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無顯赫家世,士人中的"草根",考了12年才考上進士。但中進士的同時,安史之亂也發生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就被同僚誣陷貪汙,關進監獄。雖然查無實據,卻被貶偏遠嶺南,歷時九年,朝廷也不給一個交代。
他按章辦事,抵制上司截留公款,再次被誣貪汙。貪汙證據荒唐可笑,雖然他被認定無罪,卻仍然被貶官,長達七年之久。
他大半輩子頂著貪汙的罪名,直到55歲突然開掛,被擢為隨州刺史,卻又趕上李希烈叛亂,把他換掉了。
他就是劉長卿,唐代最冤的詩人。
"草根"士人,"十年未稱平生意"劉長卿(726-790),字文房,出身詩書門第,無顯赫家世,亦非神童,可以算士人中的"草根"。天寶四載(743),17歲的劉長卿通過了秋闈,準備明年參加春闈,也就是禮部舉行的進士試。他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認為自己有才華,必定會被選中。然而,"十年未稱平生意,好得辛勤謾讀書。"劉長卿數次到京城應考,盡皆名落孫山。因為應考經驗豐富,可以算是眾多舉子裡的"前輩",而且學識不凡,熱心勇敢,為眾舉子所折服,劉長卿被推舉為"朋頭",意思是朋黨的首領。這可不算是一個好的稱號,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超齡留級生"。
劉長卿知道自己屢屢落第的主要原因在於自己沒有顯赫的家世,祖父劉慶僅僅做到一個考功郎中的官職,從五品上,父親更是沒有官爵。他心裡頗有悲怨不平之氣,但也明白社會現實就是如此,不得不低下頭,去行干謁之事。他給當時的河南府尹裴敦複寫《小鳥篇•上裴尹》,在詩裡以小鳥自喻,表達自己的酸楚,希望得到提攜,自己會終身追隨,以報知遇之恩。可惜裴敦復並沒有看到這首詩,或者看了也未加理會。
天寶十四年(755),經過十二年的努力,劉長卿終於進士登第。所謂十年磨一劍,劉長卿這劍磨得更長更久。然而,恰在此時,安史之亂爆發了,皇帝都帶著楊貴妃逃命去了,無可奈何的劉長卿只好跑到江南躲避戰火。
一次被誣,貶官南巴縣尉幾經輾轉,劉長卿覓得一個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尉的工作。劉縣尉管理能力不錯,"能使綱不紊,吏不欺"。但劉縣尉"直道"為官,也就是堅持正直的作風,經常對上司翻白眼,對下級嚴格管理。上司不舒服,同僚不高興,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舒舒服服地當官?劉長卿時常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比如這首《聽彈琴》:"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琴是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七根琴絃上發出清脆激越的聲音,好似風撼松林。到了唐代,音樂發生變革,公眾的欣賞趣味變了,"燕樂"成為一代新聲,樂器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畢竟成了"古調",已經沒有幾個人能夠欣賞。劉長卿自己喜愛古琴,在人們眼裡卻成了異類。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
不久,一個同僚告了劉長卿的黑狀,說他貪汙公款。一個封建社會的官僚,哪個不沾點公家的便宜?只不過"民不舉,官不究"。現在有人指證,司法部門想當然地認為劉長卿肯定有事,也不進行調查,就把他關進了長洲監獄。劉長卿憤懣悲屈,夜裡聽到長洲軍士吹奏關山月,作《罪所留系每夜聞長洲軍笛聲》:"白日浮雲閉不開,黃沙誰問冶長猜。只憐橫笛關山月,知處愁人夜夜來。"說君子被小人矇蔽,自己入獄是被冤枉的,可惜反射回來的只是監獄鐵門的冷冷回聲。
至德二載(757)十月,郭子儀率軍收復東都洛陽,唐肅宗還京長安,宣佈大赦天下。幸運的劉長卿只被關了幾個月,就獲釋出獄。年末,他得到蘇州刺史李希言的提拔,任長洲縣尉攝海鹽縣令。但誣衊他的人並沒有放過他,提出重新審理此案,劉長卿再次被捕入獄。
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御史們查不到實據,卻寧可信其有,將他貶為九品的潘州南巴縣(今廣東省電白縣)尉。可見"莫須有"的罪名並不是秦檜的發明,早在南宋之前三百年就有了。
