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在金庸先生《天龍八部》中,段譽被塑造成了情商極高但武力飄忽的大理王子。雖然貴為王子,但在小說中,段譽的口頭禪卻是:我大理,國小兵弱……

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相信都會有疑問:這國小兵弱的大理,是怎麼從弱肉強食的五代十國時代生存下來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溯大理國的前身——與大唐“相伴存亡”的南詔!

一、天南六詔

首先得解釋下這個“詔”字,在傣泰語系中,“詔”是“主人”或者“王”的意思,顧名思義,南詔就是南部的王族。

就版圖而言,整個南詔的地盤也就中原王朝的一個郡,但即便如此,在公元8世紀之初,南詔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六個: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而這其中的蒙舍詔又在其他五詔的南方,所以它又被稱為南詔。

這六詔一度各拉山頭、各自為政,誰也不服誰,頗有點當年戰國七雄爭霸的味道。而在當時大唐、吐蕃爭雄的地緣環境下,最強的南詔站隊大唐,其他五詔稍弱且靠北——都選擇站隊吐蕃!既然涉及戰略安全,大唐當然是支援南詔:給錢、給政策、給顧問,尤其南詔還出了個猛人——皮邏閣,在他的“一通操作猛如虎”之下,公元738年,彩雲之南“六詔歸一”,形成了依附大唐的南詔國。

二、第一顆老鼠屎

大唐南詔,一東一南,兩面鉗制吐蕃,這個戰略形勢多好啊!可接下來,卻畫風突變!而主要原因是,大唐內部出了幾坨老鼠屎!

這第一坨老鼠屎叫章仇兼瓊(複姓章仇),據說是秦末名將章邯的後代,改姓的“章仇”。這哥們按說也是個能臣:不但曾經攻取吐蕃安戎城,而且在治理蜀郡時政績斐然,此外還捐資助建樂山大佛。可無論《新唐書》還是《舊唐書》,都堅決不給這哥們立傳!

為啥?因為這哥們一生辦了兩件大爛事!其中一件就發生在南詔:公元745年,章仇兼瓊出任劍南節度使,處在這位置,他就要和周圍的少數民族兄弟搞好關係,一致對抗吐蕃,可偏偏他對南詔皮邏閣傲慢無禮,讓老皮滿肚子窩火(史載:與皮邏閣言語不相得)。

有道是“話不投機半句多”,正是老章對老皮的態度,埋下了日後的大隱患!

而就在同一年,章仇兼瓊辦了另一件爛事——為了討好楊玉環姐妹,他舉薦了楊國忠!而楊國忠,正是南詔事件中的第二顆老鼠屎,也是最大一坨老鼠屎!但說他之前,咱還得說倆老鼠屎。

三、第三、第四顆老鼠屎

時間轉眼來到公元750年,此時老章和老皮都已經成為過去時:章仇兼瓊調任並去世,皮邏閣則在公元748年病逝。此時的南詔,進入皮邏閣養子閣邏鳳的時代,大唐一邊則進入雲南太守張虔陀、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的時代。

而對於南詔,張虔陀、鮮于仲通則是兩顆更臭的老鼠屎:

首先是張虔陀,作為鎮守西南邊陲的雲南太守,這哥們學壞不學好,居然變本加厲地奉行了章仇兼瓊的策略——不但對閣邏鳳無禮索賄,甚至對人家閣邏鳳的媳婦動手動腳!真不知道這流氓本色哪來的——難道學的唐玄宗?

如果僅僅這樣,那也是張虔陀和閣邏鳳之間的私怨,可偏偏,眼瞅閣邏鳳不接受“潛規則”,張虔陀直接報告中央政府:這南詔的閣邏鳳想造反,不如咱把他換了吧?這可就觸了閣邏鳳的底線!被逼無奈,閣邏鳳只能起兵,圍殺了張虔陀!這就叫“兔子急了會咬人”,“閣羅鳳急了會殺人!”

眼看事情鬧大了,閣邏鳳心裡其實很虛:畢竟南詔太小,也就巴掌大的地方,別說和大唐分庭抗禮,連毗鄰的蜀郡都比自己大不少!怎麼辦?閣邏鳳無奈之下只能給鮮于仲通寫信請罪:不是寶寶想謀反,實在是寶寶心裡苦!如果你們把寶寶逼急了,寶寶只能跳槽到隔壁吐蕃(“歸命吐蕃,雲南之地,非唐所有也”)!

在這裡得簡單說下這條“老鹹魚”,這兄弟是進士出身,頗有文才,還有本《鮮于文集》,和杜甫、顏真卿等文化名流也是朋友,可是對於行軍打仗、治國安邦,他是外行中的外行!

公元751年,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和他的8萬大軍,兵臨南詔太和城,他滿以為這次就是摟草打兔子、輕鬆賺軍功,但他不知道的是吐蕃已經摸到他的背後磨刀霍霍!毫不意外,鮮于仲通的8萬大軍,被吐蕃和南詔聯軍包了餃子,全軍覆沒!“老鹹魚”僅以身免!

