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露氣寒冷
寒露時節,冷空氣的南下,以及太陽直射點從赤道向南迴歸線的遷移,使得溫度進一步下降,而露也經歷了從白到寒,幾乎要凝結為霜的過程,正是“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寒露之後,就是重陽。重陽是與寒露息息相關的節日,寒露時候降水的減少和積雨雲的退散,為重陽的登高望遠提供了氣象條件,而寒露之寒,又使得上古先民在此時登高祭祀,以求能夠躲避寒冷帶來的災難與疾病,從而“消災辟邪”。
從“楚昭王絕地天通之問”確定了秋祭重陽的時間,到楚人屈原第一次以“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提出了代指“天有九重”的“重陽”二字;從《山海經》中人神以高山與巨木作為天梯相通,再到先秦的火神崇拜;從《離騷》中“椒專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幃”對於茱萸的記載,到“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對於菊的描述。圍繞著寒露的種種上古習俗融匯在一起,締造了重陽這個重要的節日。
由此,我們的寒露節氣之旅,正是追尋著節氣與節日的足跡,尋找著寒露與重陽。
Day1 開封,天作人合,菊有黃華開封-青天河-晉城 254公里,4小時45分
寒露有三候,鴻雁來賓、雀入水為蛤、菊有黃華。寒露時節,秋寒露重,大雁及其他鳥類的南遷進入尾聲;有著鳥雀羽毛花紋的蛤蜊因天文大潮而開始頻繁現身,鳥雀的消失及蛤蜊的出現讓人誤以為“雀入水而為蛤”,而菊,則迎來了一年中最好的時節,作為寒露和重陽共同的特徵,我們的節氣旅行,也正是從“菊有黃華”開始,在開封尋找菊的蹤跡。
中國是菊花的故鄉,3000多年前中國已經有了菊花的文獻記錄,菊花原產於中國,並且主要起源於湖北、安徽及河南等地,而菊花培育的大成者,正是開封。《東京夢華錄》就曾記載其中“重九都下賞菊,菊有數種,無處無之”的繁盛景象。
開封人養菊,始於北宋,作為中國古代藝術成就最高的帝王,宋徽宗不僅在書畫自成一體,以工筆畫和“瘦金體”獨樹一幟,更在園藝上匠心獨具,培育出了名為“不出宮”又名“御愛菊”的小朵銀色菊花。
而自宋徽宗始,對於菊花的熱愛讓開封這座千年古城煥發了別樣的生命力,開封培育的菊花,不僅色彩多樣,更在規模與體型上令人震驚,不僅有身高超過7米的巨型菊花,還有創紀錄的單株三色,開出過3080朵花的大立菊,花藝專家和民間的愛好者在此相聚,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菊花培育史上的輝煌,在寒露的開封,我們所見證的正是這一菊花盛世,菊不僅僅有著黃華,更以千姿百媚的花色花形為開封增添著城市的色彩。
寒露,是秋寒的象徵,隨著秋意的愈發濃厚和溫度的下降,在“菊有黃華”之外,還有一種深秋的顏色令人沉醉,這正是紅葉,當植物葉片中的葉綠素消退之時,類胡蘿蔔素和花色素開始原形畢露,終於帶來了繽紛的紅葉之秋。
如果我們從開封出發,一路沿連霍高速,原焦高速轉晉新高速,省道S306及S237,便可盡享太行紅葉的燦爛,每年寒露,青天河正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之時。然而紅葉之紅,在自開封向青天河及晉城前進的的太行山間,卻並非最為耀眼奪目的顏色。想要發現真正的太行之美,就要將目光投向太行山本身。
Day2 太行,此時立在最高山晉城-東冶鎮磨灘村-平順縣 270公里,5小時
太行山以萬仞之勢崛起於平原之上,自古便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古今戰爭的聚焦點,被稱之為“天下之脊”,在通常的山脈審美認知中,高度是一切的前提,高度造就了世界上14座8000米雪峰的聞名天下,造就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帶有雪峰和雪線極高山的人人嚮往,然而對於太行山來說,海拔1200-2000米的高度,並不足以使太行稱之為高山。
但太行的美,卻不僅僅在於拔地而起的海拔高度,太行的形象應當是伸展萬里的山體長城,如果我們有一張立體的地圖,就會發現,作為中國第三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八百里太行山橫刀立馬,如長牆般屹立於華北平原之側。
而組成這堵長牆的赤紅崖璧,在水平方向上的延綿不絕則是更令人歎為觀止的獨特壯麗景觀。這正是與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齊名的中國三大砂岩地貌之一的“嶂石巖地貌”, 被稱之為“百里赤壁,萬丈紅綾”,百里和萬丈是水平方向的綿延不絕;而赤壁、紅綾則是對於山體顏色的描述。
在寒露與重陽的習俗之中,必不可缺的正是賞菊與登高。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貶謫到朗州桃源縣時,曾在中秋登高望遠,寫下了千古名句“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中秋之後,正是寒露,在詩人的眼中,月光如同寒露般墜下,而萬里無雲,天空澄淨,這正是對於中秋之後到寒露時節氣象的寫照。然而就“此時立在最高山”而言,那麼我們的寒露節氣之旅,又何以選擇太行山作為登高之處呢?
