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羋姓·楚國”有三大家族“昭氏、屈氏、景氏”,“羋姓·昭氏”乃是“楚昭王”與“貞姜”所生之子“坪夜君·子良”的後代,“羋姓·景氏”乃是“楚平王”與“齊姜夫人”的後代,“羋姓·屈氏”乃是“楚武王”與“鄧曼”所生之子“屈瑕”的後代。
楚昭王,“羋姓·呂氏”或“姜姓·熊氏”,名“壬”,又名“軫”,諡號“昭”,祀號“邵”,史稱“楚昭王”,祀稱“楚邵王”,嫡妻為“貞姜”,平妻為“越貞姬”。
“貞姜”乃是“齊景公·呂杵臼”之親生女,“越貞姬”乃是“越王勾踐”之親生女。楚平王之時,“齊景公·呂杵臼”之親生女“齊姜夫人”曾下嫁於“楚平王”為平妻,此乃“羋姓·景氏”之始。楚平王去世後,“齊景公·呂杵臼”又將自己另一名親生女“貞姜”下嫁於“楚昭王”為嫡妻,此乃“羋姓·昭氏”之始。
二十年後,在位長達五十年的“齊景公·呂杵臼”去世,楚平王與齊姜夫人的子孫,便依據“宗法制”改姓氏為“羋姓·景氏”,意為“齊景公·呂杵臼”之外孫後裔,因此“齊景公·呂杵臼”後裔子孫之中有“姜姓·景氏”和“羋姓·景氏”這兩脈子孫。
楚昭王去世後,按照“宗法制”,不能繼承君位的子孫,五世之後必須改姓氏。楚昭王去世後,“貞姜”的子孫“坪夜君·子良”沒有繼承楚國君位,“越貞姬”的子孫“楚惠王”繼承了楚國君位。因此“貞姜”的後代子孫,便更改姓氏為“羋姓·昭氏”。
楚國三大家族(昭、屈、景),昭氏一族卻是三大家族之首,景氏一族居次,屈氏一族居末。昭氏一族擔任楚國令尹的最多,景氏一族居次,屈氏一族最少,屈氏一族幾乎沒有一人擔任楚國令尹。
若論出現順序的先後,屈氏一族出現的最早,景氏一族居次,昭氏一族居末,但是最後執掌楚國令尹大權最久的卻是昭氏一族。
現今楚國的昭氏一族已經不存在,現今中國的昭氏子孫無一在秦漢之後的歷史中留下記載,就連百科都查不到楚國“昭氏”的介紹,現今中國也沒有關於昭氏後人的記載,而楚國的屈氏、景氏卻流傳至今。
根據先秦典籍記載,楚國的昭氏子孫都是“楚昭王”的庶出子孫,據後世推測,楚國“昭氏”的先祖母可能是“齊景公”的女兒“貞姜”,因為楚昭王的諡號是“昭”,故改稱“昭氏”。
但是,根據專家對楚國的考古研究,在先秦時期“楚國”的遺蹟中,昭氏一族被稱為“邵氏(召氏)”,楚國的遺蹟中很少發現“昭氏”二字,那麼問題就來了,楚國的昭氏一族,到底是昭氏,還是邵氏(召氏)呢?
史載,楚平王時期,周王室發生“王子朝之亂”,召公奭的後代“召公一族”曾與“王子朝”一起逃奔於楚國。因此,楚國的貴族之中也有“召公奭”的後代“姬姓·召氏、姬姓·邵氏”一脈。
據楚國的銘文記載,“楚昭王”在楚國的銘文之中被稱之為“楚邵王”,“楚莊王”在楚國的銘文之中也被稱之為“楚臧王”。由此可知,“昭氏”一族之所以在楚國的銘文之中又被稱之為“邵氏”,有可能跟“楚昭王”的另一個稱號“楚邵王”有關。
又據秦漢典籍記載,楚國的昭氏一族曾有一位名喚“昭滑”的人物,而在秦漢典籍中,多稱“昭滑”為“召滑、邵滑、悼滑、卓滑、淖滑”,由此可知,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人認為,楚國的昭氏即是召氏(邵氏)了,也就是說,現今的邵氏子孫、召氏子孫有一部分就是楚國“羋姓·昭氏”的後代。
昭陽,羋姓·昭氏,名陽,諡號“山子”,人稱“昭山子”。昭陽是楚昭王熊壬的庶出子孫,他是以熊壬的諡號“昭”為姓氏。楚昭王一生中有兩個妻子最為著名,被《列女傳》視為貞潔烈女,他們就是“越姬”和“貞姜”,越姬是越王勾踐的女兒,貞姜是齊景公的女兒,越姬和貞姜二人去世的都很早。後來,越姬的兒子熊章繼承王位,是為楚惠王。而貞姜的兒子們則成為了楚昭王的庶出子孫,其後貞姜的曾孫便以“昭”為姓氏,建立了威震楚國一百多年的昭氏一族。
講到這裡,大家就或許明白了,楚國昭氏一族其實都是齊景公的外孫一族,齊景公是呂氏齊國的最後一位盛世之君。齊景公死後,齊閔王的祖先“田乞”發動政變奪權,最後齊閔王的玄祖父“田和”篡位,竊奪了齊國呂氏的江山。
田氏齊國的盛世基石,可以說都是齊景公留下的遺產,昭氏一族作為齊景公的外孫一族,眼看這自己外祖齊景公留下的產業被田氏齊國篡奪,自然就對田氏齊國的後世國君恨之入骨。
當昭氏一族傳到“昭陽(昭滑)”這一代時,正好發生了五國伐齊、齊閔王出逃的事件,再加上楚頃襄王曾為齊國的人質,自然不喜歡齊閔王,於是身為楚國令尹的“昭陽”自然要藉此機會為自己的外祖齊景公雪恥了。
在《戰國策》中,率領楚國軍隊參與五國伐齊的就是楚國大司馬“昭滑”。在《戰國策》中,昭滑是害死齊閔王的元兇,而殺死齊閔王的“淖齒”就是受“昭滑”之命殺死了齊閔王。
齊國田氏在篡位的過程中,自“田成子·陳恆”開始,曾幾次屠殺齊國姜姓宗室的強人,數次驅逐齊國姜姓的宗親一族和忠臣一族,昭氏一族作為流淌著呂氏齊國國君“齊景公”血脈的姜姓外戚,對身為齊國田氏後人的齊閔王痛下殺手,也可以說是冥冥之中早已註定,因為畢竟是齊國田氏有罪於齊景公在先。而電視劇之所以這麼設定,主要還是根據《戰國策》而來,按照《戰國策》記載,參與五國伐齊的統帥就是昭氏一族的昭滑。
齊閔王被齊景公的外孫一族“昭陽”所算計而死,也可以說是一種因果,因為齊國田氏是在齊景公死後,便開始迅速政變奪權最終篡位的。
《戰國策》記載,五國伐齊之時,參與五國伐齊的楚國統帥就是昭氏一族的昭滑,縱使按照史籍記載“昭陽”沒有參與五國伐齊,但是卻真的有昭氏族人參與五國伐齊。據傳,昭滑是楚國的大司馬,曾經幫助楚懷王滅亡越國,而依據古籍記載,昭滑就是出自羋姓昭氏一族,所以說,昭滑也是屬於“貞姜”的後代、齊景公的外孫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