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清代 汪心農菊香膏墨

高9釐米,寬1.5釐米,厚0.8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墨長方形,頂端弧圓。一面陰文填藍楷書“菊香膏”三字,上方嵌米珠一粒;另一面陰文填藍楷書“乾隆辛亥心農制”七字款。此墨是汪心農套墨之一,共8錠,同裝一黑漆長方匣內。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套清乾隆時期汪心農菊香膏墨。

此菊香膏墨的製作,據《窳叟墨錄》中記載:“汪心農榖,得明季阿膠一大匣,嗅之有菊花香,遂自制墨。”用上述菊花香的阿膠所製成之墨,就是菊香膏墨。到嘉慶中期,菊香膏膠料已盡,菊香膏墨也就無人制了。

阿膠為什麼會用來制墨呢?

實際上,中國古代制墨的材質也有一個演變的過程。

談及制墨之祖,大抵都會談及刑夷。

據明代朱常淓《述古書法纂》載,西周宣王時,“刑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

也就是說,西周宣王時,就有刑夷制墨了。從墨這個字來說,就是黑土二字,可推知,其時的墨也就是黑土,跟煤煙有關。

與之有關的傳說故事也有,說刑夷在河邊洗手,看見河中漂著一塊鬆炭,檢起時手被染黑,取回家搗碎,用水一和,凝結不到一塊,就用粥飯拌和,搓成塊狀,這就是最早的墨了。

石墨是天然的碳,軟,易磨成粉。晉朝陸雲寫信給哥哥陸機,說“曹公(曹操)藏石墨數十萬斤”。可見,到魏晉時期,人們還在使用石墨寫字。

但是同時,人們在人工制墨的探索中也不斷做出著新的嘗試。比如,魏國書法家韋誕制墨時在原料中加入了雞蛋、珍珠粉和麝香等材料,使得製成的墨香味獨特、光澤持久,具有“一點如漆”的效果。

在魏晉南北朝這一中國墨的重要發展時期,以松枝或松樹乾燒煙製成的松煙墨完全取代了天然的石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詳細記載了墨的製作方法。

松煙墨已經是很成熟的人工墨了,但是,松煙墨依賴於對松樹的砍伐與處理,制墨消耗巨大,無論是對松樹,還是對整個環境來說,都是一場噩夢,尤其是對於適合做墨的古鬆而言,更是如此。

好在到了宋代,出現了油煙墨,即以油薰煙取墨,油的種類就可以很多了,其中以桐油最價廉物美,此種方式也傳承至今。

然而,請注意,無論是松煙,還是油煙,所出煙粉只能算是制墨的基礎原料,就像前面提到的刑夷、韋誕一樣,制墨者需要將煙粉混合在一起,製成便於使用的塊狀,要有一定強度,要耐用、好用,寫字要流暢,隨心所欲,寫出字來墨色還要美觀,甚至墨還有散發出好的氣息,這時,膠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行內有說法是,“治墨先治膠,膠之質精而墨妙,質精故煙膠之相得也”。可見膠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一些名貴的中草藥也被添加了進來。因此,當我們聽說古墨中含有冰片、麝香、珍珠、阿膠等物質,也就不覺得唐突了。

由此,我們看汪心農菊香膏墨,用有菊香的阿膠做墨,此種墨本身不多見,但類似的加工方式對中國古墨來說,則屬於常規操作。

《收藏》創刊於1993年 一冊在手,把握收藏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臘八節源自紀念岳飛?喝臘八粥還有這些講究,知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