如果我們深入太行山腹地之中,我們就會發現,北高南低的太行山正是由深切的山谷和懸崖所構成的,這種地勢在視覺上呈現了壁立千仞的感覺,與傳統山勢平緩的名山相比,更加險峻陡峭。
在沒有海拔概念的時代,先民們衡量高山的標準正是以站立在山腳之下仰望山高的方式進行的,在浩瀚如煙的詩詞中,我們能夠找到的也只是對於山勢的形容,而非具體的資料。杜甫說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李白說峨眉山“西蜀多仙山,峨眉邈難匹”,但泰山與峨眉山之高,卻如同千古之謎一般,直到近代才得到準確的測量與解答。
所以在傳統意義上,山的相對高度,也就成為了衡量高山的標準。壁立千仞的太行,也正因為在視覺上比真正的五千米高山更為險峻而成為了彼時節氣與節日中的高山,正是:“秋風獵獵漢旗黃,曉陌霜清見太行。車載氈廬駝載酒,漁陽城裡作重陽。”
寒露三候中“雀入水為蛤”。講述的是雀少而蛤開始漸多的水邊景象,在太行山,水和壁立千仞的崖璧也帶來了另外一種壯闊的景象,那就是曲流峽谷(曲峽)。如果我們從晉城出發,沿著晉陽高速和陽濟線一路到達東冶鎮磨灘村,就會與沁河造就的百轉千回的壯麗曲峽相遇。
曲峽是由曲流,也就是河流深切而成的。當地殼抬升時,在早期古平原之上已經形成的曲流繼續下切,就形成了曲峽,而太行山脈與華北平原的巨大高差,又使得太行山脈中持續穩定降水所孕育的主幹河流如沁河、丹河、淇河、拒馬河、濁漳河等能夠以強烈的流水溯源侵蝕作用切穿太行山脈的主脈,由此就使得太行山脈成為了中國曲峽發育最為完好的地區。
Day3 從寒到露,穿行在掛壁公路之中平順縣-阱底村-林州太行大峽谷-安陽 137.7公里,4小時14分
“行經百度水,只是一漳河。不畏奔騰急,其如轉折多。”明代詩人謝榛雖然不曾發現曲峽的成因,但對於太行的河流卻做出了精準的描述,正是轉折的曲流,使得太行的壁立千仞更為壯觀形象,當我們沿著太行山脈中的河流一路北上,到達平順縣後,又會在此見證另外一種壁立千仞的太行形象,那就是掛壁公路。
太行多絕壁,一條條深邃的大峽谷,兩邊全是刀劈斧削的直立絕壁。開不成環繞而上的盤山公路,人們便將公路修成隧洞,穿行在絕壁之上。這種路若隱若現,如掛壁上,便有了“掛壁公路”的美稱。其中最具盛名者,正是河南省輝縣市的郭亮公路。
在太行之中,郭亮公路並不是唯一的掛壁公路,實際上最早開通的郭亮公路也只是七條掛壁公路中耗時最短的公路,與郭亮的耗時6年相比,從1962年開鑿到1991年的錫崖溝可謂是掛壁公路開鑿時長中的冠軍了,其斷斷續續的開鑿時間竟有30年之久。
然而不管是哪一條掛壁公路,都是太行山險峻高聳的見證,從平順縣出發,沿著平龍線和古石線,就可以到達太行七大掛壁公路中的阱底掛壁公路。掛壁之美在於掛壁之險,而掛壁之險則來自於太行山之萬仞之勢,行駛於萬丈懸崖的掛壁公路之中,遙望遠處平整的地面,很容易就得到這樣的結論,那就是,太行之高的確是與眾山所不同的萬仞之勢。
而當我們繼續前行,前往林州的太行山大峽谷之時,又會在此處見證太行山的峽谷之美,值得一提的是,太行山大峽谷以大起大落、大空間大節奏形成的雄偉景觀並不是以一段峽谷所建構的,而是在於以河流和山谷為脈絡所形成的峽谷群,這種峽谷群以谷深可達千米以上的深谷,與猶如鐵壁銅牆的陡崖絕壁一起,造就了中國十大最美的峽谷之一。
總體而言,南北綿延800多公里,東西寬達200多公里的太行山,東部面向華北平原的這一面是陡壁,西面與黃土高原相接的則是平緩的高原,這種地勢,又使得太行山西北坡因為冷空氣的焚風效應,呈現出西北溫度低於東部的現象,從開封折返回到安陽,正是經歷了從寒到露的情景,即西北為寒,而東部為露,“露氣寒冷,將凝結也”,無過於此。
中山長久世達積架路華4S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