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曲徑通幽處
孔子認為:到一個地方,看當地百姓的言談舉止,便可知道此地的教化。同樣,到一個人家中,看家中的環境及家人的說話方式,便會知道這個家庭的教養如何。
“教”,小而言之為教養,大而言之是教化。學習《周易》,對個人而言,是教人吉凶善惡;對社會而言,是教人德行修為;對國家而言,是教人安定天下、和睦四海之道。
01易教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禮記·經解》
《禮記·經解》記載:百姓潔淨精微,那是《周易》教化的結果。潔淨精微,潔即內心純潔,靜為安靜篤定,精是精緻,微為微妙。這就是說《周易》教化成的人內心純潔、安靜而篤定,有明察秋毫般的睿智。
由上可見,《周易》其實也是一本修身養性、教化之書,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學習呢?
02易教要求
《周易》原為占筮之書,後經過儒家學說的浸潤,將其轉化為修身立命、教化百姓之書。關於易教,儒家又提出以下要求: 不佔不卜,觀其德義
學習《周易》,不是從中學習占卜的方法,而是學習義理,平日加強修為,從而趨吉避凶。孔子說“不佔而已矣”,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將占卜當作學習《周易》的首要,君子平日觀察《易》象,琢磨爻辭,從中培養自己的德行。
神道設教,通天下之志
“神道設教”出自《觀》卦: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意思是透過設教(設定神靈、宗教)的方式,讓百姓保持一種敬畏之心。透過設教的方式,不是為了愚弄百姓,而是讓百姓保持敬畏之心,為善去惡。有了敬畏之心,百姓便有所憂懼,不敢作惡。
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繫辭上》
《繫辭上》說:聖人明白百姓所思所想,在於他從道的層面理解了興衰成敗的規律,並將社會發展執行的規律、道義、德行附會為神靈所示,由此讓百姓產生敬畏之感。《周易》告訴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起卦,也就意味著神靈隨時隨地無處不在。
通天下之志,即:使百姓統一思想。古人質樸矇昧,想要統一思想,就要讓人們有共同的信仰。周文王發現所有人都有一個本能,就是趨吉避凶,於是作《周易》,告訴人們正則得吉,邪則致兇,引導人們向善,由此改良社會的風俗。
開物成務,要在平敬
開物,是做事之始;成務,是做事之終;平,是平天下,有敬畏之心;敬是保持恭敬。
學者之要,貴在知類
學習《周易》,要根據類的方法來學。我們習慣按照類來思考問題,比如看待外物的方法,便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再如,學《周易》,要掌握其中的象;學《詩經》,要把握感興的修辭手法;學《儀禮》,要明白周代的秩序;學《春秋》,要掌握其中的義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