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原創於春秋時期的老子,其著作之中豐富的哲學思想,可以用來養生治身、怡情悅性,也可以用來治國安邦,實現人生理想。因此,自先秦時代開始,道家思想受到人們重視,孔夫子問道於老子,主張克已復禮,修身齊家治國太平,為的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並且把道家思想用到《易經》的解釋之中。
在儒家與大家爭鳴交流的時候,扁鵲建立了四診四參、整合創新的醫學體系,司馬遷稱扁鵲是醫學的宗師。
道家思想與醫學的融合,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成書於漢代的《黃帝內經》,大量使用了“道”的概念,與“扁鵲言醫罕言道”明顯不同。
西漢初年,“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的思想受到竇太后等上層人士的重視,出現了與民休養生息的文景盛世。大儒董仲舒以陰陽五行的哲學理念,闡發天人合一思想,進一步把道家的思想融入儒家的體系,儒道交流,深入人心。
東漢末年,鉅鹿張角創立了太平道,經過十餘年的發展,信眾遍佈海外,達到幾十萬人,後來發動“黃巾軍起義”成了推翻東漢王朝,開闢三國的政治勢力,與此同時,入蜀沛人張陵在鶴鳴山創立天師道,傳承幾十年,他的孫子張魯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長達20多年。
太平道、天師道共同的特點,都是一方面借用道家的經典說政治,一方面借用醫學的知識,以及符咒方藥治病救人,老死不相往來,獨善其家的道家思想。
老子《道德經》說: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太平道、天師道創立時期,也是華佗、張仲景生活的時代。連年征戰,流民失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嚴酷現實造成傷寒及虐,疾病流行。
華佗兼通數經,遊學各地,沛相陳珪舉孝兼,太尉黃琬琬闢,皆不就,但是他沒能逃離官府迫害,按理說,他想做一個自由自在的民間醫生的要求並不高,但是,由於他的醫術高明,不肯伺候權貴而被曹操殺害。
華佗有什麼罪?都是欲加之罪。匹夫何罪?懷璧其罪!
張仲景在大堂上,坐堂行醫,也許是被迫無奈的,避嫌,措施。
因為,醫術高明的醫生,可以排憂解難,很多患病的群眾前來就醫,或者被患者接來送去,就像“會道門”傳教骨幹。
一個好醫生,居家之時,民眾前來就醫,相望於道路,絡繹不絕。出門之時,多被請去會診,機會難得,看診者三五成群。
陶弘景《輔行決臟腑用藥法要》說《湯液經》的六組方劑,陽旦者,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柴胡為主,清龍者,宣發之方,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附子為主。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互動金木,既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
這是一套傳承千年的經方,是六合正精,神明之方,但是,張機《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
陶弘景不身臨其下,不知道東漢末年的道教。
往事越千年,一晃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