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很多人認為買了房子就會幸福,但買了後仍舊感受不到幸福,因為要面臨還房貸;於是認為還完房貸就會幸福,但還完之後還是感受不到幸福,因為又要面臨孩子教育問題;於是又認為孩子長大後,就會幸福,但現實情況是這些人永遠感受不到幸福,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感受幸福。

不懂,即便擁有再多,也不會感到幸福;懂了,即使一無所有,也會被幸福環繞。

正如《論語》中的一句話:“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講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雖然物質匱乏,居所簡陋,但他安貧樂道,仍舊感到生活美滿。因為在他看來,真正的幸福不在於外在條件,而在於內在狀態。孔子為此感嘆道“賢哉,回也!”,並以此教育弟子向顏回學習。

人們往往把幸福與物質條件聯絡在一起,其實不需要改變物質條件,一樣能感受到幸福。

有這樣一則小寓言:一個人雙手緊握著快要被拉斷的藤枝,身體吊在懸崖的半空,崖頂是飢腸轆轆的惡虎,腳下是深不見底的深淵,死亡就在瞬間。就在這時候,他轉頭看到了不遠處的石頭縫裡,竟然長著一顆鮮紅的草莓,於是他用一隻手抓緊藤枝,另一隻手使勁向草莓伸去······

寓言告訴人們:不顧一切追求生存,與等死並無兩樣,因為藤枝始終會斷;真正能讓你幸福的,並不是吊在藤枝上的時間長短,而是你轉換角度時看到的那顆鮮紅的草莓。

現實中,有很多借酒澆愁或是埋身網路,對生活的失去知覺的人,他們用盡一切辦法讓自己麻木、讓時間靜止,彷彿只有這樣才能忘得掉憂愁,忘掉煩惱,獲得他們所謂的安全感。

但是,飲酒終有酒醒之時,網路不能抵禦身體飢寒,即便能夠在“忘我”狀態下獲得一時心靈慰藉,但也終將要回到當下面對現實,繼續“不幸福”的人生。

“不幸福”並不是他們不能幸福,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去幸福,因為他們不懂得幸福不是來自外在的物質條件,而是來自對情緒的處理和對壓力的把控。

人們通常認為只有好情緒才能帶來幸福感,沒有壓力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於是沿著這條所謂的“幸福大道”努力前行,事實上卻與真正的幸福漸行漸遠。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好情緒固然有用,但現實中不可能處處順心,大多時候我們都是在與壞情緒共舞。所以,我們要更多地去關注壞情緒,把壞情緒處理好,才能整體控制情緒,掌控壓力,進而感受到幸福。

如何才能處理好壞情緒呢?

其實很簡單,我們常說的“化悲痛為力量”,就是典型的情緒轉化。事物都有兩面性,當壞情緒出現的時候,我們就要把事情往好的一面去想,儘可能的減少壞情緒,或是轉化為好情緒。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自己保持絕對清醒,絕對理智,避免出現思維混亂,為隨之而來的壓力,做好應對準備。

壓力是伴隨著壞情緒出現的,壞情緒越少,壓力就越小,壞情緒越多,壓力就越大,不僅如此,壓力的大小正是決定人們是否能夠感受到幸福的根本。

壓力過大時,人要麼會小題大做、無端發怒,就好像周邊的人和事都在針對自己,都在對付自己;要麼會極度興奮,通宵達旦挑戰自我,不斷苛求完美高效,這樣做表面上是充實、上進的表現,但對身體無益,因為會上癮,不能停下來,一旦停下來就會陷入無限的空虛和焦慮之中,為什麼有的人一退休,很快衰老,閒著反而會讓他們痛苦、難受、抑鬱,就是持續高壓下造成的。

壓力過大不行,沒有壓力更不行。失去壓力,要麼會喪失探尋美好生活的動力,對周圍一切都提不起興趣;要麼會精神渙散,各種思緒逐漸湧現堆積出來,好的、壞的,喜的、憂的交織在一起,錯綜複雜的讓人頭疼、腦袋大,哪裡還有幸福可言。

所以必須把壓力控制在適度的範圍,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必須在適中範圍。

怎樣判斷自己的壓力是不是處在適中的範圍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看看自己的言行舉止能不能與周圍環境保持和諧一致。

通俗講:就是看看自己說話緊不緊張、行為得不得體、笑容僵不僵硬、表情麻不麻木,能不能睡覺、能不能吃得下飯,只要都做到了,那這就是適中的壓力狀態。

就像《莊子》所講:“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教育後人要與一切共生共存保持和諧一致。正如我們處理情緒和壓力,不能一味消除亦不能過度放縱,要讓它們形成良性互動,使之達到一種適中狀態。

在適中狀態下,人們就會對周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對不確定的事物感到有趣,而不是焦慮;在人際交往中會充滿活力,言談舉止上會富含情感,從而幫助你收穫讚美和友誼,你會感到無比的放鬆和愉悅,此刻的你,不用再去探尋什麼是幸福,因為當下的一切,正是幸福的體現。

11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散文:擁有理想的書房與書桌,便是極好的人生