發的“同舟共濟”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