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人的內心最深刻的是親情,最離不開的也是親情,親情是我們每個人都不能迴避的。

父母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容易被我們傷害的,他們往往又不計較。所以,他們的感受也最容易被忽視。

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做人的基本,但每個人的能力又是不一樣的。什麼是孝?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才算是真正的孝呢?

1、和顏悅色

子夏問孔子:“什麼叫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意思是:“兒女孝敬父母,最難做到的就是和顏悅色了。有什麼事,兒女幫父母做;有好吃好喝的,讓父母吃。以為這樣就叫做“孝'了嗎?”

孔夫子說的“色難”,到底有多難?

有這樣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就能說明其實真的很難。

一位老父親指著一隻鳥問兒子,那是什麼?兒子漫不經心地說,那是一隻麻雀。過了一會兒,老父親又問,那是什麼?兒子又回答說那是一隻麻雀。當父親問第三次時,兒子很不耐煩地告訴父親:“麻雀、麻雀、麻雀。”

後來,父親拿了一本日記給兒子。在這本日記本里,父親記錄著兒子小時候的事情。三歲的時候,兒子問爸爸,那是什麼?爸爸溫柔地跟兒子說,那是一朵花。兒子一連問了七遍,爸爸也回答了七遍,每次都很耐煩地解釋。

人們對待小孩的時候,可以說是“色易”。人老了以後,才問了三遍,孩子們就開始不耐煩了。人們都喜歡有希望有生機的事物,不喜歡衰老的。然而,正因為這樣,才是我們做人需要修煉的地方。

希望我們都能記住“色難”這個詞的意思,知道對待老人要做到和顏悅色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好在心裡時刻提醒自己,對待老人要和顏悅色、和顏悅色、和顏悅色!

2、充滿敬意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很多人認為,讓父母衣食無憂就是孝。就算是養馬和狗,也能夠得到照顧,也知道讓它們吃飽。如果心裡對父母沒有敬意,那跟養馬養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孔子講的這段話,讓人聽了是相當不舒服的。現在也照樣能夠刺痛許多人的心。

孔子在講這段話的時候,已經很老了,反應和感官變遲鈍了,資訊不靈,也出現了話多,愛操心的特點。在那時正好發生了一件讓孔子心裡不舒服的事情。

這件事過後,剛好又跑過來問孝,正好撞上了。孔子就說了,不要像養馬養犬一樣,去養一個老人家。這是孔子作為一個老去之人的感慨。孔子認為,缺少敬意是不能稱為孝的。

人老了,願意跟子女住在一起,他們免費給子女當保姆,買菜做飯帶孩子。但常常吃力不討好,總是遭到子女的抱怨和指責。老人們忍氣吞聲,小心翼翼,做事唯唯喏喏,生怕惹子女生氣。

年輕人總嫌老人,說為什麼捨不得花錢?錢存在幹什麼?他們沒有想過,正是因為老人的節儉,才養大了子女。這種指責看似在為老人好,想證明自己是個好孩子。其實這樣的抱怨和指責,常常會給老人帶來心靈上巨大的傷害。

我們一定要清楚,到底是為老人好還是為自己好?如果真的是為老人好,就一定做到敬而敬,才是孝的前提。孝敬孝敬,先有敬意,才有孝。連敬都沒有,孝也是空談。

3、很好的勾通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道,孔子說:“父母生病了,要像對待子女生病一樣憂慮。”

如果父母生病了,子女要衣不解帶地服侍父母。

還有一種解釋是:只有父母生病了,你才需要擔心,其他的事情都不需要操心,這是孝。

“父母唯其疾之憂。”真正的理解是,懂得溝通是孝的關鍵。孩子不要替父母做主,不要參與父母太多的事,只要在最關鍵的時候表現出對父母的重視就可以了。

父母喜歡做的事,就讓他們保持原有的習慣。他們雖然老了,子女成了家裡的頂樑柱,也不要干涉父母有太多的生活日常,也不要老是看不慣,想要幫他們改掉原有的習慣。順著老人才是最大的孝。

除了父母生病需要孩子服侍外,剩下的就是尊重父母,讓父母自己去做決定,因為這是父母的人生,他們擁有選擇的權利。孝順孝順,懂得順,才能知道什麼是孝。我們往往知道孝,卻很難做到順。

如果子女總是在小事上干涉父母,那就是不孝。父母生養孩子,一輩子都在牽掛。所以,作為一個孝順的人,就應該努力管好自己的生活,讓父母無需對自己的任何事情操心。見面只要詢問最近身體好嗎?別累著了就夠了。

4、結語

常言道:“樹欲靜而風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常伴父母左右,心懷感恩之心。如果做不到,那就轉換下角色,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

善待父母,是我們一生的福氣。對父母好一點,別讓自己後悔。

2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故宮竟然這麼小?與歷朝皇宮比,紫禁城僅是寸土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