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清平樂》(宋朝美學)
大宋(960-1297),一共走過336年。
講到宋朝,大家自然會想到宋徽宗,這位中國最具藝術氣質的道君皇帝。
說到大宋人口,大宋經濟,大宋崇文氣息,大宋社會風貌,去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朋友,一定能在那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看出端倪。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大宋衣冠之“衣服”。
一、大宋上衣:衣、衫、襖、襦、袍大家記住,中華民族的服飾體系,是“上衣下裳”制,也就是“分體”穿衣,或“兩節”穿衣。再通俗一點,就是上面穿衣服,下面穿裙子(貧民百姓,另當別論)。
大宋服飾,直接承繼隋、唐兩代,更延續了漢朝傳統。
當然,帝王穿衣、官員穿衣、百姓穿衣,是完全不一樣的,它顯示了等級背後的禮制,以及不同階層所傳遞出來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帝王及貴族衣服,會比較繁複冗雜,而普通百姓穿衣,則更趨於方便省事。因為社會角色不一樣,所以體現在服飾文化上,也就不盡相同。
OK,今天,我們就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走近大宋衣冠,仔細瞭解宋朝上衣的各個不同,比如:衣、衫、襖、襦、袍等,它們如何區分。
注意看,外衣褙子,內搭襦衣
1、衣:通稱上身之服。
很簡單,你不會指著一條褲子,說那是衣服。
2、衫:有袖子的單上衣。
你可以理解為夏天穿的襯衫或T恤衫。
3、襖:有袖子的夾層內上衣。
可以理解為有絲棉內襯的棉襖或有裡子的衣服。但是要注意,宋代的襖,是穿在裡面的哦~
4、襦:有袖子的夾層外上衣。
和襖不一樣,襦,是穿在外面的罩衣,有袖子,有裡子,長度過膝。
5、袍:長至足的襦。
長袍長袍,長度到腳,是它的標配。記住,在中國古代,但凡你能穿得起長衫或長袍,至少說明,你的社會地位,不會太差。因為,宋代百工的著裝,大部分都是“短衫”和“短褲”,同時,幹粗活的人,身系“圍裙”,更是顯而易見的。
帝穿直裰,後穿褙子
二、大宋上衣:兩襠、半臂、襴衫除了以上介紹的大眾款“衣衫襖襦袍”,大宋,還常見一些“奇裝異服”,你或許叫不出名字。
1、兩襠:“一以當(擋)胸,一以當(擋)背”,即無袖單背心。其實,就是一個背搭子。一般人,不太習慣叫“兩襠”。但人家學名,就叫這個。
兩襠,即背搭子
OK,咱們對“兩襠”增進一下了解哈……,看“襠”字的構成,左邊一個衣字旁,右邊一個當(擋風的擋)字。其實,就是一種衣服的款式,你理解了,就好。
另外,魏晉南北朝時期,看吳秀波、劉濤主演的《軍師聯盟》中,司馬昭帶著兵卒穿的戰甲,就是兩襠款式(大家可以找一下圖)。
也就是說,這種款式,它用不同面料和材質製作,其款式,還叫“兩襠”。我個人,就是這樣理解的,人家“兩襠”的靈魂,就是前一片加後一片,無袖,如此簡單。
2、半臂:短袖衫,長短都有,不限男女,大家都可以穿。尤其盛唐時期,大量西安出土的文物塑像中,唐三彩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類服飾。
圖中男子,著半臂
通俗講,半臂,就是一款短袖上衣,有松有緊,有長有短,有V字領和圓領的款式不同。它學名就叫“半臂”。
3、襴衫:長衫的下襬加接一幅橫襴,長至足上,是官員常服中的外衣。
注意看下襬的接縫
實際上,這種款式的存在,就是以“雙拼”的形式,展示“上衣下裳”的穿衣禮制。
上衣代表天的廣大,下裳代表地的包容。
上衣下裳,穿在身上,就代表天地在你心中。
古人是不是很矯情?
非也。
中國人的骨子裡,一直深深地印著“禮制”的教誨。也就是說,穿衣是一種天地美學。
這又怎麼講呢?
堯舜時期,流傳著“垂拱而天下制”的一句話。所謂“垂拱”,就是說,透過穿衣,透過禮儀,就可以做到不言之教。
比如一件襴袍,領口、袖子、下襬,都是圓的。然而,肩平背直,尤其後中線與肩齊平的講究,無比體現出中華先祖們的“規矩”意識。
再深一層次瞭解,舉手投足,合乎規範,遵循天地自然……,有多大氣,有多美!
