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陳氏是明清以來赫赫有名的江南大家族,素有“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的美稱。在300餘年的時間裡,考中進士者31人,鄉試中舉人者107人。父子兄弟同登一榜常為慣例,堪稱科第之奇。更因與乾隆皇帝撲朔迷離的關係而家喻戶曉,有“王與馬共天下,陳與帝同一家”的傳說。2018年,海寧市博物館特舉辦“江南巨族——海寧陳氏的榮耀輝煌”展覽。展覽共彙集公私收藏陳氏相關文物66件(組),展示海寧陳氏這一段輝煌的歷史。展覽共分“官聲顯赫”“安瀾名園”“詩書傳家”三個單元,三部分內容相互獨立但又有內在的邏輯聯絡。官聲顯赫以科舉試卷開篇,以皇帝賞賜來重點展示陳氏子弟為官的成就以及與皇室的親近關係。正是有這種親近的關係,所以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選擇住在陳氏的私家園林——安瀾園。安瀾名園圍繞現存的《陳氏安瀾園全圖》,配合相關史料及安瀾園文物遺存,講述一代名園的盛衰。海寧陳氏之所以屹立300年不倒,背後是整個家族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和良好家風的傳承。最後一單元詩書傳家從文化切入,探究陳氏長盛不衰背後的原因。
官聲顯赫海寧陳氏是簪纓世家,多人在朝為官,清朝國史館立傳者有13人,但留存下來的相關實物非常少。查清宮廷檔案,皇帝對陳家的賞賜記錄隨處可見,但遺憾的是這些賞賜品流傳至今的寥寥可數。現選取三件與陳氏科舉、為官相關的文物做一介紹。
康熙四十二年(1703)陳世倌殿試試卷
康熙四十二年陳世倌殿試試卷 區域性 私人收藏
試卷縱47、橫216釐米,9開18面,策文部分7開14面,每開12行,共計82行,1537字。開頭騎縫處有閱卷人硃筆題寫“第二甲第九名”,另有禮部彌封印。策文以工整的小楷書寫,內容緊緊圍繞康熙皇帝提出的吏治、民心、風俗、刑獄等治國理政的大事。先用200多字概括了這些問題的重要性,然後筆鋒一轉頌揚皇帝執政40餘年取得的成績。接著重點闡述自己對吏治、風俗和刑獄的觀點。為官者要“貴在適中”“寬平為念”,這樣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欲使風俗淳厚,首要在人心,要以“三物六行”“五禮六樂”來教化百姓,如此社會風俗定能改變;皇帝愛民如子,寬大為懷,但是州縣官吏卻不能做到矜恤民命,要整飭官紀,上下一心,這樣刑獄的問題才能解決。整個策論文辭考究、條理清楚,闡釋了儒家“民為貴”的思想。
康熙四十二年陳世倌殿試試卷 區域性 私人收藏
康熙四十二年陳世倌殿試試卷 區域性 私人收藏
試卷的作者陳世倌(1680~1758),字秉之,號蓮宇,歷仕康、雍、乾三朝,是陳家最後一位閣老,考中進士時只有23歲。先後任翰林院編修、山東巡撫、左副都御史、倉場戶部右侍郎、工部尚書,乾隆六年(1741)授文淵閣大學士,他的仕途正是從這份試卷開始。在他擔任山東巡撫期間,捕殺蝗蟲、疏浚河道,為百姓疾苦哭陳上書,頗有政聲。《清稗類鈔》還記載有他為官清廉、事母至孝的故事。翻檢《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及《海寧渤海陳氏家譜》,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除了陳世倌以外,另有二甲第六名的陳邦彥和二甲第二十六名的陳嵩。一榜進士166人,海寧陳家就有3人。
雍正御賜“躬勞著訓”匾額
匾長3、寬1米,用上等香樟木精心雕琢而成。匾額中間是“躬勞著訓”四個御筆楷書大字,其下雕有九龍,昂首奮飛,因此民間也稱這塊匾為九龍匾。匾右側有一行楷書小字,“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五”,左側有四行小字:“賜誥封一品夫人查氏、男江西建昌府知府臣陳世儁、翰林院侍講學士臣陳世倌、翰林院檢討臣陳世侃。”清朝皇帝賜給陳家的匾額有10餘幅,現僅存這1幅。
