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第六種:絕對的自卑。早期人生階段就是極度的人物兩缺,甚至可以說是人物兩絕,尤其是在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的地區,也就是自身和外界對比感受越強烈越是如此。這種性格估計早就為了生存而離家出走去拼搏世界了吧,但這也可能是他們在正常社會狀態下最合適的出路,用一種非正常的方式保持著和社會的互動。既然早期生活是人物兩絕的絕境,那還不如跳過早期生活放手一搏,當然進入社會的前提是起碼也得有一定的年齡基礎。除此之外也確實是想不出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他們與社會能夠保持溝通和交往,而脫離社會的人物兩絕,那對性格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其後果不僅只是自卑,有可能還會因為封閉缺少交流而激發人類原始的野性。或者更好的方式就是其他資源介入托養?這樣雖然不是家庭,因此人物兩缺應該是比較必然的可能,但是也總比兩絕要好上百倍。要知道人類畢竟是個社會性動物,從眾的精神需求使得在正常情況下完全脫離社會是不可能生存的。即便是留在城市人群裡面,存在於社會卻沒有存在於社會交往的後果也是城市裡的野人(要分清脫離社會交往和不善於社會交往的區別),他們對社會幾乎不會有任何正面作用,對社會沒有用反過來對自己也就沒有用。

所以只要不是在戰爭動亂時代,可以客觀的製造出無數非理性變化的情況下,這類性格的主動性社會價值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確實是無奈的悲哀,但這就是老子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現實。他們即便是沒有走入社會,也是極度的極端,其實這就是已經被壓制到底線的苟活。不要說什麼對比失敗,全面落後,他們甚至都拿不出可以對比的東西,所以也就不再需要進入社會來進一步定型裁決(只有條件差不太多的時候才存在著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差距過大時那隻能叫跟隨和追趕,也就是為了防止自我失敗的持續擴大,當然這也有道德與不道德的“追和擋”的兩種行為選擇。但是當追隨的可能也不存在的時候那就只有放棄,任由二者的差距自由擴大,我們要說理性的行為可以放棄,感性的精神卻難以放棄,競爭和追求的虛榮畢竟是每個人都存在的本性。這就會產生前面“社交篇”裡面講到的那種精神對於自我的自卑,精神需要報復自我的一切來宣洩,自我也需要報復自我價值觀的一切來發洩,行為更需要報復客觀環境的一切來釋放自我精神感受的壓力。簡單地說就是自我厭惡自己,也厭惡約束自己的規範,所以一有機會就要破壞自己所能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一切)。這樣除了前面講過的第三種常見的自卑的所有性格問題之外,他們對世界和世人甚至親人的怨恨都極大,甚至能達到仇恨的地步。平時雖然畏縮於生存,但是隻要稍有刺激或者蠱惑就必然的會去掙扎和發洩,因為對其個人的生存安全而言,他們在社會上基本也沒有後退的餘地,對安全的需求和對釋放自我精神壓力的需求二者一拍即合,所以即便是可能的甚至只是臆想的威脅也一樣不能容忍。這也就是常說的反社會性格,或者輕一點的叫叛逆性格,他們不完全是缺乏人情緩衝的野性的原始性格,更多的就是想要否定一切,在潛意識中要求包括自我在內的,世界的一切全部都被破壞歸零,重新開啟另外一個人生和社會的偶然。

他們和常見的青春期叛逆在事實和烈度上不同,但是在性質上卻有相似之處。青春期叛逆從表面上看,是屬於在擁有自主思想之後初步嘗試對權威的挑戰(好像這就是主流的解釋吧),但是就性質而言則算是一場小規模的自下而上的家庭革命。“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在這裡同樣好用,我認為仔細觀察之後應該就會發現,平時越有話語權的孩子就越不存在叛逆這個問題,而且話語權過強的話甚至就應該出現反叛逆,也就是家長會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原因當然是家長越來越不能滿足孩子水漲船高的持續要求)。反過來說話語權被壓制的越厲害的孩子其叛逆行為也就越明顯,但是被壓制的過於厲害的話就變成了極端的自卑,那就不敢或者無力直接叛逆,而要改成等待機會報復了,平時則同樣的畏縮和苟且(順從的偽裝,這時候甚至就開始走向了這裡兩絕的自卑性格)。我們講話語權又代表著什麼?往前推論則代表自主的思想,往後推演則代表自由的行為。所以沒有話語權也就意味著既沒有思想自主,也沒有行為自由。

現在我們就可以理解叛逆為什麼會出現在青春期?

首先,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的自尊也開始增長,所以再難以保持繼續退讓。

其次,同時與父母之間的矛盾也開始增長,舊有的矛盾還未能解決,卻又會增添很多新產生的矛盾。

再次,隨著自己的年齡和力量的增長,逐漸對自己擁有對抗的力量產生了自信,也就開始有了嘗試叛逆的慾望。

最後,隨著自我認知的增長,自己的懷疑論也在增長,從以前的全聽全信到現在越發的懷疑都是另有目的。

這樣在這個時期必然也就會產生叛逆的思想和行為。因此從本質上說青春期叛逆就是自卑的孩子初步反抗被操縱和控制的嘗試(要理解這和權威不是一個概念,權威只是一種象徵,而操控卻是一種行為),而我們現在講的這種極端的自卑因為其自身徹底的無所憑仗,所以在精神和行為上,也同樣的體現了自我的一切都被社會在無形中操控和控制的無奈和不自由。現在我想能看出二者的相似之處了吧,都是在掌握了一定力量的前提下對於無退路的反擊和操控的報復。

我相信人物兩絕的極端自卑的性格,之所以會出現社會性叛逆的行為也是同樣的理論,因此他們大多會出現在青壯年階段,也就是力量的上升期。中年以後就會慢慢變得得過且過,不過道理都是一樣,這只是因為力量和精力衰弱後的不能即時反擊而已,甚至連報復也開始變得有心無力。只不過青春期叛逆一般只是被壓制在部分思想上,並由此延伸到一定的行為,基本不會包含過多的物質問題,也就很少能夠上升到自卑絕望的地步。而且他們也只是初步嘗試,無論壓制還是反抗,畢竟都是自家人也會有所剋制(當然一旦失控就是現在講述的問題)。而在社會上雖然不一定會有特定針對性的壓制,但他們卻是在精神,物質,行為上全方位的受困,社會交往那是可想而知的冷酷和現實,所以只要出現點火花就將點燃隱藏著的最後一搏。要說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青春期叛逆主要是因為自尊的成長而不能退讓,所以更多的是體現在精神上;而絕對的自卑卻是因為更真實的現實客觀生存條件而無法退讓,雖然也是作用於精神,但更多的卻是從物質的體現開始。

17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論語之實踐應用】(十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