OK,多講一句。大家看過漢墓出土的伏羲女媧圖嗎?注意過他們手上拿的“規和矩”嗎?
中國人素有“無規矩不成方圓”的古話。
我們知道,從6000年以前出土的良渚文化遺址中,有一個叫做“玉琮”的禮器。
所謂“禮器”,就是先祖們,用以溝通天帝(天地)和祖宗的“靈器”。
良渚文化禮器——玉琮
玉琮的外形,就是仿造“天圓地方”的古人認知,所打造出來的石質玉器。如果,有機會去到浙江省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大型一點的博物館,就能看到,中華先祖,從遠古時期直到清代,都有崇尚“玉琮”的禮器文化。
我說這麼多,只想表達一句話:無規矩不成方圓,已經潛移默化在我們的普通生活中,逾五千年以上,多麼令人驕傲的先祖。
三、大宋上衣:直裰、褙子、褐、貂袖、道衣1、直裰(音多):又叫直身。背之中縫,直通到底的長衣。圓領窄袖,腋下左右開衩。與清代的圓領長衫,大體相同。
宋仁宗著圓領袍
說白了,就是一件後背由兩塊布料拼在一起的圓領袍子,然後,左右開衩的款式。左右開衩,一個是美觀。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源於遊牧民族的騎馬方便,就這麼簡單。
兩側開衩的直裰
2、褙子:對襟,左右開衩,有長有短,又有長袖、短袖、寬袖、窄袖、半袖、無袖的款式。是文人常穿的外衣,後風行大宋街頭巷尾。男女通用,沿至明清,類似今天的風衣或長馬甲。
褙子,就是個外搭,背後也可以開衩
注意,有些褙子的款式,除了左右開衩,還有背後開衩喲。
總而言之,記住一點,漢民族的衣服特點,從秦漢開始,都是寬寬大大的上衣下裳制。然而,到了隋唐,尤其唐代開始,因為深受遊牧民族的穿衣影響,服裝開始走圓領、窄袖、緊身、開衩的風格。
皇后身穿褙子外衣
怎麼理解呢?
你試著穿一件漢服和一身上衣下褲的服飾,哪個款式,更適合騎在馬上?哪個更加帥氣追風?哪個放個屁都自帶擺尾效果?
懂了吧……,哈哈哈哈哈。
3、褐:粗布料的斜襟上衣(麻料),有長短兩個款式。通俗說,褐,就是窮苦之人所穿的衣服。
為什麼窮人穿粗布料?
很好了解。
一則,粗布麻料耐磨經穿,適合幹粗活。
二則,粗布麻料便宜,農民可以自己種麻,自己抽麻絲,還自己紡麻布,自己做衣服。
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的國家。自給自足,豐衣足食,說了幾千年,做了幾千年,也沉澱了幾千年。這個背後,就是勤勞、安定、保守的大眾人格,所產生的根本歷史原因。
4、貂袖:短袖至腋,夾衫或翻毛衫,以便坐騎,非常人之所穿。
很好理解,83版楊康(苗僑偉飾演),做金狗完顏亮的兒子,他身上所穿的貂毛馬甲,就是“貂袖”。
5、道衣:非道士所穿之服,而指斜領交裾,四周以黑色沿邊的茶褐色外袍,是文人的最愛。
文人士大夫最愛的道衣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找表現宋代文人(蘇軾這幫騷客)的畫作。
圖中文人,身著道衣,頭戴一字巾
易烊千璽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就以道衣風格的裝扮亮相。大家可以找找圖,研究一下。
四、大宋下裳:裙裙:注意哦~,早期的裳,只有前後兩片,並不縫合,後來,才合二為一。如此,開始稱其為“裙”。
圖中男子下裝著裳(裙)
所以,認真地來看待,由裳到裙,是有一個款式過度的。上衣下裳,漢代遺制。
順便多說一句,孔子老先生,在春秋時期生活,他,可是“沒穿褲子”的男人~~~,那時,褲子還沒有從遊牧民族傳過來。所以,孔子如果有穿“褲子”,那也最多隻能算是“初級版”的“開襠褲”。
我是史髻官,關於中國歷史,關於和歷史有關的服飾文化,也是我所熱愛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