當時的南巴是蠻荒之地,條件艱苦,貶謫南巴,無異於流放。劉長卿感到冤死了,作《赴南巴書情寄故人》:"南過三湘去,巴人此路偏。謫居秋瘴裡,歸處夕陽邊。直道天何在,愁容鏡亦憐。裁書欲誰訴,無淚可潸然。"我冤啊!我堅持走"直道",卻被貶謫到瘴癧之地,天理何在?我愁啊,連鏡子都覺得我可憐!我沒處可說,欲哭無淚。
九年冤案,等不來一個交代上元元年(760)春,劉長卿離開長洲,去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待命。走到餘幹(今江西省餘干縣)時,遇到了從夜郎返回的李白。二人把酒共盞,卻悲歡各異。一個是悠遊四海,一個是貶謫赴任;一個帶著如花美眷宗夫人,一個形單影隻愁雲慘淡。從名氣和資歷上看,劉長卿對李白只有恭敬的份兒,但李白是個很隨和甚至隨便的人,所以劉長卿以調侃的口吻,作《將赴南巴至餘幹別李十二》:"江上花催問禮人,鄱陽鶯報越鄉春。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李白啊,酒喝得差不多了吧?你夫人在江上大聲叫你上船呢。我們在此地握手分別吧,唉,江邊的萬里青山送我去貶謫地,你卻由花一樣的夫人陪著回鄱陽湖的家去了。
劉長卿接到了"重推"的詔令,也就意味著朝廷可能要重用他。在等待重推的過程中,他還回了一趟蘇州。但等來的結果令他失望,他在《重推後卻赴嶺外待進止寄元侍郎》一詩裡寫道:"卻訪巴人路,難期國士恩。白雲從出岫,黃葉已辭根。大造功何薄,長年氣尚冤。空令數行淚,來往落湘沅。"大意是不必指望皇恩浩蕩了,我還是往湘沅一帶走吧。
劉長卿畫像
一年後,劉長卿遇赦量移,回到長洲。所謂量移,就是給獲得赦免的人一個相對不那麼偏僻的地方,安排一個平級官職。當時,江淮以南剛剛經歷了劉展之亂,長洲一帶變得破敗蕭條,與劉長卿的戴罪之身倒是吻合。經歷了希望與失望的反覆揉搓,劉長卿的心情逐漸趨向淡泊,他在《送靈澈上人》一詩裡寫道:"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這是他送詩僧靈澈回潤州竹林寺時寫的一首贈別詩,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
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大曆二年(767),劉長卿被調回京,他的案子也就不了了之。歷時九年,朝廷也沒有給劉長卿一個交代。
二次被誣,貶官睦州司馬安史之亂以後,唐代宗置鹽鐵轉運使。這一官職直接為皇帝斂財,且有監督地方之責,有利於中央,不利於地方,因而節度使、觀察使等等就想方設法給鹽鐵轉運使製造障礙,甚至排擠和誣陷他們。
唐代宗畫像
大曆八年(773),朝廷任命劉長卿為鄂嶽轉運留後兼檢校祠部員外郎,同時任命吳仲孺為鄂嶽觀察使,作為鄂、嶽、蘄、黃、安、申等州的行政和軍事長官。這個吳仲孺來頭不小,是再造大唐的功臣郭子儀的二女婿,卻毫無郭家光明磊落的家風,氣量狹小,處處為自己考慮。偏偏劉長卿脾性不改,仍然"直道"而行。他也不是不知道"直道"而行的後果,曾經在《負謫後登幹越亭作》一詩裡總結說:"獨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但是這個總結肯定沒有觸及靈魂,在吳仲孺想要截留送往京師的錢糧時,劉長卿堅決地頂住了。
得罪了小人,後果很嚴重。吳仲孺報復起來心狠手辣,他一查劉長卿的底細,哇,這傢伙曾經犯過貪汙公款的案子!這可是一個值得用的汙點,於是舉報劉長卿,說他貪汙公款20萬緡,並且捏造了許多證據。當時,郭子儀正在組織大閱兵,做進攻吐蕃的準備,皇帝對郭家的人自然格外照顧,就批准御史臺查勘此案。
唐代名將郭子儀
御史苗丕接手了這個案子。劉長卿是不幸的,再次被人構陷;劉長卿又是幸運的,碰到了苗丕來查案。一來苗丕為人比較正直,二來苗丕他爸當過宰相,還算有一定勢力。苗丕一翻案卷,嚇了一跳,貪汙公款20萬緡?這可是一個大案啊!再仔細一想,我大唐一年的財政收入才1200萬緡,劉長卿多大的本事,一人就貪汙這麼多?再說,這麼一大堆銀的和銅的,也得有地方藏啊!苗丕認為證據不足,宜從輕發落。大曆九年(774)秋,朝廷把劉長卿貶為睦州(今浙江省淳安縣)司馬。
得到這樣的處理結果,劉長卿既感嘆世道的不公,又慶幸自己再次虎口餘生,他寫了一首《按覆後歸睦州,贈苗侍御》:"地遠心難達,天高謗易成。羊腸留覆轍,虎口脫餘生。"表達了對苗丕的感謝,也發洩了自己的怨氣。
這個案子影響很大,人盡皆知。多年以後,淮南節度使陳少遊欲私扣八百萬公帑,江淮汴東鹽鐵轉運使包佶不同意,陳少遊就恐嚇他說,你想想劉長卿的下場吧。於是"佶大懼,不敢固護",棄財賦而逃。
五言長城,自誇也是實情司馬,本來是軍事官職,相當於現在的參謀長,魏晉以後,逐漸演變成虛職,用來安排受到處分的官員。50多歲的劉長卿對官場的起伏已然看淡,他不著急去睦州報到,先到鄱陽舊居呆了半年,休養生息一下再說。
