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之前我們說了很多天文學的相關知識,除了天文觀測好像是比較直觀的體驗,似乎其他方面跟我們的生活也沒有多大的關聯。其實,作為自然科學中舉足輕重的天文學與我們的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絡。有一個我們每天能接觸到的東西就來自於天文學,這便是曆法。今天我們就來簡要地說一下曆法的相關知識。

什麼是曆法呢?很早之前,古人們觀測太陽、月亮的運動規律,形成了以晝夜迴圈為週期的“日”,以月亮圓缺變化為週期的“月”,和季節變化為週期的“年”。但是月和年都不是日的整數倍,因此需要合理的原則和方法來協調年、月、日之間的關係,這個原則和方法就是曆法。在歷史上曾出現過多種曆法,我們把它們歸納為三類:太陰曆太陽曆陰陽曆

太陰曆

人類最早出現的歷法之一,以月球(太陰)的圓缺(朔望)變化週期稱為月,12個月為一個太陰年。一個朔望月大約是29.5天,所以奇數月定為29天,偶數月定為30天,一年則有354天。但是,朔望月實際是29.53059天,1太陰年總共是354.36708天。為了保證每個月的月初和每年的年初都是新月(朔),採用每30年有11個閏年的方法(即每到閏年在年末加一天),這樣的話就與實際值相差不了多少了。太陰曆的優點是和月相吻合,便於觀測潮汐運動,開展漁業和宗教活動。但是,太陰曆比迴歸年(365.2422天)短而且不匹配季節交替,現在幾乎不再使用了。

太陽曆和公曆‍

太陽曆就是以太陽的週年視運動(迴歸年)為基準,也稱陽曆。公元前46年,古羅馬統帥儒略 · 凱撒採用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建議,頒佈了新的歷法,史稱儒略曆。儒略曆每年有12個月,全年365天,冬至後第十天為歲首;每隔3年設一個閏年,於二月末多加1天。儒略曆也稱舊曆一直沿用到1582年。

公元1582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採用天文學家阿洛伊修斯 · 裡利烏斯的方案,將儒略曆每4年置一個閏年改為400年置97個閏年,規定只有年分數字能被4整除才算閏年。這便是格里曆,它的平均年為365.2425天,要經歷3300多年才與迴歸年相差1天。由於很多國家都開始使用格里曆,所以格里曆就成為了公曆。

陰陽曆和農曆

我國的傳統曆法就是陰陽曆,也稱農曆,以朔望和迴歸年為基準。初一總在朔日,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小月安排不是固定的,根據實際天象推算;平年有12個月,閏年有13個月,採用19年7閏法。和迴歸年的天數相差很小,很準確。目前我國在使用的日曆,包括農曆和公曆兩個部分,兼顧兩種曆法的優點。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道德經》:不因誘惑而亂為;不因急躁而妄為;不因墨守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