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心靈的知道不只是知道心靈自己,而也是知道事情,也就是知天、知地、知人。但這種知道不是要知道一般的知識,而是要知道天地人之道,亦即天地人存在的真理。但心靈能夠知道天地人之道嗎?如果能知道的話,那麼人的心靈又是如何知道真理的呢?

儒家肯定知道的可能性。孔子和孟子是可知論者。他們承認,無論是先天的能力,還是後天的學習,都可以讓人獲得知識。荀子則更進一步從兩方面揭示了知識的可能。一方面,人的本性有認識的能力;另一方面,物的道理有被認識的內容。這兩者的結合便會導致知識的產生。

但道家懷疑知道的可能性。老子認為常道是不可言說的,也是不可思考的。莊子則強化了對於知道的懷疑。他對知道的疑慮是多方面的。首先,知道者自身具有先天的不可克服的侷限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在根本上是不可能的。其次,人生的夢幻和覺醒時分難以分辨,故人也無法區分什麼是真實和虛幻的知識。人往往把真的當假的,同時把假的當真的。最後,所知者本身也具有未確定性。一般的知識都是去知道一個所知之物,但這個所知之物是一個不確定的東西。於是,人雖然能夠知道一些事情,並獲得一些知識,但人應該知道知識的限度。最高的知識應該是止乎其所不能知的地方。

禪宗認為知道當然是可能的。人天生擁有智慧,也就是覺悟之心。一旦人覺悟後,人不僅可以知道自己的本性,而且可以知道萬物的本性。

雖然中國傳統思想在知道的可能性上具有爭議,但人們並不否認知識的存在,甚至也不否認真理的存在。問題只是在於,人要區分什麼是謬誤,什麼是真知。謬誤是人對於事物的錯誤的認識,真知是人對於事物正確的認識。

關於謬誤,荀子認為其主要的原因是人的錯誤,亦即人有所蔽,無法認識事物的真相。遮蔽有各種形態,但主要為人只是執著於事物對立的兩端中的一端。人知此不知彼,或知彼不知此,不能彼此兼知。當然,遮蔽可以分為人與物兩個方面。就人而言,遮蔽主要是人的心靈不定和感官受阻,人喪失了正確認識事物真相的能力。就物而言,遮蔽一般為物與人的距離和位置不當,這增添了人把握事物真相的難度。

但莊子從他的角度追問並回答了謬誤的根由。莊子在此把謬誤的形態歸結為道隱和言隱,其原因在於小成和榮華。小成是人的成心,也就是成心和偏見。它遮蔽了人認識道本身。榮華則是花言巧語,是一種不真實的語言。它違背了語言的本性,也阻止了關於道的真實的言說。不過,除了人的原因之外,謬誤還有道自身的原因。這在於道自身並不是顯明的,而是遮蔽的。道隱無名。

禪宗認為謬誤主要是人心靈的遮蔽。人的心靈本來是清靜的,但因為外緣使人產生了很多妄想,從而覆蓋了人的真實本性。這些妄想就是佛教一般所說的貪嗔痴。它使人既不能認識自己,也不能認識世界。

與謬誤相對,真知是一種關於事物真實的知識。一方面,它意味著人知道了事物的真實的存在,而不是虛假的存在;另一方面,它意味著人的思想與真實的存在相吻合,而不是背離。

儒家的真理觀突顯了誠。誠是真誠、誠實,也就是真相和真理。一方面,道自身是真實不虛的,將自身的本性顯現出來;另一方面,人要思考誠。追求道的真理。孟子認為天道自身是誠,而人道就是思誠。荀子認為養心在於致誠。知有所合謂之智。這表明,真知或者真理是人的思想和事物的符合。但真理是否符合事物自身,必須驗證。荀子強調,只有當一種思想在現實中被檢驗為真實的時候,它才能宣稱自己是真理或者真知。

道家的真理觀強調了真。真是道的天性或本性,亦即道之自然。故有天真之說。道家的人和思想的真是與天合一。莊子雖然對於知識有懷疑論的態度,但仍然肯定關於道的知識的存在。這也就是說,知道是可能的,同時真知也是可能的。莊子的真知指的是一種合於道的思想。但一種真知如何可能?莊子認為先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一種真知之所以可能,是因為人作為真人而存在。所謂真人是一個有道的人,亦即生存於道的真實之中的人。只有當人生存於道,人才能知道道。

禪宗的真理觀主張如實。實是實相和實際,是世界和人生的真實本性。禪宗要求去掉虛妄,如實觀照和如實知見。這也就是說,事物自身是什麼就是什麼。唯有如此,人才能獲得真知和真理。

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漸”之悟,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