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課 大 怨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總和所有的大怨,有的人總是想我這一輩子所受的怨氣,什麼時候誰欺侮我、罵我,什麼時候誰又打了我,越想越生氣,必然產生餘怨,認為好人受氣,壞人得利,這樣就無心做善事,覺得還是惡一些好,免得受別人欺侮。我們修道修德的人心裡就不應該有怨氣,別人罵或打了我,把自己的問題看重一些,把別人的優點看多一些,這樣就不生氣了,胸懷就寬廣了。
怨氣是怎樣產生的呢?一方面是私心慾望重,我們普通人都有很多人道劣根性,如自私自利,爭強好勝等,在與人交往和合作的過程中,大家都有這樣的自我行為,相互之間必然有意見分歧、有摩擦、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如果只計較自己的得失,必然有讓自己覺得不公平的人和事,心中就會產生怨氣。另一方面是沒有足夠的包容心,對於別人不經意的差錯,或者是不得已的做法,容易解讀成故意的、針對性的行為。當然也會存在以怨報怨、心存嫉妒等原因的故意行為,更是產生怨恨情緒的導火索。
心裡有了怨氣,如果得不到排解就會積攢、疊加而形成積怨,必然導致負面情緒多,心態失衡,就很難再有源動力去做有利於別人的事。
要減少和化解怨氣,就必須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少計較個人得失,多換位思考,多看對方的優點和自己的不足之處,學會寬容和理解。以個人的體驗,在學習《道德經》之前是不容易完成這樣的轉換的,往往是形成了思維定式就不容易改變。
後來之所以有了一些改變,主要還是因為長期堅持誦讀《道德經》,在《道德經》思想的薰陶下,有了自我提升的推動力,能夠主動地去學著內視自己,學著律己寬人,慢慢放寬心胸,能自我消化和釋放情緒。怨氣減少了,心態自然就變陽光了,更多地以積極向上、溫和友善的狀態示人,也樂於給別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和平
《道德經》:想怨就會積怨
我沒學《道德經》以前,愛發牢騷、愛抱怨,丈夫都叫我怨婦。自從學上《道德經》後,心胸開闊了,不去與人計較,多想人家的好處,凡事看得開了。會用《道德經》標準來要求自己,凡事找自身原因,想人家的好處,不想人家的短處。我們修道修德,胸懷要寬廣,肚裡要能夠撐船,什麼事不要往心裡去,養成這個習慣,自然就不會產生怨氣。
其實人生哪有那麼多稱心如意,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嘛,快樂也是一天,煩惱也是一天,不如轉變心態,停止抱怨,開心度過每一天多好!
清靜無為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