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的長處好處],怕的是自己不瞭解別人〔的好歹〕。”

――原典出處《論語·學而篇·第十六章》

實踐與應用

這一章主要論述了識人和被人認可的問題。

毋庸置疑,別人不瞭解我,說明我還不夠強大;我不瞭解別人,還是證明我的知識和能力不夠博大。只有自己學識淵博,經驗豐富且智慧超群,才能夠擁有“知人識人”之本領;才能夠得到他人之認可和尊重。

一、知人先知己

任何時候都要知道自己是誰?首先要“角色定位”,角色就是人格,角色弄錯了,一切都會錯的。

然角色又會隨著時間、地點、人物等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在上級領導面前是下級,到了屬下面前又成了領導;

在父母面前是兒女,到了兒女面前又成了父母。

倘若到了上級面前還裝領導,你就會面臨下崗的危險;

反之,在下級面前該有尊嚴的時候,還樹不起威信你就會喪失權威。

所以,要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及時的角色轉變,任何一個角色都有“角色之道”,只有依道而行,才能夠少犯錯誤多有成功。然“角色之道”又是一門大學問,要長到老學到老,需要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感悟。

二、知人須有術

識人用人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不可或缺的事項。更是管理者必須具備的能力。古聖先賢根據以往的經驗和親身經歷,總結出了諸多識人觀人之方法:

有根據人的長相及神態去了解一個人的“形貌觀人法”;

有根據人的行為處事觀察人的“細節觀人法”;

有根據一個人結交的朋友去考察一個人的“交友觀人法”;

還有根據一個人所犯錯誤識人觀人的“觀過識人法”等等。

1、細節觀人法

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意思是說:“瞭解一個人,要看他言行的動機,要觀察他採取的方法,要考察他安心於做什麼?人怎麼能隱瞞得住呢?”

看一個人平時的言談舉止,看其崇尚什麼,?反對什麼?有什麼愛好和習慣?就可以基本上了解其價值取向了。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舉止可以顯示出其

是以:聽其言,觀其行,察其色,人之高下智愚皆顯露無疑矣。

2、交友觀人法

“不識其人觀其友,不識其父觀其子,不識其君觀其所使”。

看一個人平時都交往什麼人?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什麼樣的人交什麼樣的友。不是同類是不會處在一塊兒的。

通常情況下,孩子受父母影響最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無形之中父子就會有很多相同的優點或缺點。

人是同類相吸引,有什麼樣的領導,就會有什麼樣的屬下,大多數領導者都是使用自己喜歡的人。更有諂媚取寵之人,靠投主上之所好,換取主上之歡心而投機鑽營。“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就是這個意思。

3、觀過識人法

孔子說:“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意思是說:“人們所犯的錯誤,同他那一類人一樣,觀察一個人犯什麼錯誤,就知道他屬於哪一類人了”。

此觀人法是謂“觀過識人法”。通常情況下,任何一個人都不願犯錯誤,什麼可以偽裝,但錯誤不能偽裝,有些壞習慣、壞性格怎麼都去不掉。所以說,你只要看他犯什麼錯誤,就可以瞭解他是什麼樣的人。

網路圖片

綜上所述

知己識人乃人生第一要務。

正如曾國藩先生所言:“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可見識人知人何等的重要。

然知人識人是一門大學問,由於人

識人先識己。知道自己的優點缺點,揚長避短,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角色定位”,而後,根據自己所交往的物件,作出正確的抉擇。

只有對自己

3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劉長卿:唐代最冤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