8萬大軍全軍覆沒!這罪責,怎麼著也夠“老鹹魚”一輩子翻不了身吧?誒,不,人家上頭有人——超級老鼠屎楊國忠!在楊國忠的文過飾非之下,這麼慘重的失敗居然還成了政治資本,“老鹹魚”不但沒吃牢飯,還成功晉級京兆尹——搖身一變成了京官!

讀史至此,不得不感慨,大唐的資訊系統和政治生態,真是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內卷”程度!

四、利濟將軍李宓

儘管楊國忠掩蓋了“老鹹魚”戰敗的事實,但他也知道紙終究包不住火,南詔的事必須有個交代,怎麼辦?這一次他啟用了一支大唐夢之隊:李宓、何履光。

何履光,海南人,史稱其“有謀贊之能,明恤之量”,是唯一見於經傳的海南島籍唐朝高階官員,在《新唐書》、《資治通鑑》、《太平廣記》中都有他的記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宓,這個未列經傳的將軍,他的結局實在悲情得令人同情!楊國忠之所以選擇李宓,是因為李宓太熟悉南詔,他曾經與閣羅鳳一起為南詔的立國並肩作戰,他和閣羅鳳是戰友、是朋友,甚至是兄弟!所以,接到出征南詔的命令,李宓無比痛苦:“自古征戰無情,知交對壘,弟兄仇殺,血染沙場,天理良心何在!”

但李宓畢竟是軍人,即便萬般不願也得上馬出征,或許這便是軍人的無奈!但,師出無名外加勞師遠征,唐軍可以說未戰已敗!

公元754年,李宓將軍懷著不得已而為之的矛盾心情,率領7萬大軍,踏上了萬里征途。

而南詔也早已做好了準備:一方面深溝高壘,構築軍事要塞;另一方面求援吐蕃,畢竟此時南詔和吐蕃已經成了“兄弟”。

只是,對於李宓的到來,閣羅鳳的心理一點都不比李宓輕鬆,他對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也是無比反感。如何既能結束戰爭,又能保全兄弟情誼呢?這是一道無解的難題!

怎麼辦?閣羅鳳給出了一種解題思路:他修築了龍首、龍尾兩關,又在龍尾關前開挖了子河,再築玉龍關為前沿陣地,層層設防。對閣羅鳳來說,這種層層防禦既能保證自己的安全,也能不斷消耗唐軍,最好是李宓將軍會因久攻不克,糧餉耗盡而自動退兵。

閣羅鳳的想法很理想,但他忽視了李宓的個性:確實,唐軍一路吃苦不少,水土不服,加上疾疫流行,遠征軍戰力已經大打折扣。但身經百戰的李宓,他的信念卻非比尋常“一日為將上馬,只有馬革裹屍而還”。

李宓指揮大軍三路出擊:副帥何履光率水師渡海出擊,長子李貞元從江尾攻打龍首關,本人自率中軍攻打龍尾關。但是,何履光的水師被南詔趁夜偷襲,未及下海即已潰敗;李貞元部又被南下的吐蕃兵和鳳伽異部兩面夾擊,也遭慘敗!

轉眼間,三路大軍就只剩下李宓一支孤軍。而在龍尾關,兩個老朋友兵戎相見:閣羅鳳親自指揮面對李將軍的強攻。面對李宓,閣羅鳳多麼希望李宓和他的孤軍回撤,這樣既能結束戰爭,也能保全兄弟性命!

在玉龍關前的子河對岸,李宓的馬卻突然止步不前:常年征戰的寶馬發現這過河的木板吊橋已經被撤換成了朽木,根本不堪重負。看到此情此景,南詔玉龍關上的守將說道:“馬不前行、懼我南詔神威,何不就此退兵,免遭滅頂之災!”或許,這句話是勸誡,但也可以理解為挑釁,被激怒的李將軍,不顧一切地策馬登橋,剛到橋心,“轟隆”一聲人馬皆墜入河心淤泥之中,群龍無首的唐軍,再次戰敗。

戰後,面對損失慘重的失敗,李宓更是悲痛欲絕,投入洱海、自絕身亡!後來,閣羅鳳命令南詔軍民將李將軍遺體葬於蒼山斜陽峰麓的仙鶴塘,並建李將軍祠,供奉神位。

再後來,公元755年,大唐爆發了安史之亂,再也無力兼顧南詔。而經歷兩次大戰的南詔,已然在大唐、吐蕃兩強並存的夾縫中頑強成長了起來。直到公元902年,南詔滅國,而5年之後的907年,大唐也覆滅了。

結語

我們回看南詔的崛起與抗爭,更多的是大唐的壓迫與傲慢。表面看是大唐的幾顆老鼠屎攪亂了大唐與南詔的國際關係,但大唐當時的窮兵黷武和欺上瞞下,表現出了大唐朝堂的嚴重“內卷化”,或許也正是為此,導致了後來的安史之亂!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百度百科

1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淺談西方繪畫大師以激情的女性形體油畫,隱喻奢侈墮落的生活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