這年冬天,他去附近的芙蓉山遊玩,遊覽過程中,突然下起雪來。天色已晚,道路難行,劉長卿只好在山上一戶人家住了下來。茅屋破舊,透風撒氣,寒冷徹骨,劉長卿裹緊了衣服,聽著簌簌雪落的聲音,擔憂自己會被困死在山上。夜深了,他仍然難以入眠,於是就著微弱的燈光,寫下一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在詩裡描繪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的圖畫。漫長的山路本就使人感到行程遙遠,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的茅屋本就讓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則更加顯得貧窮。短短二十個字,投射出他的現實處境,他被害得走投無路,希望獲得一席淨土,可在冷酷的現實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第二年春,劉長卿離開他的鄱陽舊居,去睦州上任,接著又去常州的義興別墅養了一年的病。回到睦州,他的精力主要放在與當地詩人的交遊唱和上,越州詩人秦系、嚴維、包佶、詩僧靈一、靈澈、靈祐上人、少微上人都跟他交往密切。有一次,大家在烏程開元寺暢談詩文,氣氛輕鬆熱鬧。素享盛名的女道士李季蘭知道劉長卿患有"陰重之疾",也就是疝氣,經常要用布兜托起陰囊,才可減少痛楚,於是跟劉長卿開玩笑,吟了一句陶淵明的詩:"山氣日夕佳。""山氣"諧音"疝氣",意思是你的疝氣之疾可好些了?劉長卿當即回了一句陶淵明的詩:"眾鳥欣有託","眾"諧音"重",意思是他患了疝氣,下體腫大,幸好我弄個東西托起來,不然就很難受。如此回答,即詼諧有趣,又避免了尷尬,出語成章,才思敏捷,讓人歎服。
雖然屢遭打壓,劉長卿仍然出奇自負,自詡"五言長城",意思是在五言詩方面,他人難以匹敵。時人常將他與錢起、郎士元和李嘉祐並稱,他卻很不屑,說:"今人稱前有沈、宋、王、杜,後有錢、郎、劉、李。李嘉祐、郎士元怎麼能跟我並駕齊驅?"他到處題詩,往往連姓都不寫,落款只有"長卿"二字,似乎地球人都應該知道長卿姓劉,根本用不著寫。
劉長卿出奇自負
當然,劉長卿自負有他自負的道理,其五言詩獨闢蹊徑,以細膩的感觸與柔美精緻的文筆相結合,構成含蓄蘊籍、婉轉流利的風格,不經意間完成了一個由盛唐向中唐藝術門徑的轉換,標誌著以古詩之法寫五律的時代的結束。秦系與劉長卿常常以詩互相贈答,後將他們的唱和詩編成一個集子,他們共同的朋友權德輿為集子作序,打趣說:"長卿自以為是五言長城,堅不可摧,而秦系率部隊從側面發起了進攻。雖然他人老了,但威力不減壯年,還真夠長卿抵擋一陣的。"
一生跌宕,三十年漂泊四十州建中二年(781),唐德宗李適啟用一批舊臣,劉長卿被擢為隨州(今湖北省隨州市)刺史。他的第二段冤案歷時七年,又是無疾而終。
此時的隨州正處於一個敏感而又危險的當口。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擁兵襄陽,對抗中央。六月,朝廷調淮寧節度使李希烈統率諸軍,討伐梁崇義。李希烈很能幹,八月就幹翻了梁崇義。九月,朝廷派李承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而李希烈卻"處李承於外館,迫脅萬態"。李承忠於中央,不服從李希烈。李希烈脅迫不成,於是擄掠襄州而去。
李希烈塑像
劉長卿歷經眾多的仕途坎坷,雖然也曾牢騷滿腹,也曾嚮往空門,心情隨著時間和遭際的不同也曾多次起落,但他"直道"為官的信念未曾改變。他看出李希烈有反叛之心,就寫了一首《獻淮寧軍節度使李相公》,重之以登壇,動之以君恩,說郡陵、平原可供遊獵,你就不要覬覦其他地方了。但李希烈哪裡能聽得進去,很快就派了李佐來隨州,取代了劉長卿的刺史位子。建中三年(782)秋,李希烈與叛軍勾結,公然反唐。劉長卿眼看有性命之憂,於是離開隨州,逃命去了。
劉長卿本來想回長安,但道路不通,只好在洪州一帶東躲西藏。興元元年(784)底,杜亞繼任淮南節度使,他跟劉長卿關係不錯,就招劉長卿來幕府打雜。劉長卿在杜亞幕府工作了六年,貞元六年(790)病故,享年64歲。
劉長卿塑像
劉長卿歷經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時期的種種戰亂,30多年間漂泊40個州,他在《送李錄事兄歸襄鄧》一詩中寫道:"十年多難與君同,幾處移家逐轉蓬。白首相逢征戰後,青春已過亂離中。"可以說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唐代詩人遭貶謫者從,但入獄者寥寥,劉長卿算是最為特殊的一個,而且兩次蒙冤被貶,16年戴罪,沒有一刻如意過,可算是唐代最為冤屈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