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馮承熙 敬避字樣
清 馮承熙 敬避字樣
封建時代,“天地君親師”的特權與尊嚴,絕不容褻瀆。
故說話作文,凡遇君主及尊親名字,均不可直接說出或寫出,以示尊重。
此之謂:避諱。
《公羊傳·閔公元年》:
“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以上三者,即為古代避諱制之總原則。
今兒個,我們就來扒一扒史上發生過哪些或荒誕不經或聳人聽聞的段子,看看避諱制到底有多坑,又有多雷。
01
最具殺氣者,為尊者諱中的帝王諱,曰“國諱”。
即帝王及其家族名字、別號,甚而包括同音字,皆在避諱之列。
比如,很快要過年了,即將進入正月。
而在西漢以前,每次改朝換代,便會將月份的次序改動一番。
如夏以春一月為正月;商以十二月為正月;秦並天下,又以十月為每年的正月。
所以,正,即改正之意,音zhèng。
可秦始皇叫嬴政啊,zhèng這個音就被避(斃)了,世人只能把正月讀作zhēng 月。
如果大舌頭,一不留神說成“zhèng月”,對不起,腦瓜子沒收了。
為防嘴滑,中招踩雷,有大臣提出改“正月”為“端月”,才讓天下百姓長出了口氣:
吃飯的傢什總算穩當咯!
02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漢武帝採納董仲舒諫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隨著儒家地位蹭蹭拔高,孔子、孟子等聖賢名諱,自然也要避。
孔子名“丘”,這“丘”字便成了獨家專利;天下丘姓,則統統補一刀,改為“邱”。
不光寫,讀也有說道。
尤其北宋,朝廷專門下令,凡碰到“丘”,不能讀qiū,要讀mǔ。
於是乎,丘八,某八;比丘尼,比某尼;一丘之貉,一某之貉…
03
河南開封,原本叫“啟封”。
公元前157年,漢景帝繼位,“啟封”也就叫到了頭,改稱“開封”。
因為,漢景帝叫劉啟。
04
李時珍《本草綱目》:
雉,南北皆有之,形大如雞,而斑色秀異。雄者文采而尾長,雌者文暗而尾短。
多麼好的一個名字,多麼俊美的一種鳥。
只因漢高祖劉邦的媳婦呂后,閨名呂雉,所以,高大上的雉,從此化身土兒吧唧俗不可耐的“野雞”。
05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儘管曹魏權臣司馬昭很有野心,但未稱帝,是兒子司馬炎上位後,追封其為晉文帝的。
他是風光了,前朝“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卻鬱悶了,被改叫“王明君”。
等到晉亡,文人騷客們才又給改回來。
更鬱悶的是蔡文姬。原本叫蔡昭姬,避後就再沒能改回原名。
06
東晉初年,朝廷提拔丞相王導從弟琅琊臨沂人王舒為會稽內史,即日履任。
孰料,王舒竟將腦瓜搖成撥浪鼓,堅決不去!
為啥啊?不識抬舉,裝蛋是吧?
王舒聽罷,哭喪著臉解釋道:
“我爹叫王會,避諱啊。你們讓我去會稽,等於逼我往老爹肚子裡鑽啊!”
後來,朝廷將會稽改為“鄶稽”,王舒才硬著頭皮,勉強赴任。
07
五代十國時期,歷仕四朝十帝的重臣馮道,平時喜歡聽人誦讀《老子》。
而誦書的侍從,為避名者諱,只好將“道”讀成“不可說”。
於是乎,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就變成了:
“不可說可不可說,非常不可說…”
08
李世民的爺爺叫李虎。
結果不消說,大唐談“虎”色變,人人皆絞盡腦汁,給老虎改名:
“狐假虎威”,變成了“狐假豹威”;
“放虎歸山”,變成了“放馬歸山”;
“三人成虎”,變成了“三人成獸”;
連死後做了閻王爺的韓擒虎,也改叫“韓擒豹”;後趙皇帝石虎,改叫“石季龍”。
馬桶也沒幸免。本來叫“虎子”,改為“馬子”…
09
李唐時代,搞避諱搞得最狠的是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畫像
唐高宗李治畫像
這小子上臺後,覺得不往狠裡整,焉能體現皇家威嚴?便規定說話寫文章,誰敢用老爹的名諱“世”與“民”,必嚴懲不貸!
於是,三省六部中的戶部,原叫民部,從此變戶部;
戰功赫赫的英國公李世勣,成了“李勣”;
隋末軍閥頭子王世充,改叫“王充”,或“王卅充”,生生把“世”這個字搞得跟柵欄似的。
不光搞人,連神仙都不放過。觀世音菩薩就踩了雷,混沒了“世”,只剩“觀音菩薩”。
10
“詩鬼”李賀,才華橫溢,卻被避諱生生坑得一輩子進不去編制,考不了大唐公務員。
因為李賀的老爹,名叫“晉肅”。
“晉”與進士的“進”字同音,需避禮法諱,故李賀此生不準參加高考。
妥妥的麻子不叫麻子,坑人嘛!