該匾是雍正皇帝賜陳詵夫人查氏的,以表彰她撫育5個兒子,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才的功勞。陳詵(1643~1722),字叔大。康熙十一年舉人,授中書科中書舍人,後做官累至貴州巡撫、工部尚書、禮部尚書。陳詵以舉人出身,做官至尚書,足見康熙皇帝對他的賞識。陳詵卒於康熙六十一年,第二年,也就是雍正元年,皇帝賜查氏九龍匾。查氏是陳詵的原配夫人,廣西隆安知縣查繼甲的女兒。
雍正御賜躬勞著訓匾 區域性
陳詵有5個兒子,長子陳世儁,並非親生,是他的堂兄陳諴的兒子過繼的。康熙四十六年進士,二甲第三十名,先後任官刑部山西主事、江西建昌府知府。次子陳世儼,側室黃夫人出,康熙五十年考中舉人,候選知縣,初居蘇州,後因兄弟俱在外為官,遂回海寧侍奉母親。後因生母黃夫人喪而悲痛致疾,康熙五十六年,43歲即撒手人寰。三子陳世仁,原配查夫人出,康熙五十四年進士,三甲第六十名,初選翰林院庶吉士,後授翰林院檢討,敕授徵仕郎,康熙六十一年病逝。四子陳世倌,側室黃夫人出,康熙四十二年進士,第二甲第九名。為官累至工部尚書、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五子陳世侃,側室周夫人出,康熙五十二年進士,三甲第二十五名,官翰林院檢討,康熙五十六年主持山西鄉試。5個兒子,4名進士,1名舉人,五子登科可謂是實至名歸。只可惜,陳世儼、陳世仁在雍正元年之前已經去世,所以匾額上只有3個兒子的名字。
王翬 竹嶼垂釣圖
王翬 竹嶼垂釣圖 浙江省博物館藏
縱132.4、橫44.6釐米,紙本綾裱。整個畫面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描繪遠處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下半部分是樹木掩映下的茅舍,溪水畔一老者悠然垂釣,樹後另有兩童子。畫心上款:“竹嶼見垂釣,茅齋聞讀書。戊寅三月既望,奉贈乾翁老先生並正。海虞王翬。”上隔界為吳湖帆題首“王石谷畫海昌陳文簡公竹嶼垂釣小影”。右側裱邊有題跋三章,其一為陳元龍自跋:“‘竹嶼見垂釣,茅齋聞讀書’孟襄陽句也。御筆曾書此詩以賜,竊愛此二語意味深長,乃屬王山人石谷作圖以志。他年乞身泉石,歌詠太平,讀罷釣欄,毋忘君賜之意。甲申四月以親老告歸,棲遲子舍三載,於茲頗得閒居之樂,展閱此圖,輒懷終隱。庶幾萬杆修竹,數椽茅舍,可遂初心,與此圖相印證也。康熙丙戌秋日,南陔居士陳元龍識於愛日堂。”其他二章為王凱泰、吳湖帆觀款。左側裱邊有跋二章,一為闞鳳樓所題,一為張宗祥所題。下隔界則有錢鏡塘著錄及鑑藏印數款。
王翬 竹嶼垂釣圖 浙江省博物館藏
該圖的作者是王翬(1632~1717),字石谷,清初著名的山水畫家,“四王”之一,曾主持繪製《康熙南巡圖》。此圖是陳元龍請王翬為其所繪。陳元龍(1652~1736),字廣陵,號乾齋。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先後任吏部侍郎、廣西巡撫、工部尚書、禮部尚書,雍正七年授文淵閣大學士,是陳家第二位閣老。康熙三十四年,陳元龍任侍讀不久,得到康熙御書一卷,卷中為孟浩然《西山尋辛諤》詩:“漾舟尋水便,因訪故人居。落日清川裡,誰言獨羨魚。石潭窺洞徹,沙岸歷紆徐。竹嶼見垂釣,茅齋聞讀書。款言忘景夕,清興屬涼初。回也一瓢飲,賢哉常晏如。”陳元龍自跋孟襄陽詩句正是來自於此,詩中描繪的是一派世外桃源、林泉高致的景象,於是請山水畫大師王翬將詩中意境展示在畫端。王翬擅山水而不擅人物,所以畫面中溪邊垂釣的陳元龍形象非常小,不仔細觀察便會忽略。陳元龍畢竟是皇帝近臣,王翬對他非常尊敬,雖然年長陳元龍20歲,畫中上款仍以“乾翁老先生”稱之,而陳元龍則以“石谷”直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