《舊唐書·列傳·李賀》:
“李賀,字長吉,宗室鄭王以後。父名晉肅,因此不可進士”。
11
一酌村醪一曲歌,回看塵世足風波。
憂患大,是非多,縱得榮華有幾何。
這首《君不悟》,作者為北宋詩人徐積。
徐積有個怪癖:一輩子不用石器,不碰石頭。
如果遇見石橋,寧可走很遠很遠很遠的路,繞啊繞啊繞過去,也絕不從橋上過。
實在十萬火急,那就花錢僱人,揹他過橋。
原委很簡單,他爹叫徐石。
把爹踩在腳底下,實乃不孝大不敬。
堪稱萬幸,他老爹沒叫“徐水”、“徐飯”!
12
除老百姓外,皇族內部也照避不誤。
比如宋太祖趙匡胤的三弟,本名曰趙匡美,跟大哥的名走。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後來,大哥黃袍加身,成了皇帝。他不能再“匡”了,便改叫趙光美,跟二哥趙光義走。
不料大哥崩,二哥接班,也不能再“光”著了,只好再度改名叫趙廷美。
嗯,又廷(挺)又美。北宋版內衣廣告。
13
避諱制不僅坑人,坑神仙,連植物都不慣著,餐桌常客薯蕷(音 yù)就踩了雷。
中唐,出了個代宗李豫。薯蕷不能叫了,遂改名“薯藥”,還好不是老鼠藥。
一轉眼,到了宋朝,又出了個英宗趙曙。“薯藥”表示真特麼倒黴,再次改名“山藥”或“山藥蛋”。
從薯蕷到山藥,名字改的估計連它媽都發懵:
我們長得像棍啊,咋越改越屯成蛋了?
14
史上最能折騰的姓,非“敬”莫屬。
五代十國,後晉皇帝名諱石敬瑭。
為腦袋著想,“敬”姓家族只好取姓半邊,舍“苟”而姓“文”。
後來,後晉滅亡,老敬家樂夠嗆,這回不用避了,趕緊加上那條“苟”,繼續姓敬。
誰想沒幾年,北宋創國。趙匡胤一翻族譜,嘿,爺爺叫趙敬!麻煩姓敬的,再改回去吧。
如宋代名相文彥博、民族英雄文天祥,祖上本都姓“敬”。
民族英雄文天祥畫像
民族英雄文天祥畫像
15
崇禎年間,直隸清苑人宋一鶴仕途平順,一路坐上了湖廣巡撫的位子。
響噹噹的省部級領導。
然而,為拍馬屁,逢迎他的上司楊嗣昌,避其父楊鶴的諱,遂一本正經給自己改名曰:
“宋一鳥”。
古代的“鳥”字,是男性丁丁的民間俗稱,常用來罵人。如《水滸傳》裡隨處可見的“鳥人”、“鳥事”、“狗鳥”等等。
瞧瞧,果然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16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查嗣庭,受命出任江西鄉試正考官。
試卷共有四題,皆為查嗣庭所出。
第二題,為“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第四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都是非常正能量的論述題。
可是,政敵們突然眼前一亮——
先有“正”,後有“止”;兩字一連,“正、止”,莫不是詛咒“雍正停止”,要完蛋?
民間另傳,稱查嗣庭出題為“邦畿千里,維民所止”(出自《詩經·玄鳥》)。雍正去頭,乃“維止”。此說為謠傳。
雍正聽奏,勃然盛怒,遂大開殺戒。
雍正讀書像
雍正讀書像
查嗣庭於獄中自殺謝罪,但仍遭戮屍梟首;其子16歲以上者皆判斬刑,15歲以下流放;
其妻與二兒媳被判發配邊疆為奴,因懼受辱,行前雙雙自殺。
好端端的一個家,就此家破人亡。
17
慈禧太后有個硬性規定,即不準讓宮人說“月餅”兩個字,必須稱“月華糕”。
難不成,她老人家跟餅有仇?
不,“月”字沒事,“餅”字沒事,但這兩字要連一塊,諧音“月病”。
敢情,老太后最恨最討厭月病這種麻煩事,所以,堅決不許叫。
如敢違反,笞杖是輕的,鬧不好就會被砍頭。
老臣懷疑,這葉赫那拉老太太,一準兒患有經期抑鬱症!!
參考資料:
《公羊傳·閔公元年》《舊唐書》